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9岁。打篮球跳起落地时,右足呈跖屈、轻度内旋、内翻位,前足外侧着地扭伤,伤后右足畸形、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伤后3 h来诊。检查见右足呈内翻跖屈位畸形,X线片示:右足距下关节脱位,距骨位于踝穴内,跟骨脱位到距骨内侧,足舟骨脱位到距骨头内侧,各骨无骨折。  相似文献   

2.
赵震颖 《中国骨伤》1998,11(2):68-68
胫后肌肌腱前脱位是踝关节外伤时,该肌腱突破内踝后屈肌腱支持带,滑过内踝尖至内踝前,造成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不稳症状的一种肌腱脱位症。该症国外自Matinus于1874年首例报导至今不超过15例,国内迄今未见报导。陈×,女,16岁,汉族,体操运动员,1995年4月22日入院。2周前在训练过程中扭伤右内踝后,觉内踝肿痛,行走不稳。检查:右内踝软组织轻度肿胀,压痛存在,右足内翻跖屈位时,扪及内踝后一条索状物滑过内踝尖至踝前。右踝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于1995年4月27日在右跟骨阻滞麻醉下手术。切口为右…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 65岁。2年前发现右内踝部无痛性包块, 初起时较小, 无明显疼痛、麻木不适, 不影响活动, 未予重视。后包块渐进性增大。1周前患者右足出现麻木不适。专科检查:右内踝至足底内侧区域皮肤呈膨隆外观, 皮色、皮温无明显改变, 可触及皮下质软肿物, 边界较为清晰, Tinel征(+)。右足第1~3趾跖侧刺痛觉减退。摄X线片示右足部分组成骨退行性变。MR提示右足底内侧皮下软组织内不规则形、团块状短T1、长T2信号, T2WI-FS以低信号为主, 内见多发片状稍高信号, 大小约4.5 cm×3.9 cm×12.7 cm, 邻近胫后血管和神经, 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肌腱受压。磁共振诊断:脂肪瘤可能, 高分化脂肪肉瘤待排。拟诊断:右踝部肿物-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踝部肿物切除、胫后神经松解、石膏外固定术。术中见一黄色脂肪团样肿物(图1)缠绕胫后神经血管束主干并延伸至足底内侧神经血管束, 术中小心保护神经血管, 完整剥离肿物(图2)。术后病理结果(图3):(右足肿物)镜下形态考虑为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正>踝关节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或三角韧带复合部,分为浅、深两部分,浅部为屈肌支持带,从内踝前下方约25~31 mm,向后下斜向跟骨内下方,抵止部宽32~50 mm,呈梯形,途经并覆盖从前到后宽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母长屈肌腱,形成腱间隔,融于各肌腱外被的滑液鞘上,分隔并约束三腱和胫后动、静脉与胫后神经,维持踝内侧各部组织不会前后移位和叠压[1](图1)。深部是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21岁。于1995年6月9日早晨在井下作业时不慎从1.5米高的矿车上跌下,半蹲左足外翻位着地,随即又被重约100kg的物体压在左膝上,当时左足内侧皮破、流血、骨质外露,左足变形呈勾状足,未作处理12h后送入我院。X线片示左距下关节脱位、跟骨及舟骨等向外移位、距骨仍在踝穴中。立即在局麻下清创复位。术中见左内踝下横形伤口4cm×7cm、伤口为煤渣污染,距骨外露,胫后动脉断裂栓塞、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腱被拉长,以趾长屈肌腱尤甚、拉长约4cm,三角韧带中的跟胫韧带断裂。清创后结扎胫后动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1991年4月~1993年10月,采用四种术式联合治疗重度马蹄内翻8例14足.男6例,女2例.年龄2岁~11岁.左侧6足,右侧8足,其中双侧6例.手术采用足背膜皮瓣移位术的三切口,分别先后行Bost式跖内侧和Turco式距骨下松解,延长胫后、屈(口)/(止) 母、屈趾长肌腱和跟腱,切断所有粘连,松解关节囊;经第一跖骨、楔骨、舟骨和距骨穿克氏针直线固定,手托足心能呈中立位为松解彻底.行胫前肌外置及骰骨中心挖出法预防回复内收,最后筋膜皮瓣移位修复跖内侧皮肤缺损.拆线后按踝扭伤行绷带胶布固定于矫正位,外背短腿U型石膏行走.术后5周拔克氏针,8周去石膏双足互反穿高腰皮鞋半年.随访1年~3年,12足满意,2足欠佳为松解不够未穿针固定所致.  相似文献   

