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低剂量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DSCT前门控低剂量技术扫描的22例先心病患儿,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诊断并用5分法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对图像质量的评价符合程度采用Kappa检验.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比较DSCT前门控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结果的符合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2例患儿DSCT前门控低剂量技术扫描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是(0.37±0.10)mSv,最低0.195 mSv,最高0.594 mSv.图像质量评分为4.4±0.6,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2名放射科医师的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极强(Kw=0.838,P<0.05).DSCT前门控与TTE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7%、9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P>0.05 ).结论 DSCT前门控低剂量技术在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受检患儿的辐射剂量,减少了辐射危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次前门控大螺距(Double-Flash)扫描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行DSCT Double-Flash扫描;以相同标准选取同期行前门控序列扫描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ED)及诊断准确性。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用于诊断的血管段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优的血管段所占比例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ED分别为(2.08±0.39)m Sv、(3.67±1.11)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分别为97.91%、9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率相对平稳且≤75bpm的患者,DSCT Double-Flash CTCA扫描具有临床可行性,能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FLASH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前门控FIASH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A连续各50例患者,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次/min以内。评价这2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扫描参数:2组均采用Z轴飞焦点技术采集,探测器准直宽度0.6 mm,重建层厚0.75 mm,扫描时间0.28 s/r,单扇区时间分辨率75 ms,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值设定管电压:100kV(BMI<24 kg/m~2)、120 kV(BMI≥24 kg/m~2),参考管电流370 mAs,采用管电流调制方案;FLASH扫描前门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序列扫描采集时相为35%~75%R-R间期,步进采集宽度34.5 mm。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4级(1级为优异,1~3级为可评价血管,4级为不可评价血管),相应评为1~4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A、B 2组患者的年龄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 2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百分比分别为98.21%和9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621),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30±0.60和1.2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9,P=0.625)。A、B 2组扫描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99±0.34)mSv和(4.80±2.2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8,P=0.000),FLASH扫描剂量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结论:在心率低于70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FLASH扫描可获得与序列扫描相似的高质量图像,但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畸形的43例患儿,采用DSCT前门控扫描,根据患儿体重调节管电压和管电流。记录患儿受检的辐射剂量。以手术和(或)X线心血管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计算DSCT前门控和TTE对肺动脉发育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利用X~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DSCT前门控对肺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为97.96%(48/49),TTE的准确率为73.47%(3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24,P<0.05)。DSCT前门控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20±0.8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38±0.08)mSv。结论:DSCT前门控可有效减低辐射剂量,是诊断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究第三代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扫描模式下,应用70kv低管电压联合20mL低对比剂用量和3.0mL/s低注射流率的三低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第三代双源CT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30kg/m2、 心率(HR)≤75次/分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CA检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2种扫描方案:A组48例,管电压8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40mL和4.0mL/s;B组52例,管电压70kVp,对比剂总量及流率分别为20mL和3.0mL/s。测量动脉腔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等客观指标以及Likert 4级主观评分法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B组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但动脉(主动脉、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腔内CT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间SNR和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了40%。结论:使用第三代DSCT结合三低扫描方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和流率均较常规扫描方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王一民  曹建新  杨诚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99-1002
目的:分析低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对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150例患者分成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A组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120kV管电压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整体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6.80±1.70)mSv和(13.01±2.61)mSv,A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8,P=0.000)。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7±0.25)分和(2.92±0.1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7,P=0.286)。结论: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减小正常和略胖体型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0层螺旋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0例,采用改良法(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2组中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对照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改良法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2%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 mA),管电压120 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最平均为3.37 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 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 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最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方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其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DNA的损伤情况,并探索γ-H2AX作为低剂量X线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将4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按扫描前的心率分为两组:大螺距组18例,心率<70次/分,螺距3.4,FLASH序列,前瞻性心电门控;小螺距组22例,心率≥70次/分,螺距0.20~0.33,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均采用智能CARE-kV结合CARE Dose 4D调节技术自动选取最优管电压及管电流。于CT检查前及检查后30min每例患者抽取静脉血4mL,采用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情况(γ-H2AX荧光点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记为R焦点/细胞)。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BMI及CT检查前后R焦点/细胞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检查前后R焦点/细胞差值(△R)和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DLP与△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体质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组的CTDIvol、DLP和ED值分别为(12.29±1.68)mGy、(100.28±30.60)mGy·cm和(1.41±0.43)mSv,3个指标的均值明显低于小螺距组[分别为(39.11±10.75)mGy、(537.27±152.74)mGy·cm和(7.52±2.14)mSv],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CT检查前、后的R焦点/细胞分别为(0.137±0.036)和(0.244±0.072),CT检查后检查者淋巴细胞内DSBs数量明显增多(t=10.294,P=0.000)。大螺距组和小螺距组的△R分别为(0.058±0.034)和(0.148±0.058),小螺距组高于大螺距组(U=27.50,P=0.000)。仅小螺距组的DLP与△R之间存在等级线性相关关系(r=0.781,P=0.000)。