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孙丽杰  于建武  刘伟  李树臣 《肝脏》2008,13(2):121-124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HLA—A2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频率,应用液闪计数仪检测其对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随访24周,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9.6±3.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1.0±2.3)%(t=2.028,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8.9±2.7)%,明显低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10.4±2.3)%(t=3.324,P〈0.01)。抗病毒治疗后CD4^+CD25^+ Treg细胞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治疗后患者IFN-γ水平为(3959±577)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965±326)pg/ml(t=16.1,P〈0.01);获得SVR患者组IFN-γ(6824±568)pg/ml,明显高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2219±286)pg/ml(t=29.853,P〈0.001)。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着HCV RNA水平的下降,CD4^+CD25^+Treg细胞频率降低,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
探讨肝内免疫活性细胞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4例CHB患者肝内CD25^+T细胞以及部分患者肝内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并与9例正常肝组织进行比较。CD25^+和CD8^+T细胞在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中的表达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和P〈0.01),CIM^+T细胞在HBV感染组的表达虽有增多的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P〉0.05)。HBV感染组CD25^+T细胞表达与I临床病理炎症分级和ALT的变化相关,随着炎症分级的加重和ALT的升高,其表达逐渐增强(P〈0.05和P〈0.01)。CD4^+、CD8^+T细胞表达与临床病理炎症分级和ALT的变化无关(P〉0.05)。CHB患者肝内CD25^+T细胞表达增强与机体对HBV产生免疫耐受有关,CHB患者肝内CIM^+、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异常,功能性免疫活性细胞浸润量不足,不能有效清除HBV。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D8+ T 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肽四聚体标记技术检测 HBV 的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并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分析其与病毒学指标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A 基因型为 A02或 A24的4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至少检出一种被四聚体识别的 HBV 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γ(IFN-γ)干扰素的分泌能力相对于其自身的外周血总 CD8+ T 淋巴细胞显著降低(t=14.231、10.450,P <0.01)。检出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患者,其血清ALT 的水平较阴性患者高(t=2.306,P <0.05),而 HBV DNA 水平却相对低(t=-4.447,P <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抗原特异性 CD8+ T 淋巴细胞的功能存在明显的缺陷,可能与病毒抗原的持续刺激导致功能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剂量乙肝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HBV携带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60μg,每2周1次,连用3个月,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改变。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基本正常,CD4^+下降,CD8^+上升;治疗组患者CD4^+上升、CD8^+下降、CD4^+/CD8^+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FN-γ水平在治疗后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乙肝疫苗能够提高慢性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3、CD4、CD8及其胞质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患者外周血Th细胞(CD;CD4+)百分率无显著差异,Tc细胞(CD;CD;)明显升高(P〈0.05);Th1细胞(CD3^+CD4^+IFN-γ^+)百分率明显升高,Th2细胞(CD3^+CD4^+IL4^+)无显著性差异;Te1细胞(CD3^+CD8^+IFN-γ^+)百分率明显降低,T02细胞(CD3^+CD8^+IL4^+)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S患者外周血T细胞Th1/Th2、Tcl/Tc2亚群比例失衡,呈Th1、Tc2优势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31例肝细胞癌患者肝脏组织及末梢静脉血、15份正常肝脏组织、48名正常人末梢静脉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进行定量及量化关系分析,同时对肝脏组织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肝组织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含量:肝细胞癌组肿瘤周围组织为10.8%±2.3%,远离肿瘤部位组织为4.6%±0.9%、15份正常人肝脏组织为6.0%±0.6%,肿瘤周围组织和远离肿瘤部位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值分别为2.05和2.0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含量:肝细胞癌组末梢静脉血中为9.4%±1.0%,正常对照组为12.9%±1.3%,t=13.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周围随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加,CD8^+T淋巴细胞出现了减少的趋势。结论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通过对CD8^+T淋巴细胞的抑制参与肝癌细胞抗肿瘤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3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辅助/诱导细胞亚群(CD4^+)、T辅助淋巴细胞/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p<0.01),腹水CD3^+、CIM^+、CD8^+、CD4^+/CD8^+较外周血显著降低(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及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明显异常,表现为全身及腹膜腔局部的免疫力低下。  相似文献   

8.
