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1990-2009年20年间成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死因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成年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中国2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随年代持续上升,队列效应说明中国自1911年以后出生的女性所经历的乳腺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完善的乳腺癌筛查、低检出率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均导致了乳腺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也增加了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1990-2009年20年间成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死因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成年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中国2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随年代持续上升,队列效应说明中国自1911年以后出生的女性所经历的乳腺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完善的乳腺癌筛查、低检出率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均导致了乳腺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也增加了乳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003-2017年我国成年女性宫颈癌死亡趋势。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2003-2017年,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显示,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城市和农村女性分别在70~74岁和50~54岁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出生队列效应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速度波动较大。结论:应积极开展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工作,加大宫颈癌筛查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犹忆  李德俊  刘川  阎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3,(20):3663-3668
目的 探析1990—2019年我国食管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与调整食管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25%、-3.092%、-1.185%。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女性90~94岁与男性85~89岁居民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20~24岁居民的159倍、286倍;时期效应方面,女性2000—2004年食管癌死亡风险是2010—2014年的1.59倍,男性2015—2019年死亡风险是1990—1994年的1.57倍;队列效应方面,1905—1909年出生的女性与1900—1904年出生的男性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1995—1999年的18.49倍、18.73倍。结论 我国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食管癌死亡风险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未来一定时期应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中国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的趋势变化,旨在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5~84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与内生因子估算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估计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城市与农村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分别由2005年的9.14/10万、7.09/10万升至2019年的10.61/10万、16.35/10万。APC模型估计显示,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城市与农村80~84岁居民相较于10~14岁居民死亡风险分别增加约5.69倍、6.78倍。时期效应随年份快速上升,2015—2019年城市与农村居民死亡风险比2005—2009年分别增加1.60倍、1.67倍。出生队列效应呈现先升后降趋势,1963—1967年出生的城市与农村居民死亡风险比2008—2012年出生的分别增加5.30倍、4.26倍。结论 中国城乡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具有年龄差异,时期效应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出生年代越晚的居民,其死亡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自残行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相关数据,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2020—2030年中国居民自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 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为51.24/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为6.8/10万。1990—2019年,男女性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均<0,均呈现下降趋势。AP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效应中20~24岁和70岁以上呈现发病风险高峰,7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急速上升。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居民发病和死亡风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男女性死亡和发病风险均随着出生年份的变化先缓慢上升再逐渐下降,1950—1954年出生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到2030年,男性自残ASIR预计降低为28.38/10万,女性A...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结直肠癌死亡趋势,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率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影响结直肠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049%、0.158%、1.712%。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男女性90~94岁居民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10~14岁居民的590倍、281倍;时期效应方面,相较于1990—1994年,男女性2015—2019年结直肠癌是其死亡风险的3.36倍、1.90倍;队列效应方面,1900—1904年出生的男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2010—2014年的68.91倍、45.40倍。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随年龄、时期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是重点监测人群,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肝癌发病随年龄、时期、队列三因素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以1990—2019年,20~79岁中国居民为研究对象,应用Stata 12.0分析,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算中国肝癌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肝癌标化发病率分别由1990年的34.76/10万和13.5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5.22/10万和4.29/10万。APC模型分析显示,1990—2019年,我国肝癌发生风险的年龄效应为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效应系数(男性):-2.357~0.809,P0.05;效应系数(女性):-1.874~1.374,P0.05]。时期效应为随着年份的增加先减低后增加[效应系数(男性)0.379~-0.353~0.002,P0.05;效应系数(女性):0.553~-0.328~-0.208,P0.05]。队列效应随出生队列的发展下降趋势显著[效应系数(男性)0.769~-0.717,P0.05;效应系数(女性):0.660~-0.915,P0.05]。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肝癌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出生队列的增长而降低,随着时期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需加强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一级预防措施工作的开展,进一步降低我国未来肝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 并估计其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数据,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 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岁以上人群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AAPC值为21.68%(95%CI:19.14%~24.27%, P<0.001), 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甲状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AAPC值为-3.04%(95%CI:-8.81%~3.09%, P=0.323)。甲状腺癌发病的年龄效应在6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60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发病高峰集中在55~59岁年龄组;时期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队列效应则表现为1957年之前出生的队列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 1957年之后出生的队列呈上升趋势。结论 2012—2022年山东省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甲状腺癌死亡率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份趋近而下降,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出生年份的推迟呈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扩面开展早期筛查,提高低收入患者的大病补偿比例,进一步降低胃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启东市1972 - 2016年肺癌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启东市1972 - 2016年癌症死亡登记数据库,分别计算粗死亡率(CR)、中国标化率(CASR)、世界标化率(WASR)、35~64岁截缩率、0~74岁累积率、累积风险,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等。