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躯体疾病和药物与痴呆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躯体疾病和药物应用与痴呆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5年前的疾病和用药为暴露因素,以Logistic法分别计算Alzheimer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各类痴呆的相对危险性(RR)和人群归因比率(PARP)。结果 3024名非痴呆老人中,5年后发生痴呆141例,内AD92例,VD41例。与AD有关的因素为:糖尿病(及其治疗)、降血糖药和视力缺损;RR和PARP都不太高。VD的相关因素为:  相似文献   

2.
社区老年人5年随访中痴呆等疾病的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分析痴呆致死亡的危险性并探讨其它疾病对寿命的影响,对3531名社区老年人(≥65岁)进行5年随访调查,其中的197例痴呆中Alzheimer病(AD)127例、血管性痴呆(VD)53例、其它痴呆(OD)17例。除统计死亡率外,采用Cox法予相对危险性(RR)及归因危险性(AR)分析。结果显示,痴呆的年死亡率达19.89%,其中AD、VD和OD分别为17.68%、25.70%及21.71%。按年龄分组计算,65~74岁组痴呆的RR值(AD5.35,VD7.19)接近恶性肿瘤(5.58);≥75岁组痴呆的RR值高于所有其它疾病,各种痴呆死亡归因危险性(AR合计值)高达23.71%。提示AD和VD均是导致死亡的恶性疾病,≥75岁者尤甚,亟待在社区防治中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期痴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百分比(PARP)。方法 对象为55岁及以上的城市社区人群,1987年首次调查非痴呆43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1997年再访同一批老人,按DSM-Ⅲ-R,NINCDS-ADRDA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老年期痴呆(SD),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诊断,先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10年前的心理社会因素与10年后发生痴呆的关系,再计算这些危险因素的PARP。结果 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新发生痴呆124例中(AD81例,VD36例,其他痴呆7例)。SD心理社会的危险因素(RR>1)有22项,其中社会因素17项,心理因素5项。PARP>20%的SD和AD中各有15例,VD仅3项。结论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PARP较高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可能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4.
舟山市定海城区老年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舟山市定海城区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参照上海市静安区与美国合作对老年人心身健康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对舟山市定海城区1689名≥60岁老年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各类痴呆共119例,患病率为7.04%,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101例,脑血管性痴呆17例,其他原因所致痴呆1例,患病率分别为5.98%、1.01%、0.06%,并随年龄升高而上升。与痴呆有关的危险因素有高龄、教育程度低、女性、伤残、视力或听力障碍等。结论舟山市定海城区居民老年痴呆患病率较高,以AD为著。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索血管性痴呆(VD)可能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10年间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的55岁及以上人群共5055人。工具为“上海市老年研究访问卷”中有关内容。1987年第一次调查非痴呆48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以及进行MMSE和ADL量表评定。10后复访,按DSM-Ⅲ-R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痴呆和VD的临床诊断,计算VD年发病率,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VD老人10年前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对10年后VD疾病发生产生可能的影响。结果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有新发痴呆124名,其中VD36名。经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RR),发现V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主要有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生活不满意、有不良生活事件和抑郁等4项(RR>1);此外,ADL总分有较好预测VD的作用。结论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VD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区老人抑郁症状的5年随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动态变化及与痴呆的联系。方法 在5年中对797名55岁以上居民以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作两次调查。结果 5年前后老年人群的抑郁症状群发生率为4.9% ̄8.3%及6.8% ̄10.7%,无显著变化;60例新发生Alzheimer病(AD)者,与正常老人相比,发病前CES-D总分相近,复访时高于正常组;以血管性痴呆(VD)为主的其它痴呆33例,初访和复访的CES-D  相似文献   

7.
HLA-DQβ遗传多态与重症肌无力的易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DQβ对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易患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35例MG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HLADQβ链对应的HLADQB1基因进行分型,并对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DQB1各等位基因频率和DQβ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QB10201和DQB10302的频率在患者组中升高,其中两组的DQB10302的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RR=4.41,P<0.05);HLADQβ氨基端57位的丙氨酸在患者组中显著升高(RR=5.10,P<0.005),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中差异更显著(RR=57.88,P<0.001)。结论HLADQβ57位的丙氨酸表现对中国人MG的易患性,特别是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这种易患性的遗传基础为非极性的疏水氨基酸丙氨酸替换了带负电荷的极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相似文献   

8.
社区老人社会功能活动能力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正常老人与痴呆老人社会功能活动衰退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对痴呆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社区老人5年前后POD总分、各单项分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老人组中除POD7(新鲜事物了解)外,其余各单项分及总分在5年后均有显著上升(P〈0.05或P〈0.01);正常老人5年POD总分变化在性别、年龄、教育各组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OD总分变化不受性别、年  相似文献   

9.
对97例脑梗塞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97例住院脑便塞病人进行筛选与检测。对其中认知受损者则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Hachincki缺血指数量表(HIS)进上步检测。并对痴呆组5和非痴呆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7例确诊为VD,VD发生率为27.84%,≥65岁为34.33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采末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龄增长、女性、低化程度、阿尔采末病(AD)和痴呆家族史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其它的因素如躯体疾病、环境暴露、职业种类、铝接触则不肯定。女性绝经期后服用雌激素对患AD可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某老人院内376例老年人进行了痴呆患病率和痴呆病因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15例死亡患者进行了病理和临床对照研究。主要结果:(1)临床痴呆调查发现,376例中,痴呆及可疑痴呆者120例,占调查总数31.9%;其中HDS在10分以下的肯定痴呆患者44例,占调查总数11.7%,占HDS异常得分者总数36.7%。不同年龄及文化背景各组中HDS异常者的比率无显著异差.(2)对44例肯定痴呆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分类,结果显示痴呆患者中可能为SDAT者27例(60%);MID者8例(17.5%);MIX者9例(22.5%),SDAT比例大于MID和MIX,P<0.01.(3)15例脑病理检查结果表明,7例临床检查有痴呆症状的患者中,4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SDAT,3例符合MID诊断.8例临床智力正常者,无1例发现SDAT改变.上述结果表明SDAT在我国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能高于MID.  相似文献   

