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比较.结果 三组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Ⅰ~Ⅱ级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糖尿病有无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的界定,特别对心功能级别不同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检测指标可反映心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D-二聚体(D-D)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组D-二聚体,FIB高于对照组(均P<0.05),AS组与对照组其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及FIB升高AS组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及FIB正常AS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D-二聚体、FIB与ESR、CRP存在相关性。结论:AS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以探讨上述指标在肝癌病程变化中的意义.方法:肝癌患者11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84例,继发性肝癌31例:对照组30例.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定量:凝血常规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原发性肝痛患者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继发性肝癌患者PT、APTT均明显延长,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TT延长,FIB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绪论:肝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凝血及纤溶异常,相关指标对肝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均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郑紫丹  杨杰  万晓强 《四川医学》2012,33(5):797-798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SAP)患者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轻型胰腺炎(MAP)、SAP、健康者各40例编入三组,均于入组后首个清晨取空腹血液2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SAP组患者PT、APTT、FIB和D-二聚体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和MAP组,MAP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老年SAP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系统存在明显的异常性,影响正常的微循环,PT、APTT、FIB和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指标了解SAP患者的病情发展,并对预防SAP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15-117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与抗凝血酶(AT-Ⅲ)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疾病状况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的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T-Ⅲ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及D-二聚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AT-Ⅲ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对其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客观的评价患者的凝血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9例)和无转移组(45例),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自动血凝仪测定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G),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两组的PT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FIB、D-D和PLT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和对照组(P〈0.01或P〈0.05);胃癌两组HG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P〈0.05);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贫血发生、血小板升高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FIB、D-D和PLT的升高及HGB的降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培养凝固酶阳性球菌(金葡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改变.方法 检测37例血培养金葡菌感染患者和41例血培养凝固酶阴性球菌感染患者血浆的PT、APTT、FIB、D-二聚体,并与4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金葡菌组与凝固酶阴性球菌组、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均延长(P<0.01),D-二聚体浓度升高(P<0.01),FIB含量降低(P<0.01).凝固酶阴性球菌组与健康组比较,APTT、D-二聚体均有显著差异(P<0.01),PT、FI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培养金葡菌感染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导致PT、A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含量升高,FIB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郭治宇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87-1690
目的 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DVT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行常规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抗凝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栓处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缓解情况、双下肢周径差及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动脉血氧分压(PO2)及凝血指标PT、APTT、TT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双下肢周径差治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周径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疗效总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P<0.05);肺栓塞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二聚体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NR、FIB、PLT、PO2比较上2组差异不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时间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PT、APTT、TT时间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血栓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项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A级25例,Child-B级21例,Child—C级12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Child—A级与对照组比较,PT、APrr时间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ild-B、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PT、APlTr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FIB血清含量下降,并且随着分级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含量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的凝血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组为153例早产儿(27~36+6周),肺炎组为63例新生儿肺炎,窒息组为6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吸入组为61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组为3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为健康足月新生儿28例。使用sysmexCA7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受检者血液样本凝血四项(APTT、PT、FIB、TT),分析各组指标显著差异性。结果新生儿早产组APTT、P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FIB、PLT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肺炎组APTT、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PL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FIB、PLT低于对照组,P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入组FIB低于对照组,TT、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在不同情况下,凝血四项均表现出差异性,及时检测凝血指标,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作出诊断并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脂质代谢指标及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液高凝状态.方法:OSAHS合并COPD患者被纳入重叠综合征(0S)组,共30例,OSAHS组41例,COPD组48例,健康对照组45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检查,血标本检测,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脂蛋白(α)(LPα)、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血清载脂蛋白B (apoB)、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mer)、同型半胱氨酸(Hcy).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S组、OSAHS组apoA1、HDL-C与健康对照组、COPD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 0.05);OS组apoA1、HDL-C与OSAHS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OS组、OSAHS组LP α、apoB、TG、TC、LDL-C、non-HDL-C与健康对照组、COPD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5);OS组LPα、apoB、TG、TC、LDL-C、non-HDL-C与OSAHS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5).COPD组、健康对照组间LPα、apoA1、apoB、TG、TC、HDL-C、LDL-C、non-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S组、OSAHS组及COPD组的PT、APTT、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OS组的PT、APTT、TT与OSAHS组及COPD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OS组、OSAHS组及COPD组的FIB、D-Dimmer、Hcy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均P<0.05),OS组的FIB、D-Dimmer、Hcy含量与OSAHS组和COPD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OSAHS组和COPD组的PT、APTT、TT、FIB、D-Dimmer、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OSAHS可能导致血浆脂质代谢紊乱,COPD、OSAHS及OS患者均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而OS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李艳 《四川医学》2013,(9):1468-147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80例,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作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测,选择同期5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程度的加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升高,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2例和抗凝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治疗,抗凝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IU/次,腹壁皮下注射,每12h 1次。二组均7d为1个疗程。二组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结果二组肺功能、血气分析在治疗7d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P均<0.01),但抗凝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1);治疗后抗凝组的D -D含量及凝血指标(INR、PT、APTT、FIB)改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均<0.01)和对照组(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凝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AECOPD ,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妇女凝血四项以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妊高症妇女标本60例(妊高症组),正常妊娠妇女标本60例(正常妊娠组)以及本院体检中心未妊娠正常妇女标本6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进行分析。结果:妊高症组PT、APTT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对照组,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特别是妊高症妇女相对正常妇女血液均处在高凝状态,应将凝血功能以及D-二聚体检测作为产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及时监测凝血功能以及D-二聚体指标,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142例子宫肌瘤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E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等各项指标,并通过四分位数法将子宫肌瘤患者按雌激素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E2水平、FⅧ:C及VWF:A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明显缩短,D-D含量升高,FIB含量降低(均P<0.05)。按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分组,子宫肌瘤患者的Q4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其他3组,且Q4组D-D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其他指标各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存在相对的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虽然其总体E2无明显变化,但E2水平明显升高的个体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功能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18.
黄国永  王海虹  郑加永  汪海  潘豪杰  董叶 《浙江医学》2018,40(16):1811-1813
目的探讨妇女正常妊娠过程中不同孕期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蛋白单体(FM)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24例正常妊娠妇女早、中、晚不同孕期和100例非孕正常妇女的FIB和FM、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并互相间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与非孕组比较,早孕期时FIB、FM和D-二聚体水平即明显增高,中、晚孕期时PT、APTT和TT均显著降低(均P<0.01)。不同孕期3组孕妇间FM和D-二聚体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均P<0.01)。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浆FIB、FM和D-二聚体水平在早孕期即发生了变化,可以较好反映孕妇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19.
罗辉遇  谢长江  古英明  陈飞鹏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35-1636,1641
目的 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滤(CVVH)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ICU科收治的27例MODS患者CVVH过程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MODS患者PT、APTT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 h患者总体PT、APTT、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稀释组患者治疗前PT和治疗后12 h APTT较后稀释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对应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死亡组APTT在治疗后48 h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出血倾向和易栓状态通常存在于MODS患者中;CVVH不加重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治疗后48 h的APTT水平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