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与相关高危行为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相关的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杭州市某自愿戒毒所内的136名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12个有关条目回答均正确的占24.26%;他们中存在着通过共用注射器吸毒或性交途径传播或感染HIV的双重危险,13.10%的静脉吸毒者在最近6个月有共用注射器的行为,57.14%的有卖淫/嫖娼行为者在与嫖客/暗娼发生性关系时从未使用过安全套;自愿到医疗机构寻求HIV抗体检测的比例只占30.1%。结论: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应把提供一次性的清洁针具、百分之百安全套推广以及自愿咨询检测作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对武汉市288名吸毒、卖淫者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的调查发现:9.73%的人从未听说过艾滋病,仅6.25%能够正确回答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而对于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存在非常模糊的认识;14.58%的人认为应该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保密;79.5l%的人愿意了解更多的艾滋病知识,而宣教途径依次以电视、报纸、书刊杂志、学习班等最易接受。提示我们应根据吸毒、卖淫者的特点、知识水平及乐于接受的途径对其进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劳教妇女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福州350001)陈舸严延生郑兆双郑健艾滋病在目前控制其传播的最好手段之一是宣传教育,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则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劳教妇女中大多是因卖淫、吸毒收教的妇女,是感染和传播HIV...  相似文献   

4.
吸毒人群行为特征及艾滋病知识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玉溪市吸毒人群与HIV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实施合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方法,对365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吸毒者以青年农民居多,静脉吸毒率为93.2%,共用针具率为78.5%;对艾滋病可以相互传染知晓率为93.2%。存在婚前、婚外性行为和多性伴现象。结论:应加强农村及青少年毒品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并对吸毒人群采取有效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探索实施艾滋病宣传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途径. 方法对大学新生在宣传教育前后采取匿名KABP问卷调查. 结果宣传教育后,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有较大提高,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效果. 结论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部分地区吸毒者和暗娼艾滋病KAB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吸毒者和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态度和危险行为,为其他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依据。方法:在戒毒所、妇教所和劳教所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185名吸毒者和159名暗娼,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吸毒史、艾滋瘕相关知识及态度等,随后对两类人群的部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很多调查对象对自己的高危行为认识不足。吸毒者的艾滋病知识水平高于暗娼,暗娼比吸毒者对艾滋病和感染者歧视更重。与危险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有男性、收入低及对高危行为认识不足。与艾滋病知识水平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知道了解和检查艾滋病的场所。结论:应采用多种方式在监管场所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高吸毒者和暗娼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对自身危险行为认识,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价同伴教育对吸毒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及减少伤害的干预效果,为今后针对该人群提高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同伴教育组和普通宣教组,对同伴教育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同伴教育干预措施,普通宣教组实行常规宣传教育。结果干预前,2组吸毒人员对绝大部分知识知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同伴教育组艾滋病知识的净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正确使用安全套知识(61.7%)、高危行为减少伤害(26.5%)和艾滋病基础知识(16.8%),干预手段和职业是影响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的2个因素。结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吸毒人员在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高危行为减少伤害、正确使用安全套方面的知识。但同伴教育能否改变吸毒人员对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态度和行为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劳教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劳教所内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评价对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的培训效果。方法对武汉市2个劳教所180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调查并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收集培训前后知识调查问卷,比较培训前后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知晓率、正确态度拥有率。结果接受调查的吸毒人员以无业者居多,大多数调查对象受教育水平低,离异比例较高。调查对象在培训干预前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差,对待艾滋病及高危行为的知晓率和正确态度率较低。经过健康教育培训干预后,调查的结果显示,多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吸毒人员对接受健康教育的态度也发生明显改变。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正视态度依然没有较大改观,持恐惧态度的人群比例仍很高。结论该次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吸毒人员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并且使培训的内容更系统、细致和具体化。还应大力开展行为干预工作,控制艾滋病经过吸毒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9.
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自1989年我国首次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吸毒人群中出现流行以来,注射吸毒一直是我国报告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占累计报告数的68%。吸毒现象的泛滥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为了解吸毒人群的吸毒、性乱等行为特征,本研究调查某收容所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性行为特征,并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干预,为艾滋病教育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南宁吸毒人群的吸毒行为和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了该人群的基本人口学和吸毒行为的特征,发现具有女性吸毒比例和静注吸毒比例较高的特点。分析了吸毒者了解和正确掌握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情况,并讨论了改变吸毒方式及针对亚组人群进行宣传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红包现象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理红包的措施必然是综合的、多方面的,而目前治理红包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重堵轻疏”,偏重对红色现象的处罚,最近国家卫生部又规定:“收受红包一次,停止执业6个月,两次吊销执业资格,索要红包一次,吊销执业资格”。但笔者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标本兼治,重点是加强人力资本管理,采取合理的办法,减少租值消散,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配卫生资源,打破卫生行业的垄断地位,提高医疗服务信息的透明度,在些基础上完善各种监督、处罚机制,才能最级从根本上解决红包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及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是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环七肽肝毒素.目前,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Cs对水产动物及哺乳动物造成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肝毒素的MCs具有稳定性,不但能够在生物链中积累...  相似文献   

14.
医院总值班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适应新的工时制和解决好“五一”、“十一”、“春节”休假时间较长的问题 ,我院对总值班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医院总值班是医院在节假日和夜间的临时最高行政指挥 ,负责处理医院 8小时正常上班以外临时发生的一切事情 ,履行院领导职责 ,临时主持协调医院工作 ,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8小时以外期间 ,医院各科室只留有少数值班人员 ,而医院负有重大的保护人民健康的责任。因此 ,在这段医院管理比较薄弱的时间里 ,总值班的责任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实行 5天工作制和新的节假日时间以来 ,做好医院总值班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 总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频探测音对某些单一低频耳导抗测试所不敏感病变的鉴别(如:传导链中断,耳硬化症等)。方法:在原有单一低频SY—IA声阻抗中耳功能分析仪的基础上,重点对多频探测音产生电路、恒压声控系统、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及多频声导抗及相位角检测电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结果:运用多频耳声导抗测试系统可以分别在不同频率探测音下对正常耳、鼓膜松弛耳和听骨链中断耳进行声导抗检测和相位角检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RM系统的多频耳声导抗测试系统可以为某些单一低频耳声导抗测试所不敏感病变的鉴别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过度医疗已成为社会热点,涉及医疗领域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过度医疗构成要件及其存在原因的基础上,从完善监管的角度入手,着眼于探讨过度医疗的遏制之道。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善监管以治理过度医疗:一是健全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政府监管机制,主要包括实施正当的监管程序、监管影响评价程序等;三是强化行业自我监督机制;四是实施替代性监管策略,主要是改革医疗付费方式;五是保障公众和舆论对于监管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医生对《条例》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由此对医疗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样100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57.9%的医生认为《条例》的鉴定程序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合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条例》公布后,工作压力加大,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行为增加;调查结果与医院等、职称、年龄、学历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正确理解,认真执行《条例》,积极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