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27 ml,随机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三支中的一支;Ⅱ组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上述四支神经.阻滞后30 min观察对肌皮、正中、尺和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等指标.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6.2 min)较Ⅱ组(平均12.8 min)明显缩短(P<0.05),但是Ⅰ组的首次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后,两组患者对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患者尺、桡、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效果明显低于四点阻滞,由于实施两点法的许多患者需要追加神经阻滞,因此并不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笔者自 2 0 0 1年 5月以来 ,遇 3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引起臂丛神经损伤病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女 ,40岁。 2 0 0 1年 5月左前臂双骨折 ,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行内固定术。麻醉者于左侧 ,以 1.3 %利多卡因2 5ml于腋动脉搏动明显处 ,在腋动脉上方穿刺注入 ,当即出现异感 ,手术历时 1h3 0min ,麻醉效果满意。麻醉药物消失后 ,患者诉左手桡、掌侧麻木 ,感觉过敏 ,查屈拇长肌、屈指肌失用。 3个月复查 ,尺侧屈指肌肌力恢复 ,食、中、拇屈指肌M2 ,正中神经感觉区S2 ,腋窝Tinel征 ( ) …  相似文献   

3.
改良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喙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喙突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A组在喙突尖向内下2 cm处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将神经刺激仪设置为电流1 mA、频率2 Hz.当电流减小到0.3 mA时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任一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注入0.5%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比较两组的人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感觉及运动阻滞的成功率及时间.结果 A组人针深度明显深于B组(P<0.05).A组止血带痛发生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中正中、桡、肌皮、腋、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桡、肌皮、腋神经感觉达到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A组运动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达到最大运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喙突人路法臂丛操作简便,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红外热像仪观测下不同温度罗哌卡因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对皮温变化及阻滞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63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岁,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温组(注射37 ℃ 0.5%罗哌卡因15 ml, W组)、常温组(注射23 ℃ 0.5%罗哌卡因15 ml, N组)和低温组(注射4 ℃ 0.5%罗哌卡因15 ml, L组), 每组21例, 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患肢阻滞后5~30 min(每5 min记录1次)大拇指甲床下0.81 cm2区域(桡神经支配区域)皮温变化、小拇指甲床下0.81 cm2区域(尺神经支配区域)皮温变化。次要观察指标:术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区镇痛维持时间、术后24 h羟考酮消耗量和神经阻滞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神经阻滞后5~30 min, W组患者患肢桡、尺神经支配区域皮温高于N组和L组(均P<0.05), N组患者患肢桡、尺神经支配区域皮温高于L组(均P<0.05)。阻滞后30 min, W组患者患肢桡神经支配区域皮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成功率、麻醉操作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各臂丛神经的起效时间.结果 对照组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较观察组短(P<0.05).对照组有5例Homer's综合征,1例误入血管.结论 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可行有效的区域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1%的左旋布比卡因是否能用于多点腋路臂丛阻滞,比较两种容量0·1%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腋路多点臂丛阻滞的差异。方法34例择期行手部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每组患者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每点注射0·1%左旋布比卡因9m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Ⅱ组分别注射0·1%左旋布比卡因18ml阻滞上述各个神经。在注射完局麻药后5、10、20、30、40min时,分别对四支神经所支配的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进行感觉和运动评估。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阻滞有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阻滞后5min均可产生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时间和阻滞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注射9ml或18ml的0·1%左旋布比卡因,两组患者肌皮、正中、桡、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情况下,0·1%的左旋布比卡因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产生明显的痛觉和运动阻滞,这种阻滞效果并不依赖于药物容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相同容量的0.1%和0.25%的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手部和前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组患者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分别每点注射0.1%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Ⅱ组分别每点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上述各个神经.在注射完局麻药后5、10、20、30、40min时,分别对四支神经所支配的感觉区域和运动区域进行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评估.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和臂丛神经阻滞有效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后5min均可产生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时间和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肌皮、正中、桡、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情况下,0.1%的左旋布比卡因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产生明显的痛觉和运动阻滞,这种阻滞效果与相同容量0.25%的左旋布比卡因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0.33%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手术开始15、30、60 rain及术后1、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臂丛神经阻滞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 1 994年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 ,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 ,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ASAⅠ~Ⅱ级择期行各类上肢手术病人1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 0例。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 ,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麻醉方法 局麻药用 0 75 %布比卡因 1 0ml+2 %利多卡因 1 0ml+0 9%氯化钠 5ml。两组进针均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 ,刺向C6横突。A组找到异感后一次性注药 ;若反复找不到异感 ,则针尖抵到C6横突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应. 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骨科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喙突下组(A组)和腋路组(B组),每组30例.刺激器初始电流设置为1mA,频率2 Hz.A组在喙突下2 cm处,用神经刺激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当电流减少至0.5 mA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三支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各支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10 ml.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诱发出无名指和小指颤搐反应,注入相同局麻药30 ml.记录两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臂丛阻滞效果及感觉阻滞成功率;记录副作用;评价综合满意度. 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A组较B组短(P<0.05);维持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桡、肌皮、腋、前臂内侧、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成功率为93.3%~100%,明显高于B组(60%~86.7%)(R<0.05);尺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相似;综合满意度A组较B组高(P<0.05).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喙突下臂丛阻滞方法操作简便,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阻滞成功率较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全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在全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单侧卜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三组.三组采用同种方案麻醉诱导,丙泊酚术中麻醉维持速率为75 μg·kg-1·min-1,根据MAP监测值调整雷米芬太尼注药速度以维持MAP波动在基础值的10%~20%范围之内.Ⅰ组插管后在超声引导下于患侧肌间沟穿刺并同定20G静脉留置针;Ⅱ组按常规方法完成操作,两组均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 ml/h速度输注0.375%岁哌卡因直至手术结束;Ⅲ组不实施臂丛阻滞.比较Ⅰ、Ⅱ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Ⅰ组患者术中雷米芬太尼用量低于Ⅱ、Ⅲ组(P<0.05或P<0.01),呼之睁眼时间Ⅰ组短于Ⅲ组(P<0.05),Ⅰ组拔管后5、10 min的VRS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或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ISBPB在全麻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实,可显著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不同稀释液对甲磺酸罗哌卡因臂丛麻醉的影响。方法 90例ASA1~3级的择期或急诊行上肢桡侧为主要手术区域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N组(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10ml)和G组(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5%葡萄糖10ml),行肌间沟路臂丛麻醉,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各组病例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恢复时间,围术期局麻药不良反应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臂丛阻滞起效后BP、HR有所下降,但均未达到需要处理程度。臂丛阻滞效果佳,无1例患者需要改为全麻,N组有3例,G组4例患者在术中因不能耐受上臂止血带需要追加静脉镇痛药物;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时间,G组快于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并无明显区别。两组患者围术期无明显局麻药物不良反应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使用5%葡萄糖稀释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臂丛麻醉,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有所缩短,而未影响术后的镇痛时长,有利于繁忙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