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用药,避免了化疗药外渗,减少化学性静脉炎发生,为患者提供了长期治疗和营养途径.PICC的并发症如导管堵塞、移位等处理已有较成熟的经验,且患者痛苦小;夏季应用PICC维护不便,局部肿胀、疼痛,给患者增加了痛苦.2005年以来,我们应用三黄酊外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化疗致PICC局部肿胀患者30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69例进行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分析PICC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9例患者PICC局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3.0%;穿刺部位、留置时间、留置季节、化疗疗程、白细胞计数均为导致PICC局部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留置时间、留置季节、白细胞计数均为影响PICC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致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局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需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医护合作,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以尽可能减少PICC局部感染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乳腺癌化疗中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的效果比较.方法 将223例使用PICC的患者作为PICC组,将83例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access,VPA)的患者作为VPA组,分别统计2组中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ICC组中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VPA组.结论 对于浸润性乳腺癌化疗患者,VPA较PICC有更低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tatlock固定方法和传统固定方法在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固定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经肘部成功置人PICC的22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固定PICC导管;选择经肘部成功置入PICC的189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statlock固定PICC导管,同时将实验组分为A组(肘部置入)和B组(肘上置入)两组.分别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及AB两组患者发生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而B组(肘上置入)患者各观察指标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肘部置人),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statlock固定方法固定PICC导管,可有效降低穿刺点局部渗液、导管移动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而采用肘上置人的效果优于肘部置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建立中山市PICC维护网,使市内各医院护士掌握PICC维护技术,为PICC带管者提供驻地维护,降低PICC带管并发症. 方法 成立中山市PICC护理专家组,分阶段建立中山市PICC维护网的三级架构,推荐并培训 PICC联络员,由取得中山市PICC维护资质护士为患者提供驻地维护护理. 比较2010年、2014年PICC门诊PICC带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中山市PICC维护网建立前后,患者对PICC维护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护士对PICC置管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得分的差异.结果 对维护网建立前210例患者和维护网建立后305例患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PICC维护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包括对往返交通便利情况的评价、服务流程评价、对护士服务态度评价、对专业技能评价和对专业知识评价均有提高(P<0.001);125名护士经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技能培训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培训前提高(P<0.001);通过比较发现,2014年 PICC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如堵管、局部皮炎、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发生率,较2010年明显降低(P<0.001). 结论 通过建立中山市 PICC维护网,方便患者驻地维护,规范了各级医院PICC带管患者的维护护理,保障了PICC维护质量和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PICC局部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发生PICC局部感染的70例肿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采用抗生素软膏局部涂擦,试验组40例采用氯霉素酒精湿敷。比较两组局部感染治愈时间。结果:试验组局部感染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儿PICC局部感染采用氯霉素酒精湿敷,可缩短感染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7.
刘孜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119-12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用药,避免了化疗药外渗,减少化学性静脉炎发生,为患者提供了长期治疗和营养途径。PICC的并发症如导管堵塞、移位等处理已有较成熟的经验,且患者痛苦小;夏季应用PICC维护不便,局部肿胀、疼痛,给患者增加了痛苦。2005年以来,我们应用三黄酊外敷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化疗致PICC局部肿胀患者30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云南白药在PICC局部止血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创伤性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能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机械性的损伤。但因其穿刺针较粗,而导管相对较细,较容易出现局部渗血现象。2007年1月~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将云南白药胶囊粉末外用于PICC的局部止血,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制弹力绷带用于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6-177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3例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在3M透明贴膜加纱布固定的基础上,加用自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病人穿刺点出血的情况.结果 58例患者PICC置管后局部无出血迹象,24 h出血停止率为92%.结论 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自制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效果好,是预防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现临床的肿瘤患者多数会采取留置PICC来进行静脉化疗,减少因穿刺而带来的痛苦和减少化疗药渗出的风险,但是在置管期间,许多患者存在着置管后的并发症。本科收治的1例直肠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相继出现局部皮肤严重湿疹、糜烂、渗液、痒感。先通过明确诊断、原因分析、实施措施逐步为患者皮肤进行护理,后患者PICC局部皮肤情况较前明显好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ICC穿刺点周围局部湿疹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40例PICC穿刺点周围局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地塞米松外涂加IV3000透明敷料外贴换药与倍他米松软膏加炉甘石洗剂外涂加无菌纱布覆盖换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穿刺点周围局部皮肤湿疹采用地塞米松外涂加IV3000透明敷料外贴换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外治法治疗PICC置管局部皮肤过敏症30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竹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440-3440
目的醋酸曲安奈德软膏治疗PICC置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周围局部皮肤过敏症。方法总结30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的穿刺部位周围局部皮肤过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应用醋酸曲安奈德软膏应对PICC穿刺部位周围局部皮肤过敏症问题。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运用外用药治疗PICC置管并发症:局部皮肤过敏症治疗后,有助于延长PI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25例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索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5例PICC异位的发生部位、置管途径、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研究、总结.结果 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王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体位、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有关.结论 为了减少PICC异住的发生,王管部位宜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传统外测量方法与送管时患者体位有待改进;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纠正.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和输注刺激性药物带来的痛苦,而由于留置PICC导管引起的并发症却不能忽视^[1,2]。我科自开展PICC技术至今已有11年历程,曾有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局部感染或过敏等情况,但发生静脉血栓较少见,现将发生1例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止血方法.方法 将40例肝癌PICC置管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方法:穿刺点处有渗液可在穿刺点上方覆盖一小方纱,如无渗液,直接使用透明贴膜无张力粘贴;实验组以三折纱布加正面局部加压、局部用药、患肢制动、48 h换药.观察两组患者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两组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置管后穿刺点上方采用三折纱布加局部用药、正面局部、压加患肢制动、48 h换药,能有效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超及B-FLOW技术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彩超组、结合组,分别行盲穿、彩超引导、彩超结合B-FLOW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最高,局部组织损伤、术后血栓发生率最低.结论 彩超及B-FLOW引导下行PICC是一种实用、安全的置管方法,使普通彩超引导下置管变得更完美,对局部血管状况差的患者使用更能突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以"降低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的处置等。结果实施品管圈后,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率从12.6%降到4.3%,目标达标率124%,进步率70%。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在提高PICC置管术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改良体位(半坐卧位)PICC组与传统体位(平卧位)PICC组。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半坐卧位组与平卧位组在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坐卧位组行PICC所需时间较平卧位组显著缩短(P0.05),且置管后穿刺口局部水肿及局部炎症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改良体位即半坐卧位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具有二维血流显示功能的彩超与PICC置管专用超声引导仪器—视锐5(STTE~RITE5)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需要在超声导引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使用SITE~RITE5引导仪和具有二维血流显示功能的彩超导引下进行PICC置管,对比2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对血管选择的准确率和局部组织损伤率.结果 实验组的血管选择准确率略高于对照组,一次血管穿刺准确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局部组织损伤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暂时不能购置PICC置管专用超声引导仪的医院来讲,可以尝试利用现有的二维彩超仪进行PICC置管,以提高血管条件差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使得该项技术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化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乳腺癌化疗患者82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TIVAP组各41例,2组患者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均为100%,PICC组出现并发症较多。治疗前焦虑总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焦虑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且TIVAP组较PICC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P 0. 05);治疗前抑郁总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抑郁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且TIVAP组较PICC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P 0. 05)。结论将TIVAP和PICC应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能够确保患者顺利实施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且TIVAP较PICC化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