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超细引流管对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残腔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肺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超细引流管类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使用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10F超细引流管)与对照组(使用普通12F超细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残腔发生率及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平均年龄57.52岁。试验组90例,对照组110例。试验组术后胸腔残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使用镇痛泵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穿刺引流次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肺漏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超细引流管可降低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残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超前镇痛护理理念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常规镇痛组(n=93)和超前镇痛组(n=95)。常规镇痛组实施常规镇痛护理,即术前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应用Prince-Henry评分法定时评估患者疼痛,根据评分行针对性镇痛护理;超前镇痛组实施超前镇痛护理,即在前者基础上增加术前超前镇痛知识宣教,术后在执行各临床操作前行预见性疼痛评估,根据评分行预见性镇痛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48h、72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24h、48h、72h疼痛评分比较,干预主效应P<0.05;超前镇痛组下床活动时间较常规镇痛组显著提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镇痛组(P<0.05,P<0.01)。结论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猪尾巴导管在单孔胸腔镜肺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接受单孔胸腔镜肺肿瘤手术的患者共441例,根据是否放置猪尾巴导管分为胸管组和猪尾巴管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结果匹配后每组143例配对成功,匹配后两组间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发现,猪尾巴管组患者术后3天胸腔引流总量显著多于胸管组(375.49 ml对285.03 ml,P<0.001),术后两周复查CT示胸腔积液量显著少于胸管组(131.77 ml对178.84 ml,P=0.032),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引流天数及住院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加放猪尾巴导管可有效改善单孔胸腔镜肺肿瘤术后胸腔引流情况,且不增加患者术后疼痛,不延长胸腔引流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多模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单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交替分入对照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和试验组(多模镇痛)。对照组仅于手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疼痛明显时自控追加剂量,如疼痛仍无缓解,则追加吗啡皮下注射。试验组做手术切口和缝合切口时采取肋间神经保护的策略,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束后行胸腔镜下肋间神经阻滞,胸腔内喷洒利多卡因,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按压镇痛泵和注射吗啡次数、住院时间及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分别纳入41例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肺段、手术时间等基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18、24 h的PH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0~24 h、24~48 h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术后0~24 h注射吗啡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36、48 h的PHPS评分、术后24~48 h注射吗啡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行多模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静脉镇痛泵镇痛,且实施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对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在本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FTS组和对照组,各31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48 h、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和术后恢复过程顺利。FTS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术后48 h、72 h的VAS评分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S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且术后并发症少,康复进程快,治疗负担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对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的影响。 方法将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2015年3月—2017年4月行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64):术后48 h内以0.01%的硝酸甘油溶液微量泵泵入行控制性降压,血压严格控制在90~100 mmHg/60~70 mmHg范围内;对照组(n=64):术后48 h内未行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血压波动在110~148 mmHg/70~102 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以及术后第1、3、5、7、9天的胸腔引流量及胸腔引流总量、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及TNM分期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胸腔引流总量、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9±134)ml vs (1 203±146)ml,P<0.01;(8.7±1.1)d vs (10.6±1.3)d,P<0.01;(9.5±1.2)d vs(11.2±2.4)d]。 结论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可有效减少胸腔引流总量,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胸腔引流管的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麻醉和镇痛方式对创伤性湿肺连枷胸手术患者术中血糖、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以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术后镇痛的效果和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和住院天数。方法 50例行创伤性湿肺连枷胸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术后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镇痛组(B组)。分别记录麻醉前(T0)、切皮后10分钟(T1)、第一根肋骨复位内固定时(T2)、术毕(T3),四个时间点测定血清血糖、皮质醇的值。