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我国胃癌6个高发点和4个低发点15岁以上胃粘膜病检正常者275和273人胃液pH、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检测结果,探讨可能引起胃癌高发的因素。受检者均采其空腹胃液,以精密试纸法测定pH值,Griess氏法测定亚硝酸盐,镉柱还原法测定硝酸盐。结果表明:胃癌高发点受检者胃液pH范围为1.0~8.0,中位数为2.8;低发点受检者胃液pH范围为1.4~7.0,中位数为2.4:统计学处理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16.75,P<0.01)。硝酸盐含量范围、中位数,高发点、低发点分别为0.14~710.32ppm,33.59ppm;0~357.28ppm,48.25ppm;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意义(X~2=3.24,P>0.05)。亚硝酸盐含量范围、中位数,高发点、低发点分别为0~30.48ppm,0.29ppm;0~15.54ppm,0.14ppm;统计学处理,差别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7.61,P<0.01)。本文对胃液亚硝酸盐的来源、意义以及与胃液pH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胃癌高发点居民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较多,胃液氢离子浓度较低,这些有利于亚硝基化合物在胃内合成的因素与胃癌高发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进展期胃癌前列腺素E2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3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浆和胃液前列腺素E2(PGE2)进行检测,并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正常人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浆、胃液PGE2含量胃癌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而且PGE2含量与胃癌组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表明血浆和胃液PGE2含量的测定对胃癌的诊断,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宁夏胃癌高发原因进行探讨,吴忠胃癌高发社队常住居民237人的胃粘膜病检,胃液pH和胃液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测定,以及胃液真菌的培养分离等多项检测结果表明,该地胃癌的高发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较高、胃酸偏低者较多以及胃液内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人较多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根据所得资料分析,该地胃癌高发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抗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酶免疫法,对79例在纤维胃镜检查时抽取的胃液测定其胃液CEA含量,以探讨对胃癌的诊断意义。结果提示抗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提高了对胃癌检查的敏感性。胃液CEA与血清CEA量对照,胃癌患者胃液CEA高于血清。该法测定表明对胃癌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危重患儿胃液pH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危重患儿胃液pH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为早期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危重患儿 120例, 采取插胃管抽取胃液, 用pH试纸测定pH值, 动态测定危重患儿pH的变化, 观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的胃液pH及其他检测指标的均值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5); (2) 不同疾病患儿的胃液pH、胃黏膜pHi的均值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3)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的胃液中电解质与乳酸脱氢酶的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01)。结论 危重患儿胃液pH值越低,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29例(次)的胃镜检查患者进行了胃液pH值的测定,观察到经各项检查而确诊的29例胃癌中,其中25例(86.2%)的胃液pH值在2.5-8之间,有4例(13.8%)pH为1—2.5;Ⅲ型溃疡癌的胃液pH值几乎100%(11例)在2.6—8之间,与Ⅰ型瘜肉样癌有显著差别(X~2=4.1,0.05>P>0.02)。说明胃癌患者胃液的pH值多数在2.6—8之间;而且癌浸润愈广,pH变化得愈明显。从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以及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我们应注意: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追踪观察,乃是胃癌防治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报告宁夏吴忠胃癌高发社队居民唾液胃液硝酸盐、亚硝酸盐、硫氰酸盐和胃液 pH、胃液内细菌生长情况以及胃粘膜活检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1)该地不少居民(80%以上)胃液内有较多形成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和条件,这可能是该地胃癌高发的直接原因;(2)胃液内亚硝酸盐含量以萎缩性胃炎最高,浅表性胃炎次之,正常人再次之,据此推论,在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内,N-亚硝基化合物之合成亦最多;(3)慢性胃炎时,唾液及胃液内亚硝酸盐无依从关系,胃液内之亚硝酸盐可能由胃内硝酸盐还原而成;(4)伴肠化或不伴肠化的萎缩性胃炎,胃液内硝酸盐、亚硝酸盐并无显著不同,N-亚硝基化合物的存在似与上述两型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无直接关系。从病因学的角度讨论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3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浆和胃液前列腺素E_2(PGE_2)进行检测,并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及正常人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浆、胃液PGE_2含量胃癌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而且PGE_2含量与胃癌组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表明血浆和胃液PGE_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4例不同胃疾患的血浆、尿液、胃液硒含量的分析,提示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胃癌可能影响胃粘膜分泌硒的功能和癌细织本身有集聚硒的作用以及癌组织破溃等原因而致胃液硒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酶免疫法检测了206例各种病人血清和胃液中癌胚抗原(CEA)的含量,胃癌患者血清和胃液CE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良性胃病患者.非胃癌的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胃液CEA含量无增高现象。这些结果表明检测胃液CEA含量可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价、术后监测和胃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在胃癌患者中血清CEA阳性率低于胃液,故同时检测血清与胃液CEA可提高胃癌诊断的阳性率.