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异常(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高血糖人群的胰岛素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从35—55岁体检人群中筛选出不伴心血管及其他疾病的血糖异常者140例及血糖正常者(NGT组)43例,血糖异常者分为三组:IFG组47例,IGT组52例,DM组41例。检测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心率等指标,并比较其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服糖后2h血糖(2hPBG)和胰岛素(2hINs)、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及敏感指数(HOMA—ISI)。结果IGT、IFG、DM组的FINS、2hINS较NGT组明显升高,其中FINS在DM与IG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GT组与IF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INS在IGT、DM组与IFG组以及DM组与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M组的HOMA-IRI高于IFG、IGT组以及NGT组,且DM组与IFG、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FG组与I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T、DM阶段都存在胰岛素分泌下降,但IFG阶段的胰岛素分泌基本正常。IGT人群表现出HOMA—IRI的增加和HOMA—ISI的减退,发展到DM阶段后不仅其胰岛素抵抗更为严重。且胰岛素分泌明显降低。血糖升高的同时往往合并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胰岛素释放试验与糖耐量试验结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胰岛素释放试验与糖耐量试验对比分析,了解2型糖尿病(DM)病人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情况,探讨对2型DM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来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D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行馒头餐,采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MAIA)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同步测定糖耐量(氧化酶法),依据糖耐量测定结果分3组:糖耐量正常对照组(NGT),糖耐量减低组(IGT),2型DM组(DM);分别将各点胰岛素和血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型DM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明显高于NGT组,血糖、胰岛素在餐后一二小时出现峰值,餐后3h仍不能恢复至空腹水平,NGT组的血糖和胰岛素在餐后0.5—1.0h出现峰值,2组在0、0.5、1、2、3h各点的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GT组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与N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在餐后1、2、3h的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MAIA法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和氧化酶法测定糖耐量,可以及时了解2型DM病人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情况,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社区中老年居民糖调节受损(IGR)各类型的分布情况,探讨该人群IG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2228例45~74岁居民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计量安培法进行测定。对筛检出的IGR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测定和血脂检测。结果共筛检出IGR者393例,其中,糖耐量正常者(NGT)占39.19%、空腹血糖受损(IFG)占12.72%、糖耐量受损(IGT)占16.54%、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占16.03%、新发糖尿病(DM)占15.52%。不同年龄组,NGT、IFG、IGT、IFG+IGT和DM的构成比不同(χ2=21.295,P=0.006),IGT、IFG+IGT和DM的比例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NGT、IFG、IGT、IFG+IGT和DM的构成比不同(χ2=26.155,P=0.01),随体质指数的增加,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社区IGR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家族史(OR=1.945)、高血压病史(OR=1.884)、高三酰甘油(OR=1.469)、年龄(OR=1.038)。结论延吉社区中老年IGR人群以IFG+IGT、IGT为主,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IGR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三酰甘油和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IGT)者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正常糖耐量(NGT)、IFG、IGT、2型糖尿病(T2DM)病人共52例,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IFG组、T2DM组的IR显著升高。且IFG组存在胰岛素功能减低及IR其程度较IGT明显。结论由NGT向IGT、IFG的演变过程中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异常(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高血糖人群的胰岛素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从35-55岁体检人群中筛选出不伴心血管及其他疾病的血糖异常者140例及血糖正常者(NGT组)43例,血糖异常者分为三组:IFG组47例,IGT组52例,DM组41例。检测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心率等指标,并比较其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服糖后2 h血糖(2hPBC)和胰岛素(2hINS)、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及敏感指数(HOMA-ISI)。结果IGT、IFG、DM组的FINS、2hINS较NGT组明显升高,其中FINS在DM与IG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GT组与IF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 INS在IGT、DM组与IFG组以及DM组与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M组的HOMA-IRI高于IFG、IGT组以及NGT组,且DM组与IFG、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FG组与I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T、DM阶段都存在胰岛素分泌下降,但IFG阶段的胰岛素分泌基本正常。IGT人群表现出HOMA-IRI的增加和HOMA-ISI的减退,发展到DM阶段后不仪其胰岛素抵抗更为严重,且胰岛素分泌明显降低。血糖升高的同时往往合并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随访3年糖代谢转归情况,为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及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青岛市抽取3 844名35~74岁非糖尿病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和糖调节受损(IGR)组,其中IGR组再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和IFG+IGT组,观察2006—2009年3年中研究对象糖代谢指标转归情况。