分别记录麻醉前、术后2、8、12、24、36、48小时指脉搏Sp O2的数值和VSA(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镇痛效果以及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糖、皮质醇在T0时刻无明显差异(P>0.05),在T1~T3时刻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术前VSA的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点VSA的数值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术前Sp O2的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点Sp O2的数值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清醒拔管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的例数以及住院天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在创伤性湿肺连枷胸手术中,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镇痛能有效的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与静脉镇痛相比能明显减轻术后的疼痛,有利于患者的咳嗽排痰,改善患者的呼吸,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索胸腔引流管的拔除指征。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并于术后早期(48 h内)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但术后非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P=0.476)、性别(P=0.216)、术式(P=0.715)、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P=0.200)、目标肺叶(P=0.925)、病变性质(P=0.957)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果、拔除引流管后并发症及再次行胸腔引流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24 h引流量[(245.7±98.1)ml比(120.8±46.8)ml,P<0.001]、术后引流时间[(43.9±2.6)h比(84.5±10.5)h,P<0.001]、术后住院时间[(2.2±0.4)d比(4.2±1.1)d,P<0.001]、住院费用[(5.3±0.4)万元比(5.6±0.3)万元,P<0.001]、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ionl analogue scale, VAS) [(4.4±1.2)分比(3.3±1.2)分,P<0.001]、拔管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0.5%比10.5%,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前后VAS [(5.9±0.8)分比(4.4±1.2)分,P<0.001]和对照组拔管前后VAS [(6.0±0.9)分比(3.3±1.2)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VAS [(5.9±0.8)分比(6.0±0.9)分,P=0.464]、拔管后气胸(1.7%比0.9%,P>0.999)、胸腔积液(12.8%比6.1%,P=0.084)、皮下气肿(2.6%比1.8%,P>0.999)、发热(3.4%比1.8%,P=0.703)、再次行胸腔引流(2.6%比1.8%,P>0.999)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虽然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能会增加拔除引流管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早期拔除引流管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且不会增加气胸、皮下气肿、发热的发生率,也不会增加再次行胸腔引流的风险。因此,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28F胶管与8FR弹性管胸腔引流对引流效果、疼痛程度及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行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3)与B组(n=43),分别采用28F胶管与8FR弹性管行胸腔引流;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天引流量显著多于A组(P<0.05);两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第3天疼痛评分B组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采用8FR弹性管胸腔引流可有效增加引流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未影响术后引流时间,价值优于28F胶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8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常规镇痛组(n=93)和超前镇痛组(n=95).常规镇痛组实施常规镇痛护理,即术前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应用Prince- Henry评分法定时评估患者疼痛,根据评分行针对性镇痛护理;超前镇痛组实施超前镇痛护理,即在前者基础上增加术前超前镇痛知识宣教,术后在执行各临床操作前行预见性疼痛评估,根据评分行预见性镇痛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疼痛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24 h、48 h、72 h疼痛评分比较,干预主效应P<0.05;超前镇痛组下床活动时间较常规镇痛组显著提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镇痛组(P<0.05,P<0.01).结论 超前镇痛护理理念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两种不同单根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的引流效果。方法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177例,根据其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软管组(28F-蕈形引流管,前端置入胸膜腔顶,胸膜腔底部留置侧孔)和硬管组(普通硬质胸腔引流管,置入胸膜腔深度3~5 cm,前端留置侧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管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4.31±0.22)分,硬管组为(5.22±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采用软管引流方法,其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分别为(3.92±1.85)天、(6.81±1.65)天和12.9%,硬管组分别为(4.61±2.36)天,(8.87±2.21)天和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于下肺叶切除的患者,软管引流除了减少疼痛刺激以外,其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端置入胸膜腔顶部、底部留置侧孔的单根软管胸腔闭式引流更适合于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尤其是上肺叶切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管径胸腔引流管在肺叶切除术后的引流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等。 方法以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90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安置不同内径的胸部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术后患者带管时间、引流管故障、胸腔积液再穿刺、止痛药物的应用、疼痛评分(NRS)等情况。比较带管时间、NRS评分采用t检验,比较引流管故障、胸腔积液再穿刺、止痛药物应用次数采用χ2检验。 结果粗、细管径组的组间带管时间、引流管故障、胸腔积液再穿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管径组在术后止痛药物的应用、NRS评分明显低于粗管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细管径引流管因其患者舒适度、依从性好等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后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70例,年龄1~4岁,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C组)和ERAS组(E组),每组35例。E组采用ERAS策略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C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术后采用疼痛相关行为学评分法(Face,Legs,Activity,Cry,and Consolability,FLACC)评估镇痛效果,记录患儿入室前及术后24、48、72 h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IL-6浓度以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住院天数和总费用。结果最终共纳入64例,C组34例、E组30例。与入室前比较,术后两组患儿CRP和IL-6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术后72 h的CRP及术后48、72 h的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入室前比较,术后24、48、72 h两组IgG、IgM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48、72 h E组IgG、IgM明显高于C组(P<0.05)。