对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2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消化性溃疡、4例胃癌胃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胃液pH≥4者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胃液pH<4者,(P<0.01),甲氰咪胍治疗组胃液亚硝酸盐浓度与未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05),结果不支持甲氰咪胍具有潜在致癌作用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进行 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 DNA 的同步测定,运用微机处理数据。结果证示:pH值以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组最低;胃癌组最高;浅表、浅表萎缩及萎缩性胃炎依次递升,后者稍低于胃癌组;胆汁返流组居第三位。游离酸含量的分布情况与 pH 恰好对应相反。蛋白酶含量的分布情况与游离酸相仿,但在浅表性胃炎组即有明显的减少。所有胃病组的粘液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而以胆汁返流组最低,其次是胃癌,萎缩性胃炎组的粘液含量与胃溃疡组相似。胃液胆汁酸以胆汁返流组最高,其次为胃癌,三种胃炎与二种溃疡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DNA 含量以胃癌组最突出,其次是胆汁返流组,其余情况与胆汁酸的分布特点相同。上述研究为临床进行胃功能检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微量元素硒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42例胃癌、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血浆,尿液和胃液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以其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与胃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重度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严密观察随访和活检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上有一定价值;随胃炎加重,硒含量呈阶梯状变化。对临床治疗和防止胃炎进一步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适量补硒在胃癌的防治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 DNA 值绘制直方图,对比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胆汁(碱性)返流性胃炎各自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胃液成分呈游离酸、蛋白酶、粘液含量降低,而胆汁酸含量升高,尤其是 DNA 含量居各组之首,与 pH 值之升高程度相齐,从而呈拱门状图型;胆汁返流组的胆汁酸含量最高,与 DNA 柱相平,亦与 pH 值的柱高相平,故呈三个高柱柱高相齐的特征性图型。消化性胃溃疡组的胃液成分图型与正常组基本相似,但胆汁酸与 DNA 柱有明显增高;而十二指肠溃疡组的突出表现为游离酸柱居各种胃病组之冠,蛋白酶和粘液含量亦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5.
检测102例胃疾患患者血浆、胃液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和前列腺素E_2(PGE_2)的含量,以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结果:萎缩性胃炎(34例)与胃癌(34例)血浆中LPO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胃癌和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血浆、胃液中PGE_2的含量胃癌与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别(P值分别<0.05,<0.05;<0.01,<0.01)。同时发现随胃炎程度的加重,PLO、PGE_2的含量逐渐升高。并对其在临床和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胃液CEA测定对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液中CEA含量的测定对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16例胃癌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诊)的胃液CEA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检测16例非胃癌患者胃液、20例胃癌患者血清中CEA的含量.结果 胃癌患者胃液组CEA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癌患者血清组(P<0.01),胃癌患者血清和胃液中CEA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胃癌患者(P<0.01).结论 胃癌患者胃液CEA测定对胃癌的诊断阳性率更高、更敏感,有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胃癌患者胃液CEA含量与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及手术的关系,并与胃良性病变相比较。结果表明:1.胃癌者胃液CEA值明显高于非癌者(P<0.001),阳性率81.9%,萎缩性胃炎界于胃癌与浅表性胃炎和溃疡病组之间。2.胃癌的部位、组织学分型与胃液CEA无关。3.手术切除肿瘤后胃液CEA值明显下降。作者认为胃液CEA可用作为胃癌前期病变的筛选随访,术后测定以检出早期复发,并可能作为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8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做了尿中FDP、C3、Ig含量测定,研究了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观察到尿中FDP、C3、Ig测定可判断肾小球的病变程度和肾小球滤膜的通透性而且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密切,脾肾气虚型患者尿中FDP、C3、Ig含量与肝肾阴虚型患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证实了尿中FDP、C3、Ig测定对中医辨证分型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同胃肠疾病患者胃液胃酸pH、尿素、氨及抗-HpIgA的含量,分析其在Hp感染中作用。方法用微玻璃电极法测定胃液pH值;用干式化学分析仪测定胃液尿素和氨的含量;Hp感染的鉴定采用尿素酶试验及组织wS银染方法,两者均阳性者确定为Hp阳性;采用ELISA方法测定胃液抗-HpIgA含量。结果Hp感染患者胃液pH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尿素、氨含量差异更为显著(p<0.01);不同胃酸分泌情况下Hp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胃液pH与抗-HpIgA含量呈强正线性相关(r=0.926,p<0.01)。结论测定胃液胃酸、尿素和氨有助于Hp感染的诊断,胃液pH可能会影响IgA的含量及Hp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0.
探讨并建立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胃液分泌型IgA(SIgA)对胃癌的诊断(ELlSA双抗体夹心法测含0.5%BSA pH7.4的PBS-T稀释50倍胃液,消光值OD在1.0—0范围内,以百分之五位数消光值OD>0.1为SIgA阳性),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分析了1,064例胃癌、其它胃病、其它消化道肿瘤和正常人SIgA单向免疫扩散法(SRID)的测定结果与胃液pH之关系(SRlD法可检出或检测不出SIgA,检出中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