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肺复张联合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策略对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肺不张程度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143例, 性别不限, 年龄≥65岁, BMI 18.5~30.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肺复张联合个体化PEEP策略组(Ⅱ组)和固定PEEP组(Ⅰ组)。手术开始后Ⅰ组维持PEEP 6 cmH2O直至手术结束;Ⅱ组在麻醉诱导后进行个体化PEEP滴定。主要结局指标:气管拔管后15 min时肺部12分区超声评分, 次要结局指标:术后7 d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3天时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非计划入住ICU率、住院时间、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术后低血压发生率。结果与Ⅰ组比较, Ⅱ组肺超声评分、驱动压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肺动态顺应性增加(P<0.05或0.01),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个体化PEEP策略可降低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肺不张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声带手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声带息肉、结节手术60例,随机均分为A组(经口气管插管)及B组(经鼻气管插管),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入室时、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置人支撑喉镜时SBP、DBP、HR、SpO2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置入支撑喉镜时有不同程度的SBP、DBP升高、HR增快(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SpO2、麻醉效能、安全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声带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具有导管易固定、对手术操作影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期鼻插管替代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5例病人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n=29)和气管切开组(n=26),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气管插管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狭窄发生率均较气管切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插管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较早拔除人工气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气管切开术,可取代气管切开术进行长期机械辅助呼吸,效果良好,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辅助下快诱导经口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38~64岁,体重82~123 kg,张口度大于2.5 cm,Mallampatis分级Ⅲ或Ⅳ级,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n=20),分别采用FOB辅助下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和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即刻记录MAP和HR;记录两组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和气管插管期间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耳鼻喉科医师对气道管理的满意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使用FOB气管插管均成功,Ⅰ组5例气管插管失败,改为Ⅱ组方法 后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Ⅱ组气管插管均成功;与Ⅰ组比较,Ⅱ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升高,麻醉诱导后HR和MAP降低,气管插管期间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耳鼻喉科医师满意率升高(P(0.05);Ⅰ组有4例气管拔管后出现鼻出血.结论 在FOB辅助下,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比较,OSAS患者采用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小,气管插管成功机率高,可避免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经鼻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用于颌面整形外科中的经验,探讨颌面整形外科术中的管理体会,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颌面整形外科手术538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58岁,均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其中经鼻气管插管535例,另3例因经鼻插管困难或手术原因改行经口气管插管。结果:1例因困难气道,气管插管失败放弃手术,1例因困难气道实施经鼻气管插管困难改行经口逆行气管插管成功,术毕出现喉头水肿,环甲膜穿刺后通气障碍不能完全缓解行气管切开,3例在纤支镜辅助下气管插管成功。术后13例因出血血肿进行紧急气道处理。讨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是颌面整形外科最安全的麻醉方式,便于气道管理,经鼻插管较经口插管而言,不影响手术操作且固定性好,术毕可留作鼻咽通气道之用,颌面整形外科术操作复杂,术中术后均可能出现出血血肿、呼吸道梗阻,威胁患者生命,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监测在清醒壮态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估计气管插管困难的40例口腔颌面部及颈椎骨折手术患者,均在表面麻醉和静脉辅助用药配合下,保留自主呼吸施行清醒气管插管。根据不同插管方式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通过感知气管插管中气流变化完成插管,Ⅱ组采用PETCO_2数值监测完成气管插管。比较2组患者各时点SBP、DBP、HR、SpO_2变化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所用时间及插管所致并发症。结果插管即刻Ⅱ组患者的SBP、DBP、HR、SpO_2优于Ⅰ组;插管后1 minⅡ组患者的SBP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 h随访,2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困难气道患者,在表面麻醉加静脉镇静镇痛基础上,在PETCO_2监测下完成清醒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用时短,效果优良,而且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尤其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7.