12.
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目的调查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及其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二阶段法,在1987年调查的基础上,于1992年对上海市静安区的居民进行调查。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美国神经病和言语障碍和中风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的标准诊断痴呆和AD。结果1992年在实访的3024人中,痴呆和AD的年发病率:55岁以上为0.71%和0.42%,60岁以上为0.91%和0.56%,65岁以上为1.31%和0.89%。经单因素、双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发病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痴呆和AD的发病率与世界各国报道相似。教育对痴呆的发生具保护作用,文盲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肌病与其它神经肌病破碎红纤维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破碎红纤维(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价值,对线粒体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和脊髓性肌萎缩(SMA)3组病人RRFs的形态特点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3组病人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总RRFs出现频率线粒体肌病组3.0%~15.2%,PM/DM组5.2%~11.1%,SMA组4.5%~49%。线粒体肌病组以典型RRFs为主,PM/DM组以均匀红染纤维为主,SMA组以红边纤维为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线粒体肌病组线粒体形态改变、嵴排列异常及嵴内包涵体多见,受累线粒体较多。PM/DM组和SMA组线粒体主要改变是数量增多,形态变小,而外形改变和嵴排列异常少见。未见嵴内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提示RRFs及出现频率不能作为诊断线粒体肌病的形态学标准,典型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较有价值。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的不同特点有助于线粒体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Alzheimer病与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为阐明Alzheimer病(AD)与载脂蛋白E(apoE)ε4等位基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对54例AD患者(23例早发性AD,31例迟发性AD)、37例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47名正常人(〈45岁者72名,〉60岁者75名)的apoE基因进行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并对疾病与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apoEε4基因与早发性和迟发性AD均有显著关联,而且  相似文献   

15.
Wilson病与微卫星DNA的连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国人Wilson病(WD)基因位点(WND)与AFM238vc3、D13S301、D13S316、D13S296、及AFM084xc5等5个微卫星DNA(STR)之连锁关系,对WND进行精确定位。为WD基因克隆奠定基础。方法对20个WD家系113名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组成员的DNA进行5个STR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WND及5个STR进行二点配对及多点连锁分析。结果WND与D13S301、D13S316、D13S296呈紧密连锁,与AFM238vc3及AFM084xc5呈中度连锁。结论WND与5个STR的遗传连锁图谱为:着丝点—AFM238vc3—D13S301—WND—D13S316—D13S296—AFM084xc5—端粒  相似文献   

16.
痴呆和Alheimer病患病率的5年纵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验证5年前上海地区痴呆和Alzheimer病(AD)患病率调查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 对1987年曾被调查的3083名55岁以上同批老年人群,按相同的标准和方法,予以前瞻性纵向调查。结果 痴呆的患病率为:60岁以上3.90%(5年前为346%),65岁以上4.84%(4.61%),70岁以上6.98%(7.23%)。AD的患病率依次为2.21%(5年前为2.05%),3.00%(2.90%)和  相似文献   

17.
在对湖南农村育龄妇女输卵管绝育术后心身状况进行前瞻性群组研究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显示:女性绝育术后心身反应是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效应。依据相对危险度(RR)的大小,定量评估了术前潜在危险因素与受术者术后心身反应的关联强度:不良应付(RR=37.71)、暗示性(RR=4.53)、情绪稳定性(RR=3.44)、疼痛敏感性(RR=2.14)和手术地点(RR=2.05);并建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的准确诊断对于临床与研究都具有无比的重要性。VD诊断包括两个分离的过程:①存在痴呆综合征;②存在作为痴呆综合征原发病因的脑血管病(CVD)的证据。Loeb(1996)提出VD诊断分6个步骤:①使用标准化神经心理测验量化评定认知缺损,建立和确定痴呆综合征,排除假性痴呆;②确定卒中危险因素的存在;③通过CT、MRI、PET、SPECT识别脑血管病灶;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痴呆;⑤VD与Alzheimer病(AD)的鉴别诊断,确定两者是否合并存在;⑥…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肌无力患者HLA-DRB_1等位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应用PCR-SSP方法,对34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和86名健康汉人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MG病人组MRB1区域内0901、1301两对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分别为16.944和5.512,P均<0.01)。其中8例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除0901、1301两对等位基因频率增高外,0401基因频率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R分别为39.503、4.980和4.000.P均<0.01)。作者认为,MG发病可能与HLA-DRB1区域内0901、1301和0401三对等住基因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人类白细胞抗原和氯氮平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氯氮平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简称为粒缺)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HLA分型研究。结果29例中7例发生粒缺患者的HLA-DR12(5)抗原频率显著高于22例粒缺未发生的患者,P<0.0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未发现该抗原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提示服用氯氮平发生粒缺的患者可能有特异的遗传素质,遗传基础与HLA-DR12(5)基因有关,相对危险性(RR)=38.156,而与疾病自身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