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颧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以颧蝶缝为标准和采用常规方法复位颧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Zingg分类的B型和 C型骨折55例,分别采用以颧蝶缝复位和常规方法复位,术后比较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片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 36例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19例常规方法复位的患者有5例术后面型及X线片颧骨颧弓不对称。结论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标准,结合颧骨各突起骨折的对位对线可使颧骨准确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面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联合应用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颧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单侧颧骨骨折移位明显不能保守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和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术后4周-2年比较面型恢复程度和颌面三维CT重建观察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30例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CT片示颧骨颧弓对称,骨折段无移位。结论: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标准,结合颧骨各突骨折的对位线可使颧骨准确复位,术中采用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固定可满足颧骨骨折固定的强度要求,是一种较好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颧蝶缝复位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出一种颧骨复位时的参照标准。方法 选择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手术的Zingg分类的B型和C型骨折36例,术中先将颧蝶缝复位,再将其它骨折线复位、固定。术后随访4周-3个月,观察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 病人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X线观察有35例达到准确的解剖复位,仅有1例骨折连续性稍差。结论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将颧蝶缝复位,结合颧骨各突起骨折的对位对线,可以使颧骨准确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面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颧骨、颧弓骨折通常需要冠状切口、下睑切口和口内切口进路,逐一进行裂开骨折段的复位固定。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简便而可靠的修复方法。方法 针对颧骨、颧弓骨折其内侧相邻的上颌骨结构稳定、颧骨的近中骨折端移位不明显的6例患者,采取半冠状切口,按顺序复位固定的方法,由后向前做颧弓骨折段的复位固定,核查眶外壁颧额缝和颧蝶缝的衔接无误,最后完成颧额缝处骨折的固定。不需做下眼睑、口内切口以及眶下缘颧上颌缝的固定和口内颧牙槽嵴的骨折固定。结果 本组6例病例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与固定。术后CT扫描显示各个骨折断端,包括上颌窦后外壁、眶外壁等,都获得精确的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两侧面部宽度和颧骨突度基本对称,面形恢复满意。开、闭口功能正常。未发生颞下颌关节损伤、视力损害及面神经额支损伤。结论 应用近中骨折端稳定的颧骨骨折的简略复位固定技术,可恢复颧骨、颧弓的解剖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眉侧切口颧蝶缝复位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Zingg分类的B型和C型骨折26例,采用眉侧切口、睫下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显露额颧缝、颧蝶缝、眶下缘、颧颌缝和颧颚缝,以颧蝶缝复位为标准,精确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对额颧支柱、眶下缘、颧上颌支柱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随访3~24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局部无明显瘢痕,21例B型骨折和2例C型骨折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X线观察达到解剖复位,3例C型骨折术后面部轻度不对称.结论:眉侧切口颧蝶缝复位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并行坚强内固定,创伤小,面神经功能无损伤,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研究颧眶区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统计我科2002-03~2006-02病房收治的11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对其中手术治疗的38例颧眶区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的颧眶区骨折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患者面型、咬合恢复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应为颧眶区骨折确定性治疗的首选方法,复位后颧颞缝(或颧弓)、颧额缝和颧上颌支柱3点固定可以保持颧骨体的稳定,伴有眶底缺损者应同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7.
颧蝶缝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颧蝶缝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意义,寻找颧蝶缝的暴露方法。方法:以尸头为研究对象,人为造成颧骨骨折后,先后采用常规复位方法及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方法进行复位固定,比较复位效果。分别采用口内及口外2种方法暴露颧蝶缝。结果:暴露颧蝶缝并直视下复位颧蝶缝再复位其他可见骨折线,能使颧骨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口内法仅能触摸到不能直视该缝,口外法可直视该缝全部。结论:颧蝶缝可作为颧骨复位的可靠标准,口外法为暴露颧蝶缝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30例颧骨、颧弓骨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类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固定方式、效果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Ⅲ类骨折颧颌缝区和颧额缝区两处固定,Ⅳ、Ⅴ、Ⅵ类骨折颌缝区、颧额和眶下缘区三处固定可获得优良的复位效果。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固定部位与固定方式,两处以上内固定可使Ⅲ-Ⅳ类型骨折复位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颧骨几项非测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描述中国汉族人群现代人头骨颧骨复合体区的非测量性状的特征。方法:利用人类学观察方法,对108副颅骨样本的颧结节、颧弓上缘形态、颧骨额突上下角进行人类学研究。结果:颧骨外形高点多表现为颧结节,出现率约为80.5%。男性颧结节出现率略高于女性;颧弓上缘形态男性和女性多表现为直线型,出现率约为46.8%,上凸型约占38.5%,下凹型最少,约占14.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颧骨额突上角大多数是钝角,约占72%;其次直线型,约占14.4%;最少是锐角,约占13.6%;颧骨额突下角大多数是钝角,约占52.3%;其次是锐角,约占30%;最少的是直角,约占17.7%。结论:颧结节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颧骨的中点,在垂直方向上位于眶下缘中外1/3交接处下方约1.5~2.0cm处,大约在颧骨的下1/3处,即颧骨的最突出的部位在颧骨垂直长轴的中下1/3交界处。颧弓上缘形态的分型对颧弓骨折复位有参考价值,尤其对颧弓粉碎性骨折;颧骨额突下角的大小,可作为术中颧骨骨折复位的参考,防止手术出现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段截骨术在陈旧性眶颧骨折复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30例陈旧性眶颧骨折病例.眶颧部分段截骨,眶上缘骨块向上移动,眶外缘骨块向内上移动,颧突骨块向外上移动.结果:30例患者骨折复位良好,眼球内陷均得到改善,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分段截骨术在陈旧性眶颧骨折复位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17.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