结果青岛市随访3年非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T2DM)累积发病率为11.2%;其中男性和女性人群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9%和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农村地区人群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9.1%和12.0%,其中城市地区45岁~、55岁~和65~74岁人群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4%、12.5%和11.5%,均低于农村地区的11.1%、19.9%和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和农村地区35~44岁人群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9.0%和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T、IGR、IFG、IGT和IFG+IGT组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1%、20.8%、20.9%、14.5%和32.3%;各组T2DM 3年累积发病率比较,IFG、IGT和IFG+IGT组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均高于NGT组(P0.05),IFG+IGT组T2DM 3年累积发病率分别高于IFG、I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岛市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农村地区≥45岁人群和IGR人群是T2DM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不同空腹血糖(FPG)切点对健康危害和糖尿病(DM)筛检成本效果评价下调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是否适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农村共调查16341名居民,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空腹血糖;对2个县空腹血糖值在5.6—7.0mmol/L间,6个县空腹血糖值在6,1~7,0mmol/L者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做不同空腹血糖值对健康的影响分析及比较不同IFG切点筛检糖耐量受损(IGT)和DM的成本效果。结果肥胖、中心性肥胖及高血压患病率及人体测量参数均随血糖值升高而升高,特别是血糖值在5.1mmol/L以上,患病率及均数升高更加明显。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单纯性IFG(I—IFG)和IFG合并IGT(IFG/IGT)的患病率增加了1.80倍和1.09倍,DM患病率仅增加6.34%。OGTI"结果显示,FPG在5,6—6,1mmol/L的调查对象,其IGT、DM患病率仅是FPG在6.1—7.0mmol/L间的50%和67%,前者筛检的成本效果比仅是后者1/2和2/3。结论从不同方面考虑,A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IFG切点均有其合理性,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切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IFG+IGT个体的外周血白细胞(WBC)总数的差异。方法将451名42-65岁非糖尿病(DM)个体根据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4组:正常糖耐量(NGT)组、单纯IFG组、单纯IGT组和IFG+IGT组。比较各组间WBC总数的差异。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对WBC总数相关的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比IFG组的WBC总数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与NGT组和IGT组与IFG+IGT组间比较WBC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尸如.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WBC总数与年龄、甘油三酯(TG)、OGTT 2h血糖(2hPC)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负相关。在控制了吸烟的影响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结论IGT比IFG的WBC总数显著升高,WBC总数和胰岛素抵抗(IR)、代谢综合征(MS)的多种组分相关。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在糖代谢异常各个阶段的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血管病变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受试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60+2.1)岁。经2次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正常糖耐量(NGT)组24例,糖耐量受损(IGT)组和2型糖尿病(DM)组各48例。合并大血管病变者48例(2型DM组23例,IGT组21例,NGT组4例),微血管病变17例[2型DM组16例,IGT组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EAR)〉20μg/min(30mg/24h)者1例]。所有受试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清胰岛素、血脂、24h微量UEAR及血清CRP,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唧H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并进行比较。结果2型DM和IGT组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相似(P〉0.05),均高于NGT组(P〈0.05)。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2型DM组最高(P〈0.05),其他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2型DM组最高,相关分析显示,CRP与甘油三酯、舒张压等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oma-β呈负相关。以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分组的观察发现,CRP在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最高(P〈0.05),无血管病变组最低(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IGT阶段即可出现与DM阶段相似的大血管病变,血清CRP的升高可作为糖代谢异常患者大血管病变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6例ACS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尿病(DM)组。应用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患者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1)266例ACS患者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73.7%。(2)血糖正常组及IFG组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GT组及DM组显著大于血糖正常组及IFG组。DM组及IFG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及IFG组。(3)心力衰竭总发生率为41.O%,DM组显著高于IGT、IFG及血糖正常组。(4)住院期间DM组病死率为9.3%,IGT组为3.5%,其他两组为0。结论ACS患者血糖水平异常与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相关,IGT及DM患者近期心脏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叶榭社区居民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合称为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的患病现况。方法 2009年7~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叶榭镇1976名20~74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9年,叶榭社区居民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6.22%,糖耐量受损率为15.49%;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9.82%,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8.35%、10.90%(P﹥0.05),按照20~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20%、1.76%、6.84%、14.84%、19.25%。