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共收治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腓骨截骨手术入路,暴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髁,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回访,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个月(12~18个月)。所有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关节面继发移位和塌陷。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2.5分(85~96分),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具有手术创伤相对小,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实施可靠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都愈合。术后第1天X线片检查18例达到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塌陷小于3 mm。骨折愈合时间11~28周,平均16.8周;完全负重时间12~29周,平均为17.9周。随访过程中未见后侧平台高度丢失超过3 mm。最后随访时膝关节总伸屈度102°~135°,平均116.6°。膝关节HSS评分72~97分,平均89.7分,优等率为90.5%(19例)。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患者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2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外侧感觉麻木,1例小腿内侧感觉麻木,均通过甲钴铵营养神经治疗得到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后外侧的钢板均未取出。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存在一定的优势,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对30例合并后柱骨折和外侧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X线胫骨平台复位情况(Rasmussen评分)、胫骨平台内外翻角、后倾角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本研究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4.7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53±4.27)周;最后一次随访HSS评分(83.96±5.17)分,Rasmussen评分(15.69±1.76)分。结论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显露,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良好的力线、坚强内固定,达到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以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复位丢失、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 目的 探讨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 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应用前外侧入路联合排筏螺钉技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的胫骨平台骨折的11例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32~61岁,平均45岁。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估;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1~240分钟,平均131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3周。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2~18分,平均15.2分,其中优7例,良4例,优良率100%。末次随访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9分(83~97分),功能评分均为优。 结论 前外侧入路联合排筏螺钉技术能够处理大部分的累及后外侧的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短期临床疗效。方法:19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经后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后内固定,其中17例内髁后方骨折或双髁后方联合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后内后外联合入路,2例单纯外髁后方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2~16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2.3周(9~17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Hohl评分,优14例,良5例。结论: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方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有完整资料的12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后内侧及后外侧手术入路,分别显露胫骨平台后内和后外侧髁,直视下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物支撑固定。如有半月板后角损伤一期修复;如合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二期关节镜下重建。结果 10例患者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4周,平均13.6周;术后3个月时均完全负重,术后1年HSS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e)80~95分,平均89.1分;无术区皮肤坏死,感染和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髁骨折,效果良好;且通过二期关节镜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有效地弥补了后侧入路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正中切口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股骨髁间髁上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22例股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的疗效,其中采用正中切口联合外侧髌旁入路12例,常规股外侧切口入路1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种手术入路对手术时间、术后骨折X线、骨折愈合情况等指标的影响及对HSS评分的影响[1]。结果:术后患者均定期随访,时间6~24个月不等,平均12个月。正中切口手术时间70~140 min,平均96 min,术后X线评价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位置佳,骨折愈合时间8~12个月;常规外侧入路手术时间80~135 min,平均93 min,术后X线评价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位置佳,骨折愈合时间8~1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切口入路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3.5±4.2)分,显著优于常规入路组(88.3±4.0)分(P<0.05)。结论:膝前正中切口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对周围软组织牵开剥离少,充分暴露骨折端可直视下复位骨折端,缩短了手术时间,可早期活动膝关节,避免关节僵硬,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外髁前外侧非负重区截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截骨治疗的2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年龄26~59岁,平均(42.2±9.2)岁.骨折Schatker分型Ⅱ型16例,Ⅴ型3例,Ⅵ型5例;所有24例采用胫骨外髁前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经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显露复往后外侧骨折并使用外侧排筏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1个月(12~2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平均(17.3±0.8)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4例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3.1±1.1)周.未见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后侧切口皮缘表浅的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0±6.4)分,其中优1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胫骨外髁非负重区截骨入路允许足够的空间对骨折进行直接显露及操作,联合外侧排筏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可靠,手术体位摆放方便,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9月我院治疗的1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病人.按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后侧柱5例,后侧柱及内侧柱6例,后侧柱及外侧柱3例,三柱2例.其中合并髁间后棘后交叉韧带附着处骨折2例,无前、后交叉韧带、血管、神经的损伤.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切口以空心螺钉和“T”型钢板或重建钢板支撑内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20周,平均16周.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膝内外翻畸形,膝关节屈曲100°~130°,膝关节伸直-3°~3°,膝关节HSS评分88~100分.结论采用后内侧入路以空心螺钉和“T”型钢板或重建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内侧+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32例,均采用后内侧+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7.5个月。按Merchant评分: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3%。本组无膝部血管、神经损伤,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未发生伤口感染,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结论:采用后内侧+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良好,术后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四柱理念指导下经后内、后外侧入路行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手术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共入组14例胫骨平台骨折伴关节面塌陷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2.3±8.1)岁。患者合并有韧带损伤,但无半月板损伤。Schatzker骨折分型为:V型8例,Ⅵ型6例。患者均经后内、后外侧carlson入路或者腓骨小头上方入路行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考察骨折愈合、HSS膝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3.44±0.85)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2.05±103.68)ml。患者均获骨性愈合(X线片证实愈合),愈合时间为11~19周,平均愈合时间(14.7±1.6)周。临床效果:9例为优,4例为良,总的优良率为92.86%。截至2017年6月30日,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1±3.9)个月,患者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为(86.4±3.1)分。术后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本研究秉承四柱理念对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使患者获得了较好的康复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4-01~2009.06收治的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和后外侧人路治疗,评价其内固定方式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21(15.3±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3例,良4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及内外翻情况。结论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前方入路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骨折块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陈智琨 《中外医疗》2016,(27):54-56
