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素琴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F0004-F0004
精神科护士的伦理道德直接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影响着医院的管理水平,关系到社会的精神文明,也是护理人员自身完善的必要条件,护理工作与伦理道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以下医学伦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医学伦理研究是现代卫生立法和司法实践创新的主要推动因素,医学伦理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在内容上就明显的反映了医学伦理对卫生立法产生的影响。同样,涉及医疗的法律制度创新也会反作用于医学伦理并引发其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的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倒置法律制度的出台和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院》2011,(7):66
《医院医疗工作伦理道德手册》是由医学和人文学科专家共同编写。该书系统阐述了现代医院医疗工作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要求。包括医学伦理概述和基本原则;临床诊疗、用药、手术、护理、重症  相似文献   

4.
医患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重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社会、伦理道德,特别是法律因素的影响,各种医患矛盾正成为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诚信是病人权利让渡契约的伦理基础,是社会伦理公平正义的基本表现,是医患经济利益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体现。医疗活动中应引入体现伦理道德要求的诚信理念,加强诚信教育,健全信用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口腔疾病过度医疗的医学伦理学解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过度医疗是一个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确切的说是一个医学-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口腔疾病过度医疗的特点,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剖析了口腔疾病过度医疗的原因,并提出了医者、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针对口腔疾病过度医疗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推动医学的发展,给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开展医学伦理审查是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评估的重要内容;既是对患者的保护,也是对医生的保护,更是回归医学技术研究的本质的需要。建立区域性医学伦理委员会,采用统一标准开展伦理审查,提高伦理审查质量,有利于化解医患关系的冲突,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过度医疗的对策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近年来,过度医疗问题引起医学伦理学界的普遍关注。 过度医疗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文章认为,过度医疗的经济学表现是医生诱导需求,直接成因是缺乏弹性的医疗需求,存在的市场环境是垄断竞争。最后,文章提出了遏止过度医疗的伦理与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8.
医学文化在指导医学实践、协调医学行为、维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疗主体迫于社会压力.而过手注重自我防护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文化策略,包括优化医疗活动和谐机制,强化医学实践伦理道德,平衡医患关系义利诉求,规范医疗行为执业规则,完善医疗监督社会职能等,这些都是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文化策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关于医学科研成果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科研成果信息资源,既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依据.信息资源材料的管理、利用,实质上是一个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需求,衡量人们伦理道德的过程.本文就医学科研成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许启彬 《医学与社会》2007,20(12):16-18
人作为一种生命体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精神载体而存在。发轫于医学使命与伦理精神双向耦合结构的医学伦理精神应该是人类医学视域和生命内在秩序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诉求。医学伦理精神概念的提出,不仪在于其可经受学理上的合理性论证,更在于其理论及现实形态上的多重意义。笔者仅从医学伦理精神概念的提出及对医学发展历史和当前医疗现状的意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崇尚“生命至重”的信念,倡导“医乃仁术”的思想,强调“医贵乎精”的理念,恪守“贵义贱利”的准则,是数千年来医生规范自我、独善其身、鞭策奋进的行为规范。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医学生难免受到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把传统医德的内容贯穿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之中,为国家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医德的基本原则——"医乃仁术",指出:面对市场经济和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人们呼唤"医乃仁术"传统的复归,中国传统医德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医疗服务工作和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中国传统医德教育在中医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提出加强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3.
节约医疗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节约医疗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医疗是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节约医疗的伦理教育有其具体的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节约医疗的伦理观念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节约医疗意识,这是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医学伦理是研究医学领域的道德伦理、规律法则作用于生命技术、医疗服务、卫生管理、人文关怀的重要课题,而医院文化则是道德伦理、规律法则应用于医院管理、医疗服务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医学伦理是指导医院文化建设的思想理念,医院文化是实践医学伦理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太和医院文化建设为范例,通过浅谈该院文化理念形成、文明创建过程、文荟精华成果,旨在揭示医院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医学伦理原则,以人文精神为大众健康服务。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医生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医学道德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医家,以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而流芳百世。在医德方面影响力最大的,当首推中国的孙思邈和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孙思邈的医德论述,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科学之父,其誓言已经成为西方众多医学院校的毕业典礼上的宣誓词。两者的医德观,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医德的理念,其共同的医德理念认为,品行兼优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准则,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这些医德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医学生培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医学教育中,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将医德教育融人到医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从《四部医典》看汉、藏医德学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辩证地吸收了汉、藏医学著作的精华,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其对医德学的论述与中医医德学思想之间也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唐蕃和亲及文化交流和吐蕃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是二者渊源关系存在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医学是关乎道德的科学,医学道德以潜能的形式存在于医学的灵魂之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医学道德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医学道德的继承,医学道德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继承和发扬,又将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叙事医学作为人文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以主题词"叙事医学"进行专业检索,查阅文献题目、摘要及原文,排除不相关文献,根据国内最早进行相关介绍的文献以及在不同时间段发表的各类相关文献,了解叙事医学与人文医学的发展概况。同时,分析叙事医学文献的内容并进行分类,尤其是重点阐述叙事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关系,如重视人文关怀、体现医德观、注重整体性等。展现目前国内叙事医学主要涉及的方面以及对人文关怀、医学教育、医疗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论医疗保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医疗保密是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历史范畴和传统,历来的医学道德规范中都有要求医务人员为病人保密的内容,而且医疗保密已经成为每一个医学生、医务人员的誓言,成为必须遵守的医疗道德规范,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尊重病人权利的具体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在其誓言中指出:“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世界医学会1994年采纳的《日内瓦协议法》也规定:“凡是信任于我的秘密我均予尊重。”同年制订的《国际医学伦理准则》中规定;“由于病人的信任,一个医生必须绝对保守所知病人的隐私。”我国卫生部1985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实施办法》中也规定:“为病人保守医密,不泄露病人的隐私和秘密。”  相似文献   

20.
民国肇始,中医被排除于政府体制之外,台湾的中西医结合,直到1958年之后,才有了实际的进展.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之创设,被视为台湾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里程碑.在中西医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对于两种医学知识都有了实际的认知,但“结合”上仍有许多不足.初期的医学系实际上是中西医双主修.恽子愉是此时期培养出的代表性医家.1980年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成立之后,中西医学在临床上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结合才真正开始.该院成立30多年来,从“中西合作医院”到“中西合作医疗中心”,再到“中西医结合科”,中西医结合机构的层级逐渐下降,而同时期台湾各公私立教学医院设立中医部门越来越普遍,其中的中西医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透过会诊及研究工作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