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少见,而且病理类型繁多。针对单一病理类型的多中心的研究缺乏。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通常以手术为主,辅助以放疗,化疗作用有限。鼻-鼻窦恶性肿瘤的总体预后不佳。本文总结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特别是内镜经鼻手术在切除鼻腔鼻窦颅底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及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展。介绍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评估和治疗策略以及随访的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乳腺癌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示蝶窦内可见软组织影并骨质破坏,并给予抗感染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窦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鼻窦肿物为乳腺癌转移性病变,建议患者行放射及化学治疗。结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头颈部转移临床并不常见,尤其发生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极为罕见。因此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等,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防止鼻腔鼻窦颅底转移性病变的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DOI:10.11798/j.issn.·鼻咽癌专栏·基金项目:第目的探讨SGK1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检测NPC组织和慢性鼻咽炎组织中SGK1的表达。使用lipofectamine 2000瞬时转染NPC细胞系HNE 1,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组细胞中的SGK1表达,筛选SGK1沉默效果最佳的NPC细胞。CCK8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SGK1沉默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水平。结果NPC组织中SGK1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鼻咽炎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SGK1 siRNA后HNE 1细胞中SGK1蛋白水平明显下降。SGK1基因沉默后,HNE 1细胞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作用。此外,沉默SGK1后,HNE 1细胞的凋亡率增加。结论SGK1在NPC组织中呈高表达。沉默SGK1基因可抑制NPC细胞系HNE 1的增殖、迁移和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分析晚期喉癌下咽癌术后的舌部、咽喉部、颈段食管及颈部皮肤等组织缺损的修复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喉癌、下咽癌患者177例,男147例,女30例。年龄42~75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首次治疗的IV期喉癌49例、IV期下咽癌44例、复发喉癌55例和复发下咽癌29例。原发灶切除:全喉+全下咽切除88例,全喉+全下咽+舌根切除29例,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33例,全喉+全下咽+颈段食管切除+颈部皮肤切除26例,全舌+全下咽+全喉+颈段食管切除+颈部皮肤切除1例。缺损类型及修复材料:下咽近环周缺损120例患者行单一皮瓣修复,其中颏下皮瓣25例、胸大肌肌皮瓣53例、股前外侧皮瓣42例。下咽环周缺损57例患者行单一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15例,包括股前外侧皮瓣9例和胸大肌肌皮瓣6例;行游离空肠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合并口咽、颈段食道缺损者21例;联合应用游离空肠瓣、胸大肌肌皮瓣或(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合并舌、口咽、颈段食道缺损或(和)颈部皮肤组织缺损者10例;采用胃上徙管胃成形修复下咽合并全食道缺损11例。术后放疗95例,组织瓣无放射性坏死。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92.1%(163/177);修复瓣坏死14例患者行再次修复手术成功,包括空肠4例,另一侧胸大肌皮瓣6例,另一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4例。咽瘘经换药后愈合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咽部及造瘘口复发13例(再手术7例,放化疗6例),食管二重癌5例予以放化疗,颈部淋巴结复发17例(再手术9例,放化疗8例)。肺转移6例,肝转移2例,多个远处转移4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7例。局部复发死亡23例,远处转移死亡12例。全组3年生存率50.4%;5年生存率39.4%。结论①晚期和复发的喉癌及下咽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需根据患者的缺损范围和身体状况选择自体修复材料;②复杂的多重组织和器官的缺损需要用多种自身材料叠加修复以重建上消化道;③密切观察游离组织瓣的血运状况,及早处理坏死的组织瓣并重新修复,以确保伤口尽快愈合。  相似文献   

7.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颅底脊索瘤约占1/3。颅底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高度相关。因为大部分肿瘤位于颅底腹侧面的硬膜外,适用于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放疗是颅底脊索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残留肿瘤放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脊索瘤化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对于脊索瘤的疗效较差,有待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效果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中耳炎差异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儿童及成人患者的中耳积液(middle ear fluid,MEF)及鼻咽部分泌物(nasopharynx,Nph)中的检出率。方法运用PCR技术,观察并比较6种细菌在慢性分泌物中耳炎儿童组与成人组患者的MEF及Nph中的阳性率。结果①本研究中SOM儿童组与成人组患者MEF的主要细菌分布相似。