汪群英  徐芸  李建生 《山东医药》2008,48(14):55-56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以及IL-2、IL-4、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H患者CD4^+、CD4^+/CD4^+和CD4^+CD28^- T细胞均明显升高(P均〈0.05),CD4^+ CD25^+明显降低(P〈0.05),IL-2和TNF-α显著升高(P均〈0.05)。认为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与MH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结核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初治患者12例。同时采集其外周血和胸腔积液,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CD4+IFN-γ+T淋巴细胞和CD8+IFN-γ+T淋巴细胞的比例。数据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结果入选患者外周血分泌IFNy的CD4+。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总数的中位数为0.91%,而胸腔积液中则达3.63%,显著高于外周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00,p=0.0017)。进一步的配对秩和检验分析亦显示,胸腔积液中分泌IFN-γ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与外周血相比有显著的升高趋势(P=0.0015);而CD8+。T淋巴细胞则无此变化趋势(P=0.9219)。结论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过程中,结核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从外周血迁徙至胸腔,在病变局部发挥抗结核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肝内CD68+和TNF-α阳性细胞的表达,来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肝内TNF-α的表达以及其分泌细胞CD68+细胞的数量。结果ACLF患者肝内TNF-α阳性分泌细胞平均数为90/高倍视野(hpf),明显高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hpf和5/hpf),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ACLF患者肝内CD68+细胞平均数为94/hpf,明显高于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8/hpf和15/hpf),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TNF-α阳性分泌细胞与CD68阳性细胞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66,P〈0.001)。结论乙型肝炎ACLF患者肝内CD68+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分泌的TNF-α也明显增加,推测TNF-α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ACLF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何长伦  王寿明  张锦海  吕恒  郑纪山 《肝脏》2010,15(5):332-334
目的观察不同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细胞内毒性颗粒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用rHBcAg作为刺激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以及无症状HBV携带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IFN-γ/IL-4和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及颗粒酶B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HBV携带者(P〈0.05,P〈0.01),中度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2组慢性乙型肝炎IFN-γ+/CD8^+ T细胞(Tc1)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P〈0.05)。HBV携带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以及Tc1百分率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CD8^+ T细(Tc2)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 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率的增加以及Tc1细胞增加与慢性HBV感染的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黏附分子L-选择素(L-selectin,CD62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与CD4+CD25+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8例SLE患者外周血CD4+、CD4+CD25+T淋巴细胞CD62L和Foxp3的表达。根据SLEDAI评分,68例SLE患者中活动组36例,稳定组32例;健康对照组35人。结果活动组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T淋巴细胞为(1.71±1.60)%,低于对照组的(5.87±3.03)%(P0.01)和稳定组的(4.91±1.69)%(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且与SLEDAI呈负相关(r=-0.695,P=0.000),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522,P=0.000)。活动组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Foxp3+T淋巴细胞为(1.06±0.47)%,低于对照组的(3.17±0.87)%(P0.01)和稳定组的(3.46±1.15)%(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D4+T淋巴细胞CD62L的表达与CD4+CD25+T淋巴细胞CD62L和Foxp3的表达呈负相关(r=-0.689,P=0.000;r=-0.568,P=0.000);CD4+CD25+T淋巴细胞CD62L的表达与Foxp3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1,P=0.000)。结论CD62L在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的低表达及与Foxp3表达密切相关,可能在SLE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CD啪单克隆抗体对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12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得到CD4^+CD25^+T淋巴细胞,分别利用电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抗CD137单克隆抗体干预72h的细胞自噬率、凋亡率、胀亡率及FOXp3的表达。结果抗CD137单克隆抗体干预后两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自噬率及凋亡率均增加,但哮喘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抗CD137单克隆抗体可促进CD4^+CD25^+T淋巴细胞凋亡和自噬。  相似文献   

14.