7.
跗管综合征     
跗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由Keck于1962年报告一例并命名。国内有人称为跖管综合征、踝管综合征或跗骨隧道综合征等等。一般认为,跗管综合征是指胫后神经在跗管内受压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所谓跗管是指屈肌支持带(撕裂韧带)覆盖的跟骨与内踝之间纤骨性隧道,通过隧道的组织从前到后排列有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及两条伴行静脉、胫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性 ,34岁。因右足趾旋转撕脱性离断 2 h急诊入院。检查 :右足趾皮肤从跖趾关节内下方斜向第一趾蹼撕脱 ,长伸肌腱及趾骨从近节中份离断 ,长屈腱抽出 ,跖趾关节尚完好。急诊行断清创再植术 ,术后 5 d再植断因静脉危象而坏死 ,术后 14d行断解脱术 ,咬除部分残存的近节趾骨 ,保留第一跖趾关节完整性 ,趾近断面软组织扩创后 ,趾残端形成一个约 3.0 cm× 4.2 cm大小创面 ,为覆盖裸露的骨质和关节 ,决定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趾残端。沿内踝后下胫后动脉搏动点与第二趾趾尖连线标记足底内侧动脉走行 ,确定第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足母)长屈肌腱转移联合界面钉固定重建慢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 2004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32例35足慢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1例22足,女11例13足;年龄32~8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132 d.29例有患足用力蹬地史,3例无明显诱因.均有走路无力症状,Thompson试验阳性31例33足.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56.09±7.25)分.MRJ示跟腱断裂裂隙为0.5~5.0 cm.术中足内侧小切口联合跟内侧切口或直接跟内侧切口取(足母)屈肌腱,所切取近端(足母)长屈肌腱长度超过跟骨结节3 cm,界面钉于跟骨固定肌腱.结果 1例因伤口张力过大术后1周裂开,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4个月.术后12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4.22±4.6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28例,良3例,可1例.无腓肠神经及胫后神经损伤、跖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 (足母)长屈肌腱转移联合界面钉固定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具有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86年以来应用长屈肌腱转移治疗儿童胫后肌腱断裂造成扁平足3例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 例1:男,5岁。1986年4月右内踝后方被玻璃刺伤,1年半后发现足跟外翻,足弓消失,行走不便。查体:右踝背屈15°,蹠屈20°,内翻0°,外翻15°。诊断:右胫后肌腱断裂。于1986年5月行胫后肌腱探查。术中发现该肌腱90%横断,断  相似文献   

11.
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8例单侧胫后肌腱功能不良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36~56岁,平均47岁。左足6例,右足2例;胫后肌腱功能不良Ⅱ期2例,Ⅲ期6例。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为可2例、差6例。对每例患者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联合应用足外侧柱延长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及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术式。骨性手术一般辅以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其中4例行胫后肌腱前移加强术,2例行弹簧韧带紧缩术,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移术。术后以短腿管型石膏将患足固定于内翻跖屈位,4~6周后改用短腿后托石膏将患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拆除外固定后,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后优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均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的足弓高度及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矫正程度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8mm,侧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4°,前后位距跟角平均减少12°,侧位第一跖距角平均减少17°,跟骨倾斜角平均增加11°,距舟覆盖角平均减少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体化联合术式治疗胫后肌腱功能不良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骨折     
1踝关节局部解剖 1.1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踩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足部常见畸形,病因不明,但有学者认为肌发育不良而引起的肌力不平衡是本病的主要原因[1~4].导致肌力失衡的软组织挛缩包括胫后肌腱、跟腱、足的内在肌、内侧跗跖关节囊、胫前肌,三角韧带及跟舟韧带等,其中胫后肌腱是造成马蹄内翻足的主要因素之一.自1988年12月以来,共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人41例60足,均采用胫后肌外移为主的矫正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胫后肌骨瓣外移治疗足内翻畸形黄义昌,张治国小儿瘫后遗症,胫骨前肌合并腓骨长、短肌瘫所致足内翻畸形,一般通过腔后肌腱止点外移来矫正。按照传统的方法,将该肌腱自舟状骨止点切断后,通过骨孔将该腱缝合固定在骰骨或第三楔骨上,以增进足外翻肌力。但由于胫后肌腱经...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9岁,因2m高处煤块坠落砸伤踩在一碎煤块上的右足,致肿痛、功能障碍入院。查体:右足极度跖屈位畸形、肿胀,足背散在水泡,并触及骨性隆起,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右足舟状骨背侧移位;第3跖骨头骨折。手法整复失败后,随即在腰麻下切开复位。术中见胫前肌腱嵌顿于舟距关节之间,舟状骨向背侧脱位,距舟背侧韧带断裂。即行胫前肌腱复位,然后用克氏针从第1、2跖骨纵向贯穿楔状骨→舟状骨→距骨。第3跖骨头骨折位置好,给予短腿石膏托固定。随访7个月,仅感轻微疼痛, 讨论 本病例是由于足底垫有小煤块,处于极度跖屈位,此时,一从2m高处坠落的煤块砸于足背,足底小煤块尤如杠杆的支点,从而将舟状骨及楔状骨顶至背侧脱位。舟距背侧韧带断裂,系伤时足极度跖屈所致。因为胫后肌肌腱止于舟状骨和楔状骨,所以连接紧密,共同脱向背侧,而使止于第一楔状骨的胫前肌肌腱嵌顿于距舟关节之间,致使复位困难。本例复位后较稳定,而且舟状骨与楔状骨牢固连接,未游离。用克氏针从第1、2跖骨纵向贯穿固定舟状骨力求牢靠地固定。  相似文献   