气管拔管对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干扰 ,早已受临床重视。全身麻醉后苏醒期的病人要面临疼痛和气管导管带来的不舒适感。本文旨在观察三联用药 ,即气管内表面麻醉、镇痛药、血管活性药联合应用对全麻后苏醒期病人舒适度及气管拔管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病人 4 0例 ,术前有窦性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病人及口、鼻、咽部手术病人未收入本研究。方法 分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0例。观察组病人手术结束减轻麻醉前通过气管导管分次注入 2 %利多卡因6ml,同时套囊放气 ,并挤压呼吸囊 ,2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病人改良面罩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中的通气效果。方法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病人16例,ASA Ⅰ或Ⅱ级,常规麻醉诱导后,采用自制改良面罩辅助通气,纤支镜引导下行经鼻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过程中监测病人心电图、HR、 SpO2,并记录纤支镜气管插管过程的时间、插管前2 min和插管后即刻病人的收缩压(SP)、舒张压 (DP)、HR及SpO2。结果 16例病人全部气管插管成功,纤支镜气管插管过程最短时间2 min,最长时间23 min,平均时间(14±6)min,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心电图无异常,SpO2≥99%,术后随访所有病人均无声嘶、喉水肿等并发症。结论改良面罩用于经鼻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的通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临床麻醉中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行快速气管插管时,常规的处理是在给药后行人工通气3min,这可以引起胃胀气等多种并发症.本文介绍了一种用硫喷妥钠早期插管的方法,并就插管难度、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与常规方法进行了比较.病人共53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对照组)29例、Ⅱ组(早期插管组)24例.全部病例在麻醉前先接ECG及无创动脉压监测,然后静注婴粟碱10mg,用密闭面罩自主呼吸吸氧3min,随之静注阿屈可林0.2mg·kg~(-1)和硫喷妥钠5mg·kg~(-1).此后,Ⅰ组用面罩行人工通气3min后行气管插管,Ⅱ组在硫喷妥钠注毕后30sec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及气管插管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气管插管过程所用时间(自喉镜插入至充起气囊).插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乳腺癌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结果A组病人麻醉后MAP、HR相对平稳;B组病人麻醉后MAP下降(P<0.05)、HR减慢(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麻醉后呼吸抑制发生较重,SpO2在麻醉后、切皮时及切皮后10min均低于基础值。B组麻醉后亦有呼吸抑制,特别在切除腋窝淋巴结时由于静注氯胺酮而引起一过性SpO2下降。B组病人的术中知晓率及麻黄素和阿托品的应用率均高于A组(P<0.05或P<0.05)。结论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清醒快等优点,且避免了由气管插管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但术中要严密监测,注意呼吸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面罩在经鼻快诱导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Ⅳ级60例择期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普通面罩组(普通组,n=30),改良面罩组(改良组,n=30)。两组病人入室后用1%的地卡因作鼻腔表面麻醉和呋麻滴鼻液收缩鼻粘膜。普通组使用常规麻醉面罩加压通气下进行快诱导,在无呼吸情况下再将气管导管穿过鼻腔经声门插入气管。改良组在气管导管通过后鼻孔后,不退出导管,使用改良麻醉面罩加压通气下进行快诱导,诱导后再将气管导管经声门插入气管。记录首次中止面罩给氧至气管插管成功过程中肺通气中断总时间T,和气管插管成功时的SpO2、PETCO2。结果SpO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中止面罩给氧至气管插管成功的时间和PETCO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经鼻快诱导气管插管中,使用改良麻醉面罩给氧较普通麻醉面罩明显地缩短了气管插管操作时的肺通气中断时间,从而改善了CO2潴留,减少了发生缺氧性意外的机会;在插管不顺时也可以带管行面罩给氧,导管无需拔出,减少了鼻粘膜损伤的机会;另在插管困难时,可以在机器或人工辅助通气下,同步行支纤镜明视下插管,也减少了在快诱导下经鼻腔气管插管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有T型接头的内镜面罩(专利号:201120467717.9)通气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镇静在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清醒气管插管(AFOI)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45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5~60岁,随机分为三组,R1组采用T型接头内镜面罩通气复合瑞芬太尼镇静,R2组鼻导管吸氧复合瑞芬太尼镇静,F组鼻导管吸氧复合芬太尼镇静.记录三组插管操作时间,插管期间呛咳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与F组比较,R1和R2组在FOB操作时和气管插管时MAP降低、HR减慢,AFOI操作时间缩短,操作期间呛咳发生率减低,术后随访患者的满意度增加(P<0.05).结论 自行设计的带有T型接头内镜面罩通气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镇静可提供满意的清醒气管插管条件,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艾司洛尔与表面麻醉抑制插管反应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比较观察全麻病人气管插管前静脉给予艾司洛尔或用表面麻醉抑制插管反应 时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Ⅰ组为艾司洛尔组,Ⅱ组为单纯喉气管表面麻醉(LTA)组,Ⅲ组为口咽表面喷雾加LTA组。静注芬太尼2μg·kg-1,异丙酚2mg·kg-1,维库溴铵0.1mg·kg-1诱导插管。Ⅰ组病人插管前2min,静注艾司洛尔2mg·kg-1;Ⅱ组病人用喉镜暴露声门,用1%地卡因2.5ml行会厌、声门及气管内的表面麻醉2min后再行插管;Ⅲ组病人于麻醉前清醒时,用1%地卡因约0.5ml作舌背、软腭、咽及喉部喷雾,其余操作均与Ⅱ组相同。结果除Ⅰ组病人在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min心率明显低于Ⅱ、Ⅲ组外(P<0.05),其它两组病人在插管前后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HRV和LF在插管前后只有Ⅲ组保持不变,而Ⅰ、Ⅱ组病人在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均显著高于Ⅲ组(P<0.01)。Ⅲ组病人的LF/HF在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min出现明显降低(P<0.05),与Ⅰ、Ⅱ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插管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不能抑制应激反应的产生;表面麻醉能从根本上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但在插入喉镜前仍需完善的口咽喉部局麻作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人气管内插管应用呼吸机后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COPD病人6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Ⅰ组):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前静注盐酸戊乙奎醚1mg;对照组(Ⅱ组):不给予任何支气管扩张药物。分别观察并监测气管内插管应用呼吸机后1、4和6h的呼吸力学参数(气道压力、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结果Ⅰ组各个时间点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以及气道阻力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胸肺顺应性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明显降低COPD病人气管内插管后的气道压力和气道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  相似文献   

15.