成利伟  孔歌  李莉  潘修成  傅涓涓  李丽 《肝脏》2014,(4):246-249,25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HBV特异性IL-21的表达及其对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以 HBVc18-27(10μg/mL)多肽刺激46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ELISA检测上清液IL-21水平。在 HBVc18-27(10μg/mL)多肽和IL-21(50 U/mL)或IL-2(100 ng/mL)培养条件下,应用 MHC-肽五聚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 HBV特异性CTL细胞频数变化;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CD8+T淋巴细胞,以 HBcAg(10μg/mL)预刺激CD8-PBMC 5 h后,采用Transwell 小室共培养技术,在阻断IL-21通路条件下,应用实时PCR检测CD8^+T淋巴细胞IFN-γmRNA的表达。结果 HBV特异性IL-21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 B MC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而在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与 PBS 对照组相比,IL-21组 HBV 特异性 CTL 细胞频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IL-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IL-21抗体阻断IL-21通路后,CD8^+T 淋巴细胞IFN-γmRNA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控制期和免疫激活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均可生成一定水平的 HBV 特异性IL-21,并能增强外周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FN-γ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特点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正虚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肝衰竭组)40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34.12%±22.33%)、CD4+/CD8+比值(1.78±1.25)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0.83%±1.00%)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1.32%±0.31%、2.93%±1.31%)和CHB组(分别为49.72%±20.11%、1.31%±0.52%、3.17%±2.29%)相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相关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体现其"正虚"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供体凋亡细胞输注对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大鼠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糖尿病SD大鼠23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输注Hanks液(Hanks组)、供体正常脾细胞(正常细胞组)、供体坏死脾细胞(坏死细胞组)及供体凋亡脾细胞(凋亡细胞组)。输注后第7天行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测血糖,观测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大鼠CD4^+CD25^+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预输注供体凋亡脾细胞能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生存时间达31天),预输注凋亡细胞组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供体凋亡细胞输注能够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岛移植免疫耐受,CD4^+CD25^+T淋巴细胞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的动态变化,探讨CD4^+CD25^+Foxp^3+T细胞与血吸虫感染的关系。方法常规逸出尾蚴,感染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同时设立阴性对照。感染后第3、6、9、12周分批处死小鼠,取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用FITC-CD4和PE-CD25单抗进行细胞表面染色,洗涤后,经打孔液和固定液处理,再用PE-cy5-Foxp3抗体进行核内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血吸虫后第3、6、9、12周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7±0.13)%、(1.77±0.21)%、(1.10±0.05)%和(0.83±0.04)%,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0.25±0.007)%、(0.27±0.13)%、(0.38±0.15)%和(0.35±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感染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63±0.09)%、(3.13±0.47)%、(2.78±0.19)%和(2.82±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0.35±0.10)%、(0.43±0.13)%、(0.30±0.08)%和(0.31±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从第6周开始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P〈0.05),CD4^+CD25^-Foxp^3+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Foxp^3+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与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慢性病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裂头蚴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了解小鼠感染后的细胞免疫特点。方法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口服法感染昆明小鼠,5条/只。感染后第2~10周分批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TNF-α、IL-4、IL-10的含量变化。结果实验鼠CD4^+T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第2~5周呈上升趋势,之后逐渐下降,第9周降至(31.61±5.33)%,第10周又回升到第8周水平;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第4周达高峰,为(41.69±15.84)%。IFN-γ在感染后第3周为(13.36±2.58)pg/ml,第4周为(13.96±4.53)pg/ml,第5周为(13.33±2.32)p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第4周达(22.99±4.52)pg/ml,之后呈下降趋势,第10周降至(10.99±1.14)pg/ml;IL-4第4周开始上升,第7周达(18.31±7.70)pg/ml,第8周后逐渐下降;IL-10从第5周起逐渐上升,至第8周达到(15.89±4.64)pg/ml,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小鼠感染裂头蚴早期,发生Th1免疫应答;随着感染的进程,免疫应答向Th2偏移。Th1/Th2型免疫应答发生的时相和效应强度可能影响裂头蚴感染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