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乐  叶柏  汪悦 《江西中医药》2008,39(1):76-7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泛酸、反食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较满意,本文试将近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卫生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产后访视工作的推广,新生儿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为充分提高对此病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儿科1999年4月-2003年4月收治的40例胃食管反流患儿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健脾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富  黄利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092-1093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健脾和胃汤,对照组予雷尼替丁及吗丁啉。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汶 《中医研究》2007,20(4):56-5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易复发,常常需要终生治疗。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常使患者感觉痛苦,生活质量下降。笔者将2004—2006年经治的西药难以控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证候30例采用中医治疗,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其诊断治疗存在很多争议。笔者临床治疗9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9年7月-2003年6月自拟胃康灵治疗97例GERD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7例胃食管反流病病例,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19-71岁,平均41.5岁。反流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23年,平均6.1年。所选病例均符合如下标准:①临床上有典型的烧心、反酸、反胃、胸痛、在胸骨后或剑突下部位。②胸痛排除心源性、非心源性胸痛病病因。③食管炎形态学病变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近年来胃食管反流已被证实是儿科常见的主要临床问题,由于解剖生理特点,小儿GER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最多,约占50%。多数GER患儿反流不严重,随着年龄增加反流逐渐减轻,1岁左右自然缓解。未引起不良后果视为生理性;当反流导致有症状表现和组织损害时即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病理性反流,如果反流严重将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或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呼吸暂停。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为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刑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应用益气和胃法治疗小儿慢性呼吸道疾病伴胃食道反流19例。结果:显效13例,好转6例,放射性核素显像表明胃食道反流次数及指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证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柏  陈静 《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124-125
胃一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泛酸、反食、上腹部灼热感等症状的组织损害。在西方国家有症状者占10%~20%,并发反流性食管炎为3%~5%,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胃一食管反流病患者为4.47%,反流性食管炎为2.52%。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并发食管溃疡、出血、狭窄及Barrett食管,后者易发展为食管腺癌。胃一食管反流性疾病已成为现代消化病研究热点。笔者师从徐景藩、单兆伟教授多年,潜心研习老师的经验,临证工作20年,不断探索该病的证治规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产生的症状及并发症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 ,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前者有较明显的反酸、烧心、胸痛等表现 ;后者仅有食物咽下困难、呃逆、嗳气等非特异性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抑酸剂联合胃肠动力药物 ,但只一时取效 ,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考中医文献无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记载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将其归…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年来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RED)患者采用自拟胃安散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我院门诊确诊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3 ± 5.6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工与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行手工与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情况.结果:手工组出现反流症状的10例,吻合器组出现反流症状3例.结论:使用吻合器应该遵循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解剖清晰、切开准确、止血完善、缝合牢靠,从而能够防止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三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发病因素较多,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西医学及中医学对此各有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胸骨后疼痛、嗳气、泛酸等反流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在我国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6月--2008年6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GERD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康灵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保平 《河南中医》2009,29(3):299-299
目的:观察胃康灵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选对照组用西药治疗;治疗组用胃康灵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胃康灵胶囊具有健脾柔肝和胃之功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7.
王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其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积有经验。根据临床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总由气机升降失常,具体病机可概括为:胆胃不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五个方面。采用辛开苦降、虫类搜剔、相反相成等方法,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ICU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2004年8月-2005年2月对收治的69例ICU胃食管反流(GER)患者进行了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陈云云主任医师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提高疗效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收集陈云云老师发表的论文,病案分析讲稿,笔记,通过跟随抄方。结果:总结了陈云云主任医师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结论:陈云云主任医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可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及提高疗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