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8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老年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7例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选用适合的检查技术,并评价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将患者按照年龄分组,分为65~74岁、75~84岁、≥85岁三组,分别统计各组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并总结成像技术特点。结果 257例老年患者的2150段冠脉血管中,2041段冠状动脉血管(94.93%)图像质量可以满足影像学诊断。经统计学方法处理,表明在不同年龄组的老年患者中,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64层螺旋CT对老年人冠状动脉成像有很好的显示成功率,可作为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有效筛选方法;在对老年人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适当的运用成像技术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患者的脑代谢变化特征,探讨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选取凤池、百会、行间作为预防性治疗穴位,对15例偏头痛患者和15例头痛患者进行连续5天的针刺治疗,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分析针刺前后受试者左侧丘脑及中央旁小叶后部的脑代谢变化。结果针刺预防性治疗后偏头痛组左侧丘脑的NAA/Cr、Cho/Cr水平升高,头痛组减低,差值大于0.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偏头痛组中央旁小叶后部NAA/Cr水平升高,头痛组减低,差值小于0.1,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中央旁小叶后部Cho/Cr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可能靶点是左侧丘脑及中央旁小叶,针刺治疗可对局部大脑神经元能量及代谢重新分配、平衡协调,从而起到良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 mA),管电压120 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最平均为3.37 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 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 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最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测量食管裂孔宽度的临床意义并认识食管裂孔疝(EHH)在多层螺旋CT(MSCT)上的表现。方法(1)在140例成人的胸、腹部正常MSCT图像上,测量了代表食管裂孔宽度的膈肌脚间距,并作统计学分析;(2)搜集56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胸、腹部MSCT资料,测量了患者的膈肌脚间距,并回顾性分析了食管裂孔疝的CT表现。结果(1)140例成人正常膈肌脚间距平均值为(13.44±4.41)mm,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59岁(80例)和≥60岁(60例)者膈肌脚间距平均值分别为(11.03±2.10)mm和(16.67±4.64)mm,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2,P〈0.01)。成人正常膈肌脚间距的上界为21mm。(2)56例EHH的膈肌脚间距测量平均值为(29.50±9.71)mm,与正常膈肌脚间距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4,P〈0.01),83.93%(47例)EHH的膈肌脚间距均较正常上界为大。(3)56例EHH在CT上都表现为经食管裂孔进入后纵隔心后区内的假肿块或假结节影,其中53例(94.6%)为胃肠型,3例(5.4%)为非胃肠型。胃肠型者中,37例(69.8%)呈假肿块状影,大小16mm×31mm~88mm×110mm,16例(30.2%)呈直径〈30mm的假结节状软组织影。92.4%EHH的疝囊内含有气体和(或)对比剂或液气平面,增强时疝囊壁与膈下胃壁一致强化。结论食管裂孔增大是发生EHH的前提和主要原因,在EHH的CT诊断上有重要意义。CT还能从多方面显示EHH的全貌,有助于鉴别诊断殛擗角熔EHH谋诊为合管或胃的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轴面扫描不同kV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1 mSv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从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中连续选取90例体质量指数(BMI)<21.5 kg/m~2,且心率满足前瞻性门控轴面扫描条件的患者,平均心率(54±6)次/min(bpm).9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 2组,A组45例扫描时管电压为100 kV,B组45例扫描时管电压为120 kV,根据患者BMI选择管电流,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价(5分优,1分差).采用配对t检验对2组的射线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平均扫描剂量为(0.88±0.32)mSv,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32±0.28)分;B组平均扫描剂量为(1.47±0.41)mSv,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4.52±0.34)分.A、B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1,P>0.05).A组扫描剂量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5,P<0.01),平均减少40%.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瞻性轴面扫描中,对于BMI<21.5 ks/m~2的患者,可采用100 kV管电压扫描,其辐射剂量可降到1 mSv以下,并且其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常规固定对比剂注射方案和依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和流率技术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中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对比剂应用方案,方案1:固定对比剂用量(70ml Iopamidol 370),方案2:依据患者的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0.8ml/kg)。100位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人/组),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对比剂方案。对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5分优,1分差),并选择冠状动脉不同节段处测量对比剂增强水平。统计分析两种方案下的图像质量、对比剂增强水平和对比剂用量。结果:方案1和方案2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17±0.23和4.24±0.18,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剂平均增强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方案1增强水平为(446±75)HU,而方案2为(387±69)HU。对比剂用量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70ml和53.1ml。结论:与固定对比剂应用方案相比,在冠状动脉成像中依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技术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能够显著降低对比剂的用量,同时有助于获得更佳并且更为一致性的对比剂增强水平。  相似文献   
8.
多房囊性肾癌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房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病理证实的9例多房囊性肾癌患者的CT/MRI图像,其中1例患者为双侧多房囊性肾癌.结果:10个病灶,均边界清楚.8个病灶囊壁局部增厚,2个囊壁菲薄.3个病灶间隔菲薄,4个间隔增厚不均匀,3个间隔增厚并有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均不同程度强化.2个病灶见囊壁和/或间隔钙化.Bosniak分级ⅡF级3个,Ⅲ级7个.结论:多房囊性肾癌多表现为多房囊性肿物,边界清楚,囊壁可有局部增厚,间隔粗细不均,附壁及间隔结节直径小于5mm.需要与肾囊肿及肾癌囊性变鉴别,表现典型者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