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医学生实习期人格特质与压力水平,了解人格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期压力应对中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科院校600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大五人格问卷调查,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实习期压力水平总分为 3.00~57.00 分,平均(17.66±1.11)分,6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因子均分最高(4.69±0.271);大五人格五维度中道德感(r=-0.221,P<0.05)、利他性(r=-0.197,P<0.05)与压力源总量呈显著负相关;利他性与健康适应(r=-0.312,P<0.01)、受惩罚(r=-0.223,P<0.05)、其他(r=-0.278,P<0.01),道德感与健康适应(r=-0.189,P<0.05)、受惩罚(r=-0.217,P<0.05)、其他(r=-0.234,P<0.05)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医学生实习期压力水平无显著年龄、性别及户籍差异,不同人格特征医学生实习期间压力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人格特质对医学生生实习期间压力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检验人格在两者之前可能产生的调节效应。方法 2019年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松江区各2所普通初中全年级1 886份有效问卷结果,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暴力游戏习惯使用问卷、攻击问卷(AQ)、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结果 层次回归分析法结果显示人格的5个维度对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格在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导致攻击行为中具有调节效应(P<0.05),其中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向性人格对身体攻击(β=0.18、0.08、0.01,P<0.05)和言语攻击(β=0.23、0.11、0.07,P<0.05)均有正向效应,神经质和外向性还能正向调节暴力电子游戏对身体攻击的效应(β=0.06、0.08,P<0.01),外向性能单独正向调节暴力电子游戏对言语攻击的效应(β=0.07,P<0.01)。结论 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攻击行为不仅有直接效应,并在暴力电子游戏与攻击行为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因此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应正确引导合理的情绪调节能力,抑制冲动,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安徽省六安市某职业院校在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统一匿名问卷调查,评价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情况,并通过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3 183名在校大学生中,神经质(t=6.896,P<0.001)和宜人性(t=5.854,P<0.001)人格特征评分女性高于男性,宜人性(t=4.834,P<0.001)、开放性(t=5.128,P<0.001)和外向性(t=2.992,P=0.003)人格特征评分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幸福感评分中,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t=2.624,P=0.009),自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高于自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t=6.421,P≤0.001),自评学习成绩较好者高于自评学习较差者(t=5.512,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人格和幸福感关联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15.60%、39.01%、28.31%、61.46%和33.77%;消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34.50%、4.78%、8.63%和5.28%。 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人格、自我呈现策略和情绪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交网络自我呈现策略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问卷,对随机抽取的3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⑴外倾型人格总分与真实自我呈现策略总分呈正相关(r=0.170,P=0.001),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正相关(r=0.166,P=0.001),与情绪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184,P=0.001),真实自我呈现策略与正性情绪表达呈正相关(r=0.239,P=0.001)。⑵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在外倾型人格与正性情绪表达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371名大学生的外倾型人格、真实自我呈现策略与正性情绪表达关系密切,真实自我呈现策略在外倾型人格与正性情绪表达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对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某高校87名蒙古族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前,87名蒙古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有23人存在心理问题,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6.44 %;干预后,SCL-90中的各项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2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79 %,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团体咨询有助于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职生的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睡眠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UCLA孤独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1 034名中职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1 034名研究对象PSQI平均得分为(5.50±2.69)分,睡眠障碍检出率18.09%。睡眠障碍组与睡眠正常组之间手机依赖总分与孤独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4,P<0.001,t=8.781,P<0.001)。睡眠质量总分与手机依赖总分呈正相关(r=0.334,P<0.01),与孤独感总分呈正相关(r=0.3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67%。结论 孤独感在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减少孤独感,控制手机依赖,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8.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人格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主观幸福感测验等对某高校337名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约1/3的大一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一男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女生(P<0.05,P<0.01);大一新生的攻击行为倾向总分和躯体攻击因子显著高于大学高年级学生(P<0.01)。