结果 1972 - 2016年启东肺癌死亡18 662例, CR为36.91/10万,占全部癌症死亡的18.88%,位居癌症死亡第2位。CASR和WASR分别为15.13/10万和25.26/10万;35~64岁截缩死亡率为32.98/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3.14%;肺癌死亡的累积风险为3.10%。男性肺癌死亡13 384例,CR、CASR、WASR分别为53.63/10万、23.19/10万与39.64/10万,女性肺癌死亡5 278例,CR、CASR、WASR分别为20.61/10万、8.06/10万和13.17/10万。肺癌男女死亡性比值CR、CASR、WASR分别为2.60、2.88、3.01。45年间肺癌死亡的CR、CASR、WASR的变化百分比(PC)分别为+842.85%、+194.28%与+250.01%,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分别为+4.88%、+1.92%、+2.18%。用年龄 - 出生队列方法分析显示,各低年龄组出生队列死亡率变化趋势也不明显,而55岁以后的各年龄组出生队列死亡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 启东45年来肺癌死亡率水平较高,且上升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庆市肺癌发病率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建议。 方法 2006-2014年的肺癌发病资料来源于重庆市肿瘤登记点,计算肺癌发病率、中标率、世标率、截缩发病率、累积发病率与累积危险度、年度变化百分比等指标,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判别趋势变化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2006-2014年重庆市肺癌发病率由37.52/10万上升至62.11/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4.50%,发病率、中标率与世标率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肺癌发病率是女性的约2.5倍,男性与女性肺癌发病率均呈上升的趋势,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城市肺癌发病率、中标率、世标率均呈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发病高峰年龄组在85岁~。截缩发病率介于50.64/10万~60.61/10万,累积危险度介于1.68%~2.13%,累积危险度男性是女性的约2.5倍,城市是农村的约1.5倍,男性肺癌的累积危险度呈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006-2014年重庆市肺癌发病率高,男性与城市肺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徐州市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人群分布,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死因监测系统报告肿瘤和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死亡补发病例,按ICD-10编码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徐州市市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4.66/10万,其中,男性肿瘤死亡率为184.80/10万,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02.23/10万;肿瘤死亡类型前5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恶性肿瘤对市区居民潜在生命损失年为20 072.5 a,其标化率为12.95‰,并以50岁~年龄组最高。结论恶性肿瘤对徐州市区居民潜在生命损失年影响较大,对徐州市居民生命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non occupational) exposures in lung cancer risk among petrochemical workers at a large petrochemical plant built on the Sicilian coast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town of Gela, Italy in 1960. The cohort included workers employed in the Gela petrochemical plant in 1960-1993. We looked at mortality rates for the period 1960-2002. An internal comparison was performed between two categories of workers with different likelihood of residence in Gela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loyment. The rate ratio of mortality from lung cancer comparing "probable residents" with "possible non residents," adjusted for age, calendar period, andjob classification (only blue collar, only white collar and both), was 1.66 (90% Confidence Interval 1.07-2.58). Although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is quite sparse and no inferences can be made about risk sources, the results show a possible excess of residential/environmental risk from lung cancer mortality for those workers more likely to have been residents in Gel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2015—2019年营口市站前区居民肺癌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肺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站前区居民肺癌死亡病例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利用DeathReg 2005、SPSS 17.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9年站前区居民因肺癌死亡人数共计1003人,占全部恶性肿瘤总死亡人数的34.05%,年均粗死亡率为73.26/10万。男性肺癌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女性在30~34岁年龄段出现死亡病例。因肺癌死亡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和平均减寿年数分别为6556人·年和6.54年,男性潜在减寿年数、潜在减寿率和平均减寿年数均高于女性。结论:肺癌居站前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之首,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原因,需要采取针对性地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 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 13.0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辽宁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肺癌筛查结果,评价癌症早诊早治对居民预防肺癌的意义。方法 于2012-2017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辽宁地区城市中40~74岁居民进行防癌风险问卷调查,对评估为肺癌高风险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 扫描。采用x2检验方法比较组间高风险率、筛查率及检出率差异。结果 共收集人群调查问卷200249份,评估为肺癌高风险者39669人,高风险率为19.81%。高风险者中实际完成低剂量螺旋CT 检查13133人,筛查率为33.11%,女性筛查率(39.63%)高于男性(27.07%)(x2=705.967,P<0.001),50~59岁年龄组筛查率最高(34.03%)(x2=11.339,P<0.001)。检出肺内结节1062人,检出率为8.09%,随着年龄增长肺内阳性结节检出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99,P<0.001);检出疑似肺癌病人75例,检出率为0.57%,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4岁组检出率分别为0.25%、0.40%、0.95%和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61,P<0.001)。结论 辽宁城市地区肺癌筛查参与率较低,肺内结节及可疑肺癌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2006—2010年宁波市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波市女性居民乳腺癌发病、死亡率及其发展趋势,为开展乳腺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宁波市2006—2010年监测区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报告资料,统计分析各年份粗发病、死亡率和标化发病、死亡率,分析各年龄组发病、死亡率等。结果:2006—2010年宁波市监测区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为34.76/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19.24/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22.05/10万;粗死亡率为7.52/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4.02/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4.66/10万。2006—201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O.05),死亡率未呈上升趋势(P〉O.05)。发病、死亡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在50~54岁和80~84岁组呈双峰。结论:宁波市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率在国内处于中上水平,发病率在近年呈快速上升趋势,乳腺癌对宁波市女性居民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应在女性居民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做好重点人群的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苏省淮安市2009--2011年肺癌死亡分布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肺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淮安市2009--2011年肺癌发病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累积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评价淮安市居民肺癌的死亡及寿命损失情况。结果淮安市居民2009--2011年肺癌的平均粗死亡率为26.90/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为21.37/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2.69%;农村居民平均标化死亡率为22.66/10万,略高于城市居民的20.29/10万;男性居民平均标化死亡率为32.08/10万,明显高于女性居民的11.81/10万;淮安市居民2009-2011年肺癌死亡年龄中位数为69岁,3904例肺癌死亡病例中92.25%的死亡者为50岁以上居民;淮安市2009-2011年肺癌PYLL和AYLL分别为31779和7.5人年,其中男性居民分别为22682和7.6人年,高于女性居民的9097和7.4人年;农村居民肺癌PYLL为16430人年,高于城市居民的15349人年,城乡居民肺癌AYLL均为7.6人年。结论淮安市肺癌死亡率较高,肺癌主要危及中老年人和男性居民,肺癌成为淮安市城乡居民疾病的一大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