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5例下腰椎侧隐窝狭窄,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和全椎板切除等方法,摘除椎间盘突出髓核、增厚的黄韧带、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扩大狭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16年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7.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方向、骨性关节炎分级与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0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测量腰椎双侧小关节角度、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侧隐窝的骨性和纤维组织矢状径、横径。结果 L4~L5测量结果为(50±8.5)°,L5~S1为(37±10.6)°,其中两侧小关节角不对称,角度相差10°以上者有45例,腰椎小关节角度增大且双侧不对称者骨性关节炎发生率高达7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分级,0级1例,1级9例,2级35例,3级15例,2、3级骨性关节炎患者侧隐窝狭窄症发生率达82.3%;经椎间盘平面侧隐窝矢状径为(2.5±0.7)mm,椎体后缘至上关节突间矢状径为(4.2±0.5)mm,横径为(5.25±0.8)mm。结论腰椎小关节的角度增大和不对称引起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进一步增加了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量了正常202例第4、5腰椎骨侧隐窝的宽度,其平均值为5.4毫米,并对230例临床具有坐骨神经痛、下背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做了观察,其中有32例(占13.8%)为侧隐窝狭窄综合征。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较为常见。病变是由腰椎上关节突向前骨质增生或腰椎体后上缘向后向外骨质增生,或者二者同时兼有而压迫腰神经根。由于腰神经受到侧隐窝不同部位的压迫,其临床症状亦有所不同。对本病经过神经系统检查,其症状不明显时,可通过X线检查来确诊。当侧隐窝宽度小于3mm者,即可诊断为侧隐窝狭窄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椎小关节病的主要CT表现,关节突骨质增生,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囊改变以及伴随的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孔、侧隐窝和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钙化、关节脱位及半脱位等征象.结论:CT可以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提供直观、充分的影像学根据,可作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椎旁注射局麻药后人体感觉减退的范围。方法坐骨神经痛患者32例,男女各16例,年龄18~71岁,经L_(3~4)椎旁注射0.5%利多卡因15 ml,原体位卧床10 min后采用针刺法测定两侧感觉减退范围。结果L_(3~4)椎旁注射利多卡因后,测得同侧感觉平面减退至T_(7.32±2.09)~L_(3.7±1.19);对侧T_(11.58±4.28)~L_(2.9±0.87)。两组间感觉平面平均减退范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点穿刺椎旁阻滞可以阻滞同侧多根脊神经治疗根性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椎小关节病的主要CT表现:关节突骨质增生,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囊改变以及伴随的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孔、侧隐窝和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钙化、关节脱位及半脱位等征象。结论CT可以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提供直观、充分的影像学根据,可作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仅报道腰 4~ 5、腰 5骶 1两个椎间盘间隙的侧隐窝、椎间孔 (即神经根管 )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改变的CT扫描影像特征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隐窝、椎间孔正好在相邻两个椎体间盘同一水平。腰神经根起始部于侧隐窝。正常解剖结构 ,其横切面构成一个近“等边三角形”。侧隐窝及神经根通道有足够空间 ,神经根一般不会受挤压或刺激。但一旦侧隐窝空间缩小 ,神经根管狭窄 ,就会出现不同程度坐骨神经痛症状。通过CT扫描影像所示 ,结合手术所见有如下诸因素可致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1 先天或后天性椎管骨性畸形。如“三…  相似文献   

8.
腰椎侧隐窝系L_4L_5两侧脊神经通道,只有L_4和L_5两个节段存在侧隐窝。40岁以上的人,腰椎退行性变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化;诸如黄韧带增厚,小关节肥大,前缘骨赘形成等,致使侧隐窝狭窄(小于3mm),出现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以往腰椎间盘手术失败者、侧隐窝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影像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影像136例,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显示:(1)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导致椎管、椎间孔、侧隐窝狭窄.(2)关节面软骨及软骨下骨质增生、碎裂,致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凹凸不平.(3)关节腔内积气.(4)小关节半脱位.结论 CT扫描能清楚显示腰椎小关节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对诊断及治疗椎小关节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24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6~77岁,平均47.7岁.临床表现皆有腰痛和(或)腿麻痛,21例有进行性间歇性跛行,3例伴有咳嗽时腿痛加重.痛觉、运动及反射障碍均出现在L_5或S_1的神经支配区.X线平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椎体缘增生,椎弓根上切迹短及上关节缘内移;碘水髓腔造影,可见神经根袖中断;CT示侧隐窝狭窄甚至闭塞.24例皆行半椎板切除或椎板间隙扩大开窗神经根减压术,术后短期内症状消失13例,减轻10例,1例无明显改进.作者重点明确了侧隐窝的解剖概念,并结合文献对该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认为CT检查有益于疑难病例的确诊.  相似文献   