E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镇痛效果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恢复方面,E组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C组(P<0.05),但在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ERAS策略能降低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应激反应、保护体液免疫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微创中心收治的8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术中采用引流管的不同,分为负压引流管组(n=40)和28F号常规引流管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气、积液、皮下气肿、胸引液总量、引流管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管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率、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切口VAS疼痛评分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胸腔积液、胸腔积气、皮下气肿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引流管持续时间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引流管组比较,负压引流管组患者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瘢痕反应率明显降低,拆线时间明显缩短,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安全、有效,与常规28F胸引流管临床效果相当,且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术中左侧胸膜破裂患者留置胸腔引流管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选取肋膈角处留置橡胶引流管患者42例作为橡胶管组,肋膈角处留置硅胶引流管患者41例作为硅胶管组,左侧胸膜破裂单纯胸膜缝合患者78例作为未置管组。比较3组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3组患者在术后最低血氧分压、气管插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上差异显著(P0.001);三组在胸片检查超过5次、胸腔积液彩超检查、胸腔穿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左胸疼痛的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橡胶管组在胸片检查超过5次发生率和引流管口疼痛VAS上优于硅胶管组(均P0.05);术后二氧化碳分压、胸腔引流液总量、皮下气肿、伤口愈合不良、肺不张并发症发生率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冠脉搭桥术中左侧胸膜破裂后留置橡胶引流管较为安全,能有效减少术后左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少患者疼痛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接收的92例(≥18岁)早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天数、镇痛次数等)。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疼痛程度。运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镇痛次数、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小时,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达到峰值,并且在术后48小时内,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减轻术后疼痛等优点,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正向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全程无痛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轻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所致的不良影响。方法将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根治术的15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7例)。两组均予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无痛干预,包括对可能产生疼痛的诊疗项目进行无痛化处理、加强术后镇痛管理、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及心理行为干预。结果两组除长记忆、动物名及临摹外,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总分及其他8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SECF总分及回忆1低于划界分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术后6 h、12 h2、4 h、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芬太尼用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围术期全程无痛干预能减少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裸眼3D胸腔镜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接受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6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5例,年龄47~72岁。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裸眼3D胸腔镜组(A组,30例)、传统2D胸腔镜组(B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B组(P<0.05),术后第1~3 d胸腔引流量A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5 d胸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A组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裸眼3D胸腔镜实施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2D胸腔镜微创手术相比,其在术中的安全性更高,清扫淋巴结更加彻底,手术效率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和经腹腔两种途径的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肿瘤长径患者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经腹膜后途径和经腹腔途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两种不同入路途径分为经腹膜后组(102例)和经腹腔组(48例);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对体重指数(BMI)<24 kg/m2、BMI≥24 kg/m2、肿瘤长径<5 cm及肿瘤长径≥5 cm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同法记录并比较上述指标。结果经腹膜后组的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经腹腔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MI<24 kg/m2的患者中和肿瘤长径<5 cm的患者中, 经腹膜后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少于经腹腔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MI≥24 kg/m2的患者中和肿瘤长径≥5 cm的患者中, 经腹膜后组的手术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模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术后疼痛和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实施PSF的1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自控镇痛为主的多模式镇痛,B组给予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观察两组患儿术后每日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吗啡毫克当量,MME)、视觉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当天,B组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儿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B组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观察到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可改善AIS患儿PSF术后疼痛控制,降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