沐舒坦对老年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沐舒坦针剂对于接受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接受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沐舒坦组在气管插管后、手术前缓慢静注沐舒坦针剂150 mg;对照组静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程度、咳痰容易程度、咳痰量、痰液性质,术后24 h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肺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沐舒坦组患者咳嗽程度较轻,痰易咳出,痰量少,而且痰液稀薄(P<0.01).术后24 h脉搏血氧饱和度值较高(P<0.05).结论沐舒坦对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可能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妊娠晚期合并心衰病人的麻醉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心衰病人剖宫产的麻醉选择。方法52例晚期妊娠合并心衰病人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三组。Ⅰ组18例,腰硬联合麻醉;Ⅱ组20例,硬膜外麻醉;Ⅲ组14例,局部麻醉。观察病人围手术期心衰症状的改善、产后5min新生儿Apgar评分、羊水浑浊度及新生儿预后、产妇产后出血等情况。结果Ⅰ、Ⅱ组病人麻醉后心衰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渐趋稳定,病人术中平稳,产后5min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Ⅲ组病人2例胎儿娩出后出现急性肺水肿,5例产后5min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3分,需气管插管辅助呼吸,2例新生儿死亡。Ⅲ组羊水浑浊度、产后出血均多于Ⅰ、Ⅱ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均适宜于晚期妊娠合并心衰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共计100例,ASA分级Ⅰ~Ⅱ级,BMI小于30kg/m~2,Mallampati分级Ⅰ~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随机分为I-gel喉罩组(I-gel组)和气管插管组(ETT组),每组各50例,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操作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记录气道峰压等呼吸相关参数并计算患者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记录两组患者咽喉疼痛、导管染血、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吞咽困难、PONV、胃胀气、低氧血症、反流误吸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I-gel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显著低于ETT组(P0.05)。I-gel组患者气腹前、气腹后气道阻力显著低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I-gel组患者气道峰压显著低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el组患者咽喉疼痛、导管染血、声音嘶哑、PONV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相比,I-gel喉罩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通气,且相关并发症明显降低,值得在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人工鼻具有湿化、温化和滤过作用,不仅用于气管切开的病人,对全麻气管插管和手术后的重症病人也适用,可避免因冷空气直接进入气道引起呛咳、不适,因其还具有一定的空气滤过作用,可明显降低术后呼吸道感染以及咳嗽、咳痰的发生,明显提高了麻醉质量,保护气道粘膜功能,有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指导肺复张与传统肺复张对老年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6月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65岁, BMI 18~30 kg/m2, ASA分级Ⅰ~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肺复张组(R组)和肺部超声指导肺复张组(LUS-R组), 每组40例。记录入手术室时(T1)、全麻拔管后3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的肺部超声检查评分(lung ultrasound score, LUS);采集静脉血, ELISA法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s, CC16)水平;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计算氧合指数(oxygen index, OI);计算插管后10 min(t1)、手术结束前10 min(t2)的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 Cdyn);记录肺复张总次数, 肺复张总时长, 肺复张时血压下降幅度超过术前20%的次数, 手术时间, 气管插管拔管时间(手术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甲强龙静脉途径给药预防气管插管诱发患者咽喉部并发症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300例,性别不限,年龄20 ~ 50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5组(n=60),Ⅰ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甲强龙40 mg;Ⅱ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甲强龙80 mg;Ⅲ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Ⅳ组:拔管前30 min静脉注射甲强龙40 mg;V组:拔管前30 min静脉注射甲强龙80 mg.于拔管后24h内记录患者咽喉部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拔管后1和24h时评价其严重程度.结果 5组患者咽喉部疼痛发生率和程度、声音嘶哑发生率和程度、咳嗽发生率和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强龙静脉途径给药不能有效预防气管插管诱发咽的喉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