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1.30%(63/69)和 88.25%(3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05);②儿童组及成人组患者的MEF中,常可检测出2种或2种以上的细菌,但儿童组较成人组更为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儿童组患者MEF中阳性率最高的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人组患者MEF中阳性率最高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④儿童组患者的MEF中,肺炎链球菌的阳性率高于成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5),其余5种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儿童组MEF与Nph细菌阳性率比较,NPh中草绿色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的阳性率均高于MEF(χ2=21.852,P<0.05;χ2=21.369,P<0.05;χ2=4.30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耳炎差异球菌在MEF与Nph中阳性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成人组MEF与Nph细菌检出率比较,除草绿色链球菌在Nph中阳性率高于MEF(χ2=15.281,P<0.05)外,其余5种细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M儿童患者较成人更易发生中耳腔多种细菌混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耳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至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例中耳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中报道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其次为外耳道肿物、耳鸣。27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患者15例,常见相关标志物有突触素、嗜铬蛋白、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波形蛋白等;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复发7例。结论中耳类癌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和误诊的中耳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的中耳肿物患者时,应考虑行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根据肿物性质确定手术方案,使手术方法更加合理,从而改善预后。尽管中耳类癌患者预后尚好,但容易远期复发,须进行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儿在经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ul immunotherapy,SLIT)后的起效时间及客观指标变化。方法对282例接受2年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儿均为中重度粉尘螨AR患者,且均接受标准化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并辅以对症药物治疗。其中2~5岁年龄组83例,6~9岁年龄组102例、10~13岁年龄组97例。统计3组患儿在治疗前与治疗3、6、12、24个月时的鼻部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TNSS)、药物总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 TMS)、视觉模拟量表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水平。结果①全体患儿在接受SLIT治疗3个月后TNSS、TMS和VAS都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70,P均>0.05);②经各不同年龄组间比较,2~5岁组与10~13岁组在治疗3个月时,TNSS、VA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09、3.99, P<0.05);③接受SLIT半年后的EOS较基线明显下降(Z=-4.544,P<0.05)。结论舌下粉尘螨滴剂治疗3个月后,不同年龄组患儿均观察到疗效,高龄儿童组起效更快;加强对3~12个月龄患儿宣传教育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和巩固疗效;EOS水平的变化与免疫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肿瘤术后面瘫的效果。方法6例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均行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House Brackmann(H B)分级和舌下神经功能。结果术后1年H B III级2例,H B Ⅳ级3例, H B V级1例。静态面部张力4例患者在吻合术后6个月改善明显,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 9个月改善,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1年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侧舌肌瘫痪萎缩,发音和吞咽功能均正常。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可改善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面部张力和面肌功能,借助神经监护可尽量减小对舌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鼻腔冲洗是否会对正常鼻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造成影响。方法55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冲洗(NSI)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7.90岁。高渗盐水冲洗(HSI)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65岁。NSI组以0.9%的温盐水(40°C)进行鼻腔冲洗,HSI组以3%的温盐水(40°C)进行鼻腔冲洗;两组均为每日1次,晚睡前30 min进行冲洗,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时分别获取两组受试者的鼻腔冲洗液(NLF),并对NLF中溶菌酶(LYSO)、乳铁蛋白(LF)、表面活性蛋白A(SP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受试者干预前性别、年龄及NLF中LYSO、LF、SPA和SIgA的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NSI组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HSI组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的含量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鼻腔冲洗对正常鼻黏膜的免疫屏障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鼻肿瘤术后局部皮肤缺损中Ⅰ期皮瓣修复的两种方法,而尖端折叠鼻唇皮瓣修补与眉间跨鼻双瓣修补,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外鼻肿瘤切除术后,根据不同缺损部位选择不同的Ⅰ期修复方法。鼻翼及鼻背缺损用尖端折叠带蒂鼻唇沟皮瓣修复方法(9例),眉间缺损选择跨鼻皮瓣修复方法(6例)。 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鼻部及周围皮肤无明显畸形,皮瓣均成活,血运好,皮瓣色泽红润、大小匹配,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外鼻肿瘤切除后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鼻部基本轮廓,保持鼻部及面部外形及结构的完整性,提高美学效果、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及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喉异物的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率,降低误诊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8例婴幼儿喉异物的临床资料。分析异物部位和种类、检查方法、手术方式、误诊原因等。结果68例患儿均成功取出异物,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无行气管切开或死亡病例。