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市2009年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明洪  吕洪 《中国药房》2011,(2):176-178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市4家二级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2009年上报的164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ADR的等级、患者性别及年龄、ADR的因果关系、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的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4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29.88%),≥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42.68%),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22%),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15%)。结论:临床应强化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7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731例ADR报告就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ADR因果关系评价、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9类药物,155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占首位(333例,占45.55%),其中发生ADR次数较多的药物依次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36例,占4.92%),奥硝唑注射液(26例,占3.56%),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21例,占2.87%);其次是抗肿瘤药物(61例,占8.34%)和心血管系统药物(52例,占7.11%),发生ADR次数较多的药物分别为注射用顺铂(9例,占1.23%)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9例,占2.60%);静脉用药引发ADR为426例(58.28%);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80例,占38.3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54例,占21.70%),重度ADR 23例(3.15%),其中新的、严重的ADR 6例(0.82%),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干扰素α、注射用美洛西林、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用多西他赛、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并分析医院2014年收集的387例有效ADR报告。结果 38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2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166例,占42.89%);静脉注射(包括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30例,占85.2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163例,占42.12%),其次为中药针剂(78例,占20.16%);ADR损害类型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93例,占24.03%),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 166例,占42.89%。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原因和特点,总结规律,减少患儿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统计某院2009年至2011年3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物、累及器官/系统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86.77%),其中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ADR185例,占比最大(58.73%),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282例,占77.69%。结论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应予重视,静脉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近3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2015年上报的618例抗肿瘤药物ADR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618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为408例(66.02%),女性患者为210例(33.98%);40岁以上的有537例(86.89%),其中男性为296例,占该年龄段的49.53%,女性为241例,占该年龄段的44.87%,男性超过女性。细胞毒类药物ADR发生率占首位,占19.26%,ADR主要表现以消化道反应为主,骨髓抑制为辅。结论抗肿瘤药物ADR在静脉滴注中较多,且人群以40~60岁男性ADR居多。今后要高度重视40~60岁男性ADR,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药房2013年所收集的328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28例报告中,女性发生率(70.73%)明显高于男性(29.27%);在给药方式中,口服途径引发的ADR占56.10%,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41.77%;ADR发生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系统药物(27.74%),其次是抗菌药物(25.30%)和神经系统药物(20.43%),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发生ADR居首位(28例),其次是大环内酯类(25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累及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共117例(25.77%)。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9):1733-1736
目的:分析医院儿童患儿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和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患儿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7年1—6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351例儿童ADR报告,分析儿童患儿引起ADR的相关因素和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在351例儿童ADRs报告中,新的ADR 51例占14.53%,其中,新的严重的ADR报告2例占0.57%;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238例占67.81%;抗感染药物168例占47.86%,和营养、电解质、维生素类药物34例占9.69%;ADR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41例占68.66%,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等症状;ADR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岁111例占31.62%;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均较好的转归(痊愈12.54%、好转85.19%)。结论:应注意ADR发生的相关因素(给药途径和患儿性别、年龄等),以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儿童患儿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集的13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ADR涉及55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所致ADR居首位(44例,占32.12%),其次是抗肿瘤药(33例,占24.0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8例,占78.8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9例,占25.65%)。结论: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药物,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0年医院收集到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ADR报告中女75例占55.15%,男61例占44.85%;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 69例占50.74%居首位,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7.0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6例占41.18%,其中较严重的ADR 4例.结论 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4,(34):3233-3235
目的:探讨医院抗肿瘤药导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肿瘤药。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15例抗肿瘤药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38.60%);发生ADR最多患者的原发疾病为乳腺癌(占24.19%),其次为肺癌(占15.81%)和肠癌(占15.35%);引发ADR的药物种类中以铂类为主(占36.55%),其次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占22.34%);最易引发ADR的抗肿瘤药为注射用顺铂(占14.21%);涉及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占95.81%);ADR多发生在用药后1 d以内(占44.65%);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5.58%),其次为血液造血系统(占28.84%);多数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占58.14%)或者好转(占40.93%)。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肿瘤药ADR的监测,加强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抗肿瘤药物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蛟河市白林医院临床科室2008年至2009年上报的3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为临床医师和药师及时判断与减少ADR的发生提供数据资料的参考。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对ADR报告中涉及的患者年龄、药品种类、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品主要集中于抗菌药物,占总数的56.76%(21/37),其中抗菌药物注射剂引起的ADR占抗菌药物总数的71.43%(15/21),37例ADR中32.43%为联合用药,外用药品引起的ADR占总数的24.32%(9/37),其他药品引起的ADR占总数的18.9%。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ADR的认知,规范用药操作过程,合理联合用药,减少药品对患者可能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医院收集到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ADR报告中女75例占55.15%,男61例占44.85%;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69例占50.74%居首位,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7.0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6例占41.18%,其中较严重的ADR4例。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发生情况,探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根据2006年临床药学室收集的医院医护人员自发呈报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54.2%(58例),中药制剂23.4%(25例);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50.5%(54例),较严重的ADR有7例(7.5%),死亡1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龚小明 《中国药业》2013,(12):118-120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1年上报的390例儿童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引发ADR占93.97%;抗微生物药物所致ADR占95.32%,其中抗生素占79.73%;联合用药占31.8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64.87%。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儿童ADR的监测,及时发现与上报,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正确判断ADR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3年收集到的36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3种;≥5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89例,占51.6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34例,占91.25%);最易引发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87例,占23.77%),其次为心血管药物(73例,占19.9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心外血管系统损害为主(106例,占22.8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0例,占21.5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 方法:收集台儿庄驻地三家医院2014年上报的377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377例ADR中, 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92:1,≥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占37.14%). 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92.31%(348例). 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有182例(占48.28%),其中喹诺酮类70例(占38.46%)、头孢菌素类50例(占27.47%)、青霉素类17例(占9.34%);其次是中药注射剂,有74例(占19.6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为主,分别占38.99%、21.81%. 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 结论:临床应提高对ADR监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ADR的转归与评价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7例ADR报告中,7例为皮试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为54.37岁;ADR涉及药品12类73种;静脉给药144例(占90%),口服给药11例(占6.87%),皮下注射给药5例(占3.13%);导致ADR发生前3位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83例(占51.87%),中药制剂40例(占25%),消化系统用药9例(占5.6%)。ADR的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要症状;ADR多为一般性的(占97.5%),严重的4例(占2.5%),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2010年我院ADR发生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发生ADR的主要易感因素,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其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4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例ADR报告中,男性(54例,占37.76%)少于女性(89例,占62.24%);在年龄分布方面,41~60岁患者较多(58例),占总病例数的40.56%;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113例),占总病例数的79.02%;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为最多(62例),占总病例数的43.36%;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67例),占总病例数的46.85%。结论:引起ADR的原因很多,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开展全方位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与救治能力,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8,(8):1392-1395
目的:分析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推进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5年120例上报的ADR病例报告,分析其发生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120例中涉及ADR药品31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静脉用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7.5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中枢及全身等症状,重度和新的ADR 18例占15.00%。结论:应加强对难于观察及慢性ADR病例的监测,增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用药安全。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从2002~2006年报告的402例ADR病例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以及上报科室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发生的ADR例次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5.7%和44.3%;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8.1%;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0.4%;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占38.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占26.4%)和消化系统(占11.4%);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占44.3%),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2%);有6种药物发生7例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其中1例造成植物状态,1例造成不可逆的肾衰竭。结论ADR监测对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