目的:分析并探究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一2015年4月间该院接诊的88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各纳入病患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1.4±4.8)分,骨折复位良好率为93.2%,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 治疗,随访观察疗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周.平均32周.随访结果 显示,本组优13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 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7月至2014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并收治了胫骨平台后侧骨折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9~55岁(平均45.8岁);其中17例为单纯后柱骨折,4例合并内侧或外侧柱骨折,单纯后柱骨折中8例患者为后内侧骨折,5例患者为后外侧骨折,4例患者同时累及后内和后外侧。用改良后侧手术入路术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本组患者中有4例合并内侧柱或者外侧柱骨折,取“漂浮”体位,采用前内或者前外侧联合入路。采用DeCoster 提出的评价方法对术后即刻复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特种医院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12个月患膝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即刻X线复查,骨折复位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长时间随访,随访时间12~22(平均16.2)个月。患者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锻炼,骨折愈合后可逐渐完全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12~15(平均13)周,无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膝关节的屈伸度平均为5°~130°,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87.2分(65~94分),优良率为90.5%。 结论 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暴露充分,固定切实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胫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2月使用胫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Ⅲ、Ⅳ、Ⅴ、Ⅵ型患者38例,术后早期进行非负重性功能锻炼,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及X线片随后评估疗效。结果:38例患者获得9~18个月随访(平均13.9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周。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接骨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有2例患者因半月板损伤致屈膝关节时疼痛,5例因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止点重建后前抽屉试验弱阳性。Merchant评分平均91.5分,其中优25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4%。结论:应用胫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易愈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后路直视下一期空心钉固定治疗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25例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均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首先平卧位下行关节镜探查是否存在合并伤,确定骨折块及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直接在关节镜下复位,并予以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改俯卧位,直视下切开复位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并予以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术后予以下肢可调节矫形支具制动4~6周.选择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价,选择Lysholm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客观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选择X线片或CT评价.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术后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愈合时间9~24周,中位骨愈合时间为12周.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跛行(4.88±0.29)分,支撑(4.65±0.36)分,疼痛(4.78±0.49)分,肿胀(4.88±0.52)分,下蹲(4.85±0.35)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3.4±2.8)分,优良率为96.0%,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应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及应用后内侧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老年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关节镜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3.5个月,Rasmussen评分平均为27.3分,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和关节稳定性评分为优。结论: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HW  Zhao GS  Wang ZY  Pan J  Wu LJ  Xu B  Xu GF  Xu L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80-184
目的 探讨新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6~68岁,平均41.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4例.应用CT分型:Ⅰ型,后内髁劈裂骨折7例;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1例;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14例.结果 本组39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平均15.2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2~20周,平均15.6周.无切口感染,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20例,良14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87.2%.骨折复位满意度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优28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基于三维CT的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分型可明显提高骨折分类的可靠性,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计划、决定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有价值的分型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w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classification,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July 2009, a total of 39 patients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pos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knee approaches. There were 23 males and 16 females. The mean age was 41.6 years old (range:28 -68). Among all patients, the causes were traffic accidents (n =26), falls (n =9) and other injuries (n=4). By CT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type Ⅰ with posteromedi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fracture(n=7), type Ⅱ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fracture (n=5), type Ⅲ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depression fracture (n=11), type Ⅳ with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split depression fracture(n=2) and type Ⅴ with posteromedial split and posterolateral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depression fracture (n=14).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8.1 months (range:12-30). The radiographic bony union time was 11 -16 weeks (mean:15.2) and the full weight-bearing time 12-20 weeks (mean:15.6). No infection, knee varus/valgus, nerve injury or screw loosening/breakage was found. Bony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smussen functional scoring,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20, good in 14 and fair in 5.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7. 2%.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were graded with the Rasmussen score to evaluate the reduction of fracture. The outcome was excellent in 28, good in 8 and fair in 3.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2.3%. Conclusion This new CT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posterior 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guide the clinicians to select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s and design an ideal regimen of operative approach and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