结论提高看护人员及医师对婴幼儿喉异物特点的认识是降低误诊率、死亡率的关键,可疑病例应首选电子喉镜检查,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麻醉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和言语康复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对听觉系统和中枢可塑性的深入研究,手术技术及辅助工具的开发,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电子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及相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体,尤其是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的升级、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拓宽、术前评估手段的完善及精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和残余听力保留的开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规范喉神经损伤的功能评估与治疗基金项目:第一作者简介:通信作者:肖水芳(目的随着嗓音医学的发展,喉神经损伤近些年逐渐得到重视,尽管如此,国内当前其诊治欠规范且多依赖个人经验。喉神经损伤原因较多,不同类型损伤的症状、体征以及转归亦不完全一致,针对已知特定类型的喉神经损伤,尤其是喉返神经损伤,当前亦无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案,现存的治疗手段均存在相对的优势及不足。本文对喉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诊断以及现行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归纳与评价,以期能为其诊断及治疗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吸收医用膜(粘克)对耳科术后中耳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听阈正常、无耳科疾病的正常豚鼠36只, 随机分为3组,均通过堵塞咽鼓管来诱发中耳黏膜炎性渗出改变,在豚鼠的中耳鼓岬部植入粘克阻隔材料(试验组1),并在另外两组的豚鼠中耳内植入硅胶片(试验组2)和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作为对照,每组豚鼠分别在术后15 d和90 d各处死6只,以了解可吸收医用膜阻隔中耳粘连的作用。结果植入粘克材料的豚鼠听力阈值改变较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植入阻隔材料后豚鼠的听泡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与其他两组形成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和大片坏死相比,粘克材料组形成的纤维肉芽组织较少,且形成局限性包裹,并有腔隙形成,有效的阻隔了粘连。结论粘克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很好的阻隔中耳粘连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张法”是保持鼻背软骨-鼻中隔软骨复合体完整性、通过解除张力而使其居中对称的方法。本文研究鼻内镜辅助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的主观和客观疗效。方法对67 例行鼻内镜辅助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的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美学效果用电子测量尺测量和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鼻阻塞改善程度用鼻阻力计测量和鼻阻塞症状评分法评估。结果34 例I型鼻畸形患者鼻畸形角度电子测量值术后(2.24±1.68)度与术前(11.94±3.17)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 例C型鼻畸形患者鼻畸形角度电子测量值术后(177.20±5.80)度与术前(158.34±9.96)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主观满意度很好53 例(79.1%),好13 例(19.4%),一般1 例(1.5%)。术后鼻阻塞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α=0.95,P<0.001)。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有效、微创,适用于各种鼻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及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并证实为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6~67岁,平均4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和 MRI、颈部超声及胸部CT检查。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17例患者中初次手术11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6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12例患者行颅底重建,其中10患者切除硬脑膜和嗅球。术后病理确诊为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采用Hyams评分系统进行病理分级,Ⅱ级9例,Ⅲ级8例。16例辅助放疗;8例辅助化疗,其中4例接受术前诱导化疗。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8~109个月,平均随访44.2个月,失访1例,复发和/或转移4例。死亡3例,均死于肿瘤脑转移。1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为94.1%和80.7%,1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76.5%。结论Kadish C嗅神经母细胞瘤采用鼻内镜切除加术后辅助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5年生存率;术者经验和技术及多层颅底重建修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白日嗜睡、疲劳和工作倦怠的得分,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对白日嗜睡、疲劳和工作倦怠的影响,探讨OSAHS患者个体特征、PSG相关结果与嗜睡、疲劳及工作倦怠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 年3月~2016 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睡眠中心就诊并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63例OSAHS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从本院体检中心中选73例不打鼾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疲劳量表 14(fatigue scale,FS 14)、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ESS得分、FS 14脑力疲劳、FS 14体力疲劳、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得分有明显差异,在工作倦怠中的情感疏远、个体成就感得分没有差异。OSAHS患者的情绪衰竭的回归分析发现,OSAHS患者的情绪衰竭受学历、职业、躯体疲劳、BMI、MAI的影响。结论OSAHS对白日嗜睡和疲劳能产生影响,而OSAHS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防治工作倦怠,不仅要针对OSAHS进行治疗,还要考虑疲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