11.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根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120具中国成人的干燥椎骨,经过形态观察、测量和统计处理,报告了腰脊柱各平面椎孔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影响椎管和神经根管诸因素的数据资料。讨论了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从腰1~腰5(以下腰、骶简称为L、S)椎孔形状有从椭圆形演变为三叶草形的倾向,因而易导致下腰段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的狭窄。L_1~L_3椎孔正中矢状径(简称中矢径),逐渐变小,L_3~L_5又略增大,其大小可能与先天或发育因素有关;L_1~L_5椎孔的侧矢径越来越小,其大小还与年龄和脊柱退变有关。中矢径狭窄主要累及中央椎管内的马尾,侧矢径狭窄则主要累及侧隐窝或神经根管内参与坐骨神经组成的L_6和S_1脊神经根。从形态上可将腰椎管狭窄分为中央型、外侧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94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入院观察治疗。用椎间孔镜的技术经侧路椎间孔镜入路切除黄韧带和少量关节突內缘,保留椎板及其他的结构;同时应用神经根减压术。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在术后根据Mac Nab的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达到90.42%。结论: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45例下腰椎侧隐窝狭窄,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和栓椎板切除等方法,摘除椎间盘突出髓核、增厚的黄韧带、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扩大狭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 ̄16年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7.3%。  相似文献   

15.
1997年 9月~ 2 0 0 0年 5月 ,笔者采用单侧进路并保留后部结构的全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2 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 ,男 19例、女 5例 ;年龄 41~ 6 7岁 ,平均 5 1.4岁。病程 6月~ 10年 ,平均 37个月。所有病例均有反复腰痛及下肢放射性麻痛 ,其中有典型的间隙性跛行 2 0例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 6例 ,下肢或肛周刺痛减退 14例 ,膝或跟腱反射减弱 16例。2 4例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 ,11例同时做MRI检查。影像所见有中央椎管狭窄 5例 ,关节突增生肥大、侧隐窝狭窄 19例 ,黄韧带肥厚 13例 ,椎体骨赘后突…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下腰椎疼痛的一种常见疾病,尽管手术并发症多,但仍然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采用最多的方法。我院于1984年3月~1998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136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36例中男87例,女49例,年龄17~72岁,并发腰椎管狭窄23例,S1~S2硬脊膜外囊肿1例,侧隐窝狭窄30例。有外伤史91例。从事体力劳动112例,主要症状为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107例,并发间歇性跛行23例。主要体征:腰椎侧屈受限姿势改变40例,腰骶部椎旁压痛并有放射痛,患侧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胫前肌力~级,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 )96例。L4,5椎间…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单纯施行腰椎间盘摘除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47例 ,其中 38例合并侧隐窝狭窄者 ,均采用腰椎间盘摘除和侧隐窝扩大术 ,结果优良率达81.1%。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 2 8例 ,女 19例。年龄 33~ 6 9岁 ,平均 45岁。病程2月至 2 0年 ,平均 2 .8年。 47例中有腰痛者 45例 ,下肢放射痛、感觉减退、麻木 42例 ,2 8例有间歇性跛行。全部病例摄腰椎正侧位片 ,39例显示骨质增生 ,17例有椎间孔变小 ,2 3例椎间隙变窄或两侧不等宽。 2 5例行椎管造影 ,2 4例显示腰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常合并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手术后,绝大多数获得满意疗效,少数患者症状复发,甚至治愈多年后仍可复发,本院从2001~2004共收治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满意,现作简要介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5~65岁,平均37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6年,其中病变位 L_(4/5)12例,L_5/S_120例,L_(3/4)8例,合并椎管狭窄者21例,合并侧隐窝狭窄者18例。全部病例均有下腰痛及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麻木、胀痛,并与咳嗽、站立、行走有明显关系。所有患者均例行腰椎正侧位片。CT 或 MRI 检查,明确诊断,并常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球囊扩张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退变性腰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需接受椎间孔镜下球囊扩张减压术治疗,分析术后治疗效果、椎间孔高度、侧隐窝宽度、椎间孔面积、下肢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指数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60例患者中,优32例,良25例,中3例,优良率为95.00%;术后各时间段,患者椎间孔高度与侧隐窝宽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患者健侧、患侧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下肢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术前,各项目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患者经椎间孔镜下球囊扩张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患者功能障碍,利于改善病变椎间孔面积。  相似文献   

20.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瑞嘉 《广西医学》2004,26(3):331-333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 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结果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异常主要表现为 :(1 )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 1 0 3例 (85 83% ) ;(2 )关节间隙变窄86例 (71 6 0 % ) ;(3)关节面改变 35例 (2 9 1 7% ) ;(4 )小关节真空现象 2 1例 (1 7 5 0 % ) ;(5 )侧隐窝或 /和椎间孔狭窄 1 9例(1 5 83% ) ;(6 )关节囊钙化 9例 (7 5 % ) ;(7)椎小关节半脱位 6例 (5 % )。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