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红 《浙江医学》2007,29(11):1197-1198
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外斜视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集合、分开功能之间的平衡失调,眼眶、眼球解剖异常,屈光不正有关[1]。间歇性外斜视患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视是从外隐斜过渡到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斜视,常于幼年时期发病,正位视与外斜视交替出现[1].本院眼肌科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收治成人间歇性外斜视40例,现将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RBS)进行了探讨。共测试正常对照组儿童47名,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其中恒定性外斜视者23名,间歇性外斜视者16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中VEPs测试时不能保持正位者的VERBS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说明VEPs的VER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R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临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一致。故VERBS作为一种客观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外斜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其特点: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外斜不仅影响患者美容,而且对患者双眼单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外直肌徒后是矫正外斜视常用的手术方式,传统认为外直肌后徒量不应超...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是从外隐斜过渡到外显斜的一种斜视状态,占外斜80%且多幼年发病[1]。我们在临床发现,由于能间歇地被融合机制控制正位,发病虽早,但发现较晚,往往延误手术时机,使双眼视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我们在1998年到2005年间收治58例间歇性外斜患者,并按斜视度大小及调节性集合  相似文献   

6.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 ,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双眼视功能 ,发病年龄越早 ,建立立体视觉的预后越差[1] ,因此 ,必须早期治疗 ,其中手术矫正斜视合并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极其重要的手段[2 ] 。我院于 1 999年 6月开展儿童斜视矫正手术 6例 ,随访一年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儿童斜视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5~ 8岁 ,其中共同性内斜 2例 ,共同性外斜 1例 ;垂直性斜视伴内斜视 3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斜视角测定水平方向最小为 30 △ ,最大为 1 0 5△ ;垂直方向在 1 0 △~ 2 5△ 之间。屈光矫正情况 患儿用 1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9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斜视类型分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79例患者平均随访1.6年,治愈69例(其中2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未愈10例中9例仍外斜,1例继发内斜视。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术后对维持眼位正位有明显关系,与斜视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对术后眼位的影响较大,且早期手术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及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外显斜之间的一种斜视,占外斜视的80%,通常在儿童双眼单视发育的敏感时期发病。若延误治疗时机,则变为恒定性外斜视,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本文对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  相似文献   

9.
曾思明 《广西医学》2002,24(10):1577-1580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 ,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 ,最后失去代偿能力 ,成为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斜视角经常发生改变 ,主要受融合功能的影响。为能更好地治疗间歇性外斜视 ,掌握其手术时机 ,减少术后外斜的回退 ,现将有关的国内外进展综述如下。1 融合与间歇性外斜视形成的关系  融合是生后逐渐发育起来的视功能 ( 1) ,人的两眼眶轴呈 45°分散位 ,而眼球处于平衡状态 ,这除受两眼球周围解剖因素影响外 ,主要由融合反射等视运动把反射因素所控制 ,如一旦失去这种控制 ,…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斜视 ,若延误治疗时机常变为恒定性外斜视 ,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 ,对间歇性外斜视倾向于手术治疗 ,由于斜视度不稳定 ,通常的手术方法易产生术后眼位矫正不足。自 1995年以来 ,我们对 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 ,随访观察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5年 6月以来我们采用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43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15例。5~ 14岁 ,平均 9岁。斜视度 2 0 △ ~ 96 △ ,平均 6 5 3△ ,随访 2~ 10个月 ,平均 6 1个月。1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RBS)进行了探讨,共测试正常对照组儿童47名,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其中恒定性外斜视者23名,间歇性外斜视者16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中VEPs测试时不能保持正位者的VERBS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说明VEPs的VER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R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双眼视功能检查结  相似文献   

12.
西宁地区1 648名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宁学龄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及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门诊就诊的1 648名3-6岁视力低常儿童进行视力、眼位检查、问卷调查表等分析。结果本调查西宁学龄前儿童中弱视患病率4.48%,3岁组10例(3.49%),4岁组16例(2.31%),5岁组23例(5.02%),6岁组25例(11.79%),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发病率1.82%(30例),其中调节性内斜视11例(37%),间歇性外斜视18例(60%),麻痹性斜视1例(3%)。结论屈光不正是学龄前儿童斜、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看电视距离较近、时间过长,斜眼歪头的视物习惯、偏食、睡眠不足等都是造成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更正启事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斜视。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占外斜视的80%。为探讨其双眼视觉损害情况、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现将同仁医院2004年6~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9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前后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反向性斜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斜视,同一只眼有时内斜,有时外斜,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而内斜眼注视时,另眼反而外斜。我们1998~2001年收治该病患者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6~14岁,屈光度:6例高度远视,伴有双眼弱视,3例中度远视,合并单眼弱视,3例双眼近视并屈光参差。斜视度:内斜视在+10o~+20o之间。3例中度远视者有三级功能,其余均无双眼单视功能。6例高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其中2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中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2例近视为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此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年人隐斜视度数。方法:应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100名成年人进行了33cm和>5m的隐斜视测量。结果:91例被检者有近距离外隐斜;近视眼的外隐斜度数较正视眼大;近视眼戴镜后隐斜度减少。结论:少数人外隐斜度数可达50△,对这类人应注意随访有无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是一种介于隐性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斜视类型,属临床常见眼病之一,尤以儿童发病率为高。延误治疗时机后常可转变为恒定或交替性外斜视,从而导致双眼单视机能的丧失。笔者就本院1994以来记录完整的64例、间歇性外斜的手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间歇性外斜的发病年龄较早,14岁以前手术治愈率高。一旦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只要能接受术前的基本检查,均应尽早手术。其手术方式的选择,笔者主张将双眼外直肌同时等量或近似等量-徙-后术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首选手术,但对因斜视角过大,做双眼外直肌徒后尚不足以矫正者,应辅以非主导眼内直肌截除术,对外转力明显不足者,应避免施行此术。关于手术眼,外直肌后徙宜双眼同时进行,以视远或视近的最大斜视角来确定手术量,以单条外直肌每徙后1mm矫正1°,对外直肌后徙极量以11mm为宜。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儿童多见,斜视角因受融合机能的影响,常发生改变,术后复发率高,因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现将我院8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探讨其诊断及其正确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门诊诊治的5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了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眼位、视功能及治疗等方面的总结。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发病年龄小、中高度远视、斜视角多变、多为弱视等特点。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必须配戴全矫远视眼镜矫正内斜视,弱视治愈后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矫正外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间歇性外斜视是后天性共同性外斜视中最常见类型,约占47.7%,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失去代偿能力,成为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由于其自身特点,近年来一直是眼科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