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电离辐射引起的DSBs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而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γ-H2AX监测可较准确地反映低剂量X线辐射损伤,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DSCT)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对降低线束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将拟行CTPA检查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扫描方案(管电压90kV,对比剂30mL)和双低剂量扫描方案(管电压70kV,对比剂20mL)。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测量并计算肺动脉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腔内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线束硬化伪影指数(AI)。通过五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tudent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及AI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内不同肺动脉分支间的AI值进行比较。结果:双低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各项客观图像质量指标(CT值、SNR、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右肺动脉(RPA)、右肺上叶肺动脉(RULPA)的AI值高于其它分支(P<0.05),而双低组中两者的AI值明显降低且与其它分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和RULPA的A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1;t=7.82,P<0.01),同时两者在双低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常规组(Z=4.33,P<0.01;Z=4.53,P<0.01)。结论:第三代DSCT双低CTPA扫描方案可行,能显著降低线束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和右肺上叶肺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源Flash 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序列扫描实验组(窄R-R间期)与对照组(宽R-R间期)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每组各纳入100例患者,采用前门控序列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通过care dose4D自动调节。实验组:当心率≤75次/min时,65%~75%R-R间期曝光;心率>75次/min时,35%~45%R-R间期曝光。对照组:35%~70%R-R间期曝光。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裁定。记录所有患者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实验组有53例、对照组有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辐射剂量(3.01±0.45)mSv,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6.91±0.3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Flash CT前门控序列扫描窄R-R间期曝光在保证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是冠心病患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双源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探讨该方法的关键技术点,为临床提供一种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床同时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动脉成像(CTA)的连续性患者共493例。根据CT扫描机型分为2组:A组300例,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扫描,根据心率进一步分为A1组(n=69,心率≤65次/分)和A2组(n=231,心率>65次/分);B组193例,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扫描,根据心率进一步分为B1组(n=92,心率≤65次/分)和B2组(n=101,心率>65次/分)。分别客观、主观地评价图像质量,计算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临床资料中的频数参数构成比采用χ2检验,评价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采用Cohen Kappa分析。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间年龄(t=0.58,P=0.847)、性别(χ2=1.45,P=0.228)、体重指数(t=1.20,P=0.2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图像质量客观评价:A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V4段CT值、噪声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4.49,均P < 0.05),两组患者的主动脉根部CT值(t=0.68,P=0.495)和噪声(t=0.31,P=0.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12。①与B组进行比较,A组的冠状动脉CTA平均图像质量的评分更好(t=0.018,P=0.001)、冠状动脉4级血管基于患者数的不可诊断率更低(χ2=6.63,P=0.01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B组进行比较,A组的头颈部CTA评分更好(t=0.013,P=0.004)、头颈部4级血管基于患者数的不可诊断率更低(χ2=4.38,P=0.03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1.48±0.33)mSv,较B组[(2.14±0.52)mSv]降低了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P=0.001)。结论 第三代双源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采用不同心率采集不同扫描时间窗的办法,能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是一种评价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光子探测器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腰椎外伤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60例腰椎外伤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扫描组和大螺距组。常规检查组采用120kV、CARE Dose 4D自动mAs技术,螺距0.8,转速1.0s/r进行扫描;大螺距组采用螺距3.0,转速0.28s/r进行扫描,其它扫描条件与常规扫描组相同。记录每次扫描的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对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测量其客观量化噪声值。结果:常规扫描组与大螺距组有效剂量分别为(4.1±1.3)mSv、(2.8±1.1)mSv,大螺距组有效剂量较常规扫描组降低了31.7%。两组可诊断的病例数没有明显差异(常规扫描组占96.7%,大螺距组占93.3%)。常规扫描组骨窗和软组织窗SD分别为79.9±20.0、13.8±1.8,SNR分别为2.2±0.9、6.07±0.7;大螺距组骨窗和软组织窗SD分别为73.2±9.7、14.3±1.4,SNR分别为2.0±0.8、5.3±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子探测器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腰椎外伤检查中可以显著减少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1≥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 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_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CARE Dose 4D)联合智能最佳 kV(CARE kV)技术在眼眶 CT 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眼眶 CT 检查的70例患者分为两组,A 组(35例)采用 CARE Dose 4D 扫描技术,B 组(35例)采用CARE kV 联合 CARE Dose 4D 扫描技术。比较 A、B 两组图像质量(平均 CT 值、噪声 SD、SNR、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病变检出率。结果:A、B 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0.59±1.55)mSv]较 A 组[(0.71±1.84)mSv]ED 较少约15.9%。两组平均 CT 值、噪声 SD、SNR、CNR、图像质量评分及病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 CARE kV 与 CARE Dose 4D 技术行眼眶 CT 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选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对照研究,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搜集90例临床拟行双源CT胸部大血管检查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选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扫描。B组(45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扫描。由2名高年资的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分别对A、B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价,两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两组图像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参数CTDI、DLP和ED差异用两独立样本均数f检验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098,P〉0.05);A、13两组噪声值分别为(13.25±1.27)HU,(13.51±1.41)HU,两组间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5,P〉0.05);A、B两组CTDI、DLP、ED分别为(2.70±0.75)mGy、(29.55±10.17)mGy/cm、(0.41±0.14)mSv;(3.81±1.03)mGy、(51.57±14.81)mGy/cm、(O.72±0.20)mSv;A组CTDI、DLP、ED明显低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8.13,8.13,P=0.001)。结论双源CT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像时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有效地减少受检者接受的x射线剂量,同时可以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72例心率70次/min(bpm)以上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扫描方式分为2组.A组40例行适应性序列扫描.B组32例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501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00段冠状动脉.可评价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秩次,A组为475.42,B组为420.4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00).平均有效剂量A组为(6.2±0.9)mSv,B组为(14.7 ±1.9)mSv,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1,P=0.000).结论 适应性序列扫描对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采用常规剂量 MSCT 扫描技术(Thor Routine 扫描序列:120 kV,CARE Dose 4D 120 mAs,螺距1.15,采集方式16×0.75 mm)和50例采用低剂量扫描组合方案(Lung Low Dose 扫描序列:80或120 kV,CARE Dose 4D 20 mAs,螺距1.5,采集方式16×1.5 mm;患者屏蔽防护)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低剂量组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与安全性,两组间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总毫安秒和总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476.06±1477.36)、(1027.18±296.19)mAs 和(391.52±140.63)、(69.44±32.78)mGy·cm,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低剂量 MSCT扫描组合方案可以明显降低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且不会影响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