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文题释义:脆性骨折:是指在无创伤或较微创伤情况下引起的骨折,一般是指在平地或人体站立高度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骨折,X射线下常可见骨骼有骨质疏松征象,也称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髋部骨折:是指发生在髋部及周围的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转子间骨折及髋臼骨折等,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发生的骨折部位,患者常因高龄且伴有基础疾病而1年内死亡率可达50%,5年存活率为20%。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脆性骨折疾病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关注,骨密度值的单独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对脆性骨折的风险评估。目前骨皮质厚度作为评估脆性骨折发生风险的新方向和新方法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和讨论。 目的:探讨在X射线DR摄影下,股骨近端不同平面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灰度值与50岁以上女性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以此探寻股骨近端不同平面中,用于预测女性髋部脆性骨折发生风险最合适的测量平面。 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放射科行X射线DR骨盆正位片检查的50岁以上女性患者100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股骨近端骨皮质厚度值的测量平面设计为股骨颈中段、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小转子下1 cm以内,共3个测量平面。X射线灰度值测量以大转子和小转子的中点连线作为矩形对角线取矩形区域测量。 结果与结论:①50-64岁年龄组记为A组,65岁及以上年龄组记为B组,每组各50例;② B组患者的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小转子下1 cm以内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灰度值比A组低,骨折率比A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股骨颈中段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骨皮质厚度值的测量平面比较,骨皮质厚度测量值在整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小转子下1 cm以内、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股骨颈中段平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观察对象小转子下1 cm以内及小转子上1 cm以内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灰度值、年龄,与脆性骨折相关系数依次为-0.303,-0.205,-0.272及0.346(P < 0.05),但股骨颈中段平面皮质骨厚度与脆性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 > 0.05);⑤A组中骨折和非骨折患者小转子上1 cm以内和小转子下1 cm以内测量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B组中骨折和非骨折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50岁以上的所有患者中,骨折和非骨折患者各测量平面的骨皮质厚度值和X射线灰度值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⑥说明骨皮质厚度值变薄,X射线灰度值变小,则髋部脆性骨折可能性变高。利用股骨近端骨皮质厚度评估50岁以上女性髋部脆性骨折风险时,推荐在股骨小转子下1 cm以内平面进行测量。 ORCID: 0000-0003-1961-7468(覃海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活动和同定承重假体在膝关节单髁置换疗效,评价两种不同似体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收集活动和固定承重假体膝关节甲髁置换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 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个对照试验,共331例于术,其中活动承重假体组158例,固定承重假体组173例.两组术后两年的临床泮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假休的磨损率、脱位率和翻修牢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证据未能表明活动承重假体或固定承重假体较另一假休更具优势,但考虑纳入研究的总体样木艟小,建议开展更多大样本的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含量极低,体外培养难度较大。体外分离培养纯度高、活力强、生物特性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对组织工程及细胞的体内、体外实验显得至关重要。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分别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细胞生长旺盛,可连续稳定传代10代以上。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符合正常细胞生长特征且生长活跃。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CD90,CD105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呈阴性表达。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法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操作简单,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实验所用的全骨髓贴壁法法为组织工程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膝关节作为OA最早、最容易受累的关节之一,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随着对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与膝OA相关的基因研究见诸报道,并证实了多种基因在膝关节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膝关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高屈曲型和传统假体进行全膝置换(totalkneearthrophsty,TKA)的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BM等,收集高屈曲型和传统假体TKA的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各研究质量,提取关节活动度的量化结果,采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10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共1124膝,其中高屈曲型假体组551膝,传统假体组573膝.统计结果显示:5个随机研究组中两组术后ROM无明显差异(P=0.05);非随机研究组中高屈曲的术后ROM略优于传统假体组(WMD=2.82°,95%CI[0.28,5.36],P=0.03),但也少于5°,缺乏临床意义,并且该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结论]目前的证据未能表明高屈曲型假体较传统假体更具提高术后膝ROM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OA)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选择髌骨置换与否的疗效,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BM,收集膝关节OA行初次TKA术中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822例手术,其中髌骨置换组373例,髌骨非置换组444例。髌骨置换与非置换组比较,前膝痛与KSS评分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5),置换组的因髌股关节问题而再次手术率低于非置换组[RR=0.53,95%CI(0.29,0.96),P=0.04],但置换组再次手术的原因除了常见的前膝痛,还包括髌骨假体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膝关节OA的患者行初次TKA术中选择髌骨置换与否的前膝痛与KSS评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置换组的因髌股关节问题再次手术率低于非置换组,但置换组再次手术的复杂性大于非置换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手法整复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法复位(手术组)45例和手术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48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 9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82个月,平均36个月.非手术组有6例需再次复位固定.非手术组优25例,良5例,可11例,差4例,优良率为66.67%;手术组优37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7.9%,手术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非手术组发生肘内翻畸形15例,手术组肘内翻畸形1例.结论 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好,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具有完全仿真的三维结构,为细胞附着提供了较理想的三维空间,是目前所有人工合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目的:对比分析液氮冷冻法、化学法及改良法3种方法对大鼠坐骨神经去细胞化的优劣。方法:切取SD大鼠10mm坐骨神经,分别以液氮冻融法、TritonX-100处理化学去细胞法、改良法处理的化学去细胞法分别制作去细胞神经支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支架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液氮冻融法去细胞支架内有较多许旺细胞残留,有较多轴突及髓鞘,基膜完整,基膜管欠通畅;TritonX-100处理化学法去细胞神经支架内无明显许旺细胞,管内未见明显轴突及髓鞘残留,基膜完整,基膜管通畅;改良法处理的化学去细胞神经支架内许旺细胞及轴突、髓鞘成分几乎完全消失,去细胞效果更好,基膜完整,基膜管更通畅。表明TritonX-100处理化学去细胞法、改良法处理的化学去细胞法脱细胞效果较好,其中以改良法处理的化学去细胞法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150例汉族KOA患者与147例非KOA受试者,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相匹配。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IL-16基因rs11556218、rs4072111和rs4778889 3个位点与KOA的遗传易感相关性,并用基因测序验证结果。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3个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KOA组rs11556218的T/G基因型频率高于非KOA的人群(OR=2.06,95%CI=1.26~3.35,P=0.005),G/G也明显增加发病风险(OR=2.52,95%CI=1.10~5.74,P=0.005),rs4072111的C/T基因型KOA的发病风险较C/C基因型明显增加(OR=2.45,95%CI=1.42~4.22,P=0.000),T/T也明显增加发病风险(OR=4.04,95%CI=1.06~15.37,P=0.000);rs11556218与rs4778889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D’=0.63,R2=0.236),单倍型TTT增加KOA的发病风险(OR=3.70,95% CI=1.57~8.72,P=0.003),GCC也增加了KOA的发病风险(OR=6.22,95%CI=2.37~16.33,P=0.000)。结论:汉族人群中IL-1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KOA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含量极低,体外培养难度较大.体外分离培养纯度高、活力强、生物特性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对组织工程及细胞的体内、体外实验显得至关重要.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分别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细胞生长旺盛,可连续稳定传代10代以上.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符合正常细胞生长特征且生长活跃.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CD90,CD105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呈阴性表达.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法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操作简单,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实验所用的全骨髓贴壁法法为组织工程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