攻击行为总分、躯体攻击因子与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控制倾向、原生家庭及人格均呈显著相关;愤怒、敌意因子与除了人格外的其他4个因素呈显著相关;言语攻击仅和非理性观念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性别、控制倾向和原生家庭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大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性别、主观幸福感、非理性观念、原生家庭和控制倾向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特点,探讨其与人格、班级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人格五因素问卷、班级环境问卷对陕西省宝鸡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14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攻击维度存在性别差异(t=6.09,P<0.001),语言攻击、愤怒维度及攻击总均分存在年级差异(t=-2.81,P<0.01;t=-2.42,P<0.05;t=-2.27,P<0.05),生理攻击维度和攻击总均分存在家庭经济条件差异(F=7.01,P<0.01;F=3.12,P<0.05);(2)中职生的班级环境可划分为团结向上型、一般型和问题型3种类型,不同班级环境类型的个体在攻击性行为上差异明显(P<0.01);(3)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与人格、班级环境有关;(4)人格五因素的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宜人性及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可显著预测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结论人格、班级环境均能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人格的作用更为明显,班级环境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Sensitivity to unwanted sounds is common in general and clinical populations. Noise sensitivity refers to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nal states of an individual that increase the degree of reactivity to noise in general.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noise sensitivity using the 240-item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 and 35-item The Noise-Sensitivity-Questionnaire (NoiSeQ) scales, respectively. Overall, the Big Five accounted for 33% of the variance in noise sensitivity, with the 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dimension explaining the most variability. Furthermor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neuroticism, extroversion, openness, agreeable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had an independent effect on noise sensitivity, which were linear. However, addition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age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noise sensitivity. The findings caution against pooling data across genders, not controlling for age, and using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isolation.  相似文献   

13.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最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攻击性以及父母攻击性的相互影响。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108人为ADHD组,正常儿童110人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及其父母均完成攻击问卷。通过构建网络的方法对ADHD及对照组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其父母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ADHD组儿童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易怒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2.94、5.92,P<0.001)。ADHD父母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分量表显示ADHD组父母易怒(t=3.83、3.70)、父母敌意(t=2.69、3.0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击性有显著相关(P<0.01);网络分析显示ADH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存在不同的攻击性网络结构,其网络全局强度高于对照组(Z=2.06,P<0.05)。结论 ADHD儿童和其父母较正常儿童均具有较高水平的攻击行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击性之间相互影响,ADHD儿童攻击性受到父母的影响显著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了解澳门内地大学生自恋人格和攻击性的特点及其关系,为学生管理和高危事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澳门广州两地大学生共2 195名(澳门科技大学内地籍学生927名,澳门籍学生442名;广州大学学生826名),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其自恋人格和攻击性.结果 澳门内地大学生优越感、自我钦羡和显性自恋总分均高于澳门本地学生和广州大学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129,14.687,10.241,P值均<0.05);攻击性各维度,澳门内地大学生与广州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澳门内地大学生敌意与隐性自恋总分,指向自我攻击性与易感质、隐性自恋总分相关系数均>0.4,敌意与易感质相关系数>0.5(P值均<0.05).澳门内地大学生中易感质和特权感均能预测攻击性各维度(P值均<0.05).结论 在澳门内地大学生中,易感质和特权感能预测攻击性各维度.学校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6.
护士工作倦怠与大五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五人格特质与护士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MBI-GS)与大五人格问卷调查了483名护士。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大五人格因素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适应性是情感衰竭的有效预测因子(β=-0.21,P〈0.01);适应性、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均是去人格化有效的预测因子(β系数分别为-0.16、-0.22、-0.27、-0.26,P值均小于0.01);适应性、社交性、道德感人格特质是个人成就感的有效预测因子(β系数分别为0.19、-0.32、-0.18,P值均小于0.01)。结论大五人格因素能够有效预测护士的工作倦怠。在对护士的管理工作中,人格特征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现阶段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医学生2020级、2021级749名医学生(男生261名,女生488名),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结果 本次调查医学生SCL-90总分平均为(136.92±39.97)分,男生为(130.88±39.34)分,女生为(140±39.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5);女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8个因子均分及SCL-90总分均高于男生(P<0.05)。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虽然医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2个因子均分较低(P<0.05),但是强迫症、抑郁症、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因子均分、总分及平均分较高(P<0.05)。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6.84%,其中男生24.14%,女生2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8,P<0.01)。结论 某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应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