16.
《中华外科杂志》2022,(6):624-628
患者1 男性, 26岁, 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 大小便可部分控制, 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 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 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 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 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 患者拒绝, 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 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 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 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 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 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 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 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 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 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 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34岁。右踝扭伤 3d ,踝部明显肿胀 ,活动受限 ,内侧及前侧局限性压痛 ,踝关节弹性固定。拍片为右踝外脱位 ,距骨与内踝间隙 1 5cm ,未见骨折。诊断为右踝外脱位并下胫腓分离。腰麻下试行手法复位失败 ,即给手术治疗。术中见内踝三角韧带浅深两层完全断裂 ,胫后肌腱嵌入 ,胫腓下前后韧带断裂 ,骨间韧带断裂 ,下胫腓完全分离 ,三踝未见骨折。修补韧带 ,2枚加压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石膏外固定 ,8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10周后取出内固定螺丝钉 ,随访 1年 ,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踝关节脱位多合并内、外踝或后踝骨折 ,创伤严…  相似文献   

18.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后遗足跖屈畸形,我院1982~1988年共收治9例,均为男性煤矿工人年龄20~51岁,继发于胫腓闭合骨折3例、开放骨折2例,小腿软组织挫裂伤4例.分别于原发伤后2~10个月,逐渐出现足跖屈畸形,2例合并趾屈曲畸形,3例同时合并足内翻,趾屈曲畸形,其中1例胫后神经分布区麻木、刺痛,6例前足跖内侧有胼胝.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患者,女,36岁,左足底踩到土炮爆炸后摔倒在地,即感左踝部肿痛、畸形,不能行走。受伤7d后入院。查体:左踝部肿胀,内后侧可见大水疱。左内踝后下方突起,局部压痛明显可及骨磨擦感及异常活动。左踝关节弹性固定,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跖屈10°、背伸5°、足内翻10°、外翻10°。左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足趾末梢血运及皮肤感觉存在。X线检查及CT扫描后三维重建显示:左距骨颈粉碎性骨折,距骨体部向后内翻转180°,左胫骨前缘骨折,骨折端轻度移位。术中取腓骨下段8cm长的骨段,远端松质骨剪成小颗粒备用。彻底清除踝关节内碎骨块,凿去胫距…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胫骨pilon骨折发生过程中胫腓骨及远端关节面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建立胫腓骨及距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发生特点设定工况,在中立位、背伸、跖屈、内翻、外翻5种不同工况下从距骨远端向近端进行静力加载,并将模型与地面进行碰撞。结果 在静载荷下,中立位应力主要分布于踝间线以前的内踝、胫骨踝穴顶前缘及外踝,背仲位应力主要分布于外踝及胫骨踝穴顶前部,跖屈位应力分布于胫骨踝穴顶后部,内翻位应力主要分布于外踝关节面及胫骨踝穴顶外侧部,外翻位应力主要分布于外踝关节面。在碰撞情况下,中立位应力分布与静载荷下一致,背伸立应力主要分布于踝间线以前,跖屈位应力主要分布于胫骨踝穴顶之踝间线后部及外踝关节面,内翻立应力主要分布于胫骨踝穴顶外部及外踝,外翻位应力主要分布于内踝、外踝及踝间线前部。腓骨关节面存静载荷作用下均处于高应力分布状态,在碰撞过程中亦最早接受应力分布。结论 腓骨是胫骨pilon骨折发生中最早受累且受累较重的部位。胫腓骨远端关节面在骨折发生中存在4个主要应力分布区,此4个应力区向近端延伸为内、外、前、后4个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