超重和肥胖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1.21%、15.63%,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6.48%。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比例为73.20%。结论叶榭社区居民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和2糖尿病患病率较高,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上升,肥胖、超重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应加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居民主动就诊率,并及时将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调节受损人群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治疗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综合干预管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方法]对某大型企业在职职工1 817人,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和餐后2 h静脉血浆血糖。对检出的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2年。[结果]干预管理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经常锻炼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较干预前下降。60例中有14例发生糖尿病,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年转变率为3.8%,单纯糖耐量减低(IGT)为10.5%,空腹血糖受损兼有糖耐量减低(IFG/IGT)为27.8%。IFG与IGT糖尿病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高于IF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T与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FG、IGT及IFG/IGT者均应给予积极的干预,特别是对IFG/IGT者,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该期是一种可逆阶段,是糖尿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和关键期.世界糖尿病联盟估计糖耐量低减人群目前有3.16亿人,或者说有6.9%的成人.随着研究的深入,糖尿病前期的界定标准在更新.不同的糖尿病前期状况,糖尿病转化率也不同,以糖耐量低减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转化率最高.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健康的饮食和身体运动能预防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该文从界定标准,流行状况,转归和防治策略等方面对糖尿病前期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监测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血糖波动及漂移趋势。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58例未经干预治疗的IGT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结果患者一天中血糖较低的时间段为夜间3点,以后血糖逐渐升高,进餐后2h血糖漂移至最高峰值,一天内血糖高于7.8及11.1mmol/L所占的时间构成比分别为(13.3±11.1)/和(0.3±1.2)/。一天内血糖最高与最低值的差值为(4.4±1.3)mmol/L。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为(4.86±0.19)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为(1.09±0.06)mmol/L。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0.89,均P<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详细显示IGT患者血糖波动及漂移趋势的特征,可对拟定干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指尖毛细血管空腹血糖(指尖FPG)筛检社区4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的切点,为人群普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保定市3个社区,以社区内45岁以上居民3250人为筛查对象.对指尖FPG≥5.1 mmol/L者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空腹血糖及服糖2 h静脉血浆血糖(2hPG),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糖尿病及IFG、IGT的切点,判断诊断价值.结果 检出糖尿病230例(7.3%),IFG 166例(5.2%),IGT 204例(6.7%);以指尖FPG为测试变量,以是否FPG≥7.0 mmol/L及或2hPG≥11.1 mmol/L为说明变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05,最佳切点为6.0 mmol/L,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8.0%和89.3%;以是否FPG<5.6 mmol/L、是否FPG<7.0 mmol/L及7.8 mmol/L≤2hPG≤11.1 mmol/L为说明变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3、0.719,最佳切点均为5.7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低(50.3%、28.0%;60.8%、28.0%).结论 用指尖FPG 6.0mmol/L为切点筛查4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相对可靠;但指尖FPG筛查IFG、IGT不可靠.指尖FPG筛查社区人群简便、快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维)族人群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混合性糖调节受损(CGI,IFG/IGT)阶段胰岛素分泌及其功能.方法 2007-2008年在新疆部分地区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中国第三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计2203名研究对象(汉族111 8人,维族1085人)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评估基础胰岛素分泌,OGTT中空腹和30 min胰岛素、血糖差值的比值(ΔI30/ΔG30)评价胰岛素早相分泌,ΔI30/ΔG30/HOMA-IR评估葡萄糖处置指数(DI).结果 腰围、体重指数、血脂水平、0及120 min胰岛素值在汉维两民族不同糖代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糖调节正常(NGT)、IFG、CGI组,维族人群的腰围要显著高于汉族(P<0.01).在NGT、IFG、IGT组,汉族人群的120 min血清胰岛素水平则显著高于维族(P<0.01).汉族人群的HOMA-IR、HOMA-β在不同糖代谢组均显著高于维族(P<0 01).ΔI30/ΔG30、DI在两民族不同糖代谢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汉族人群较维族在糖调节受损阶段有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同时存在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以维持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increasing worldwide; however, its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abnormal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levels preoperatively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and provisional diagnosis of DM (PDD) with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for elective surgery.

Methods

We measured FBG in consecutive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non-cardiac surgery from September 2006 to August 2007. Patient age, sex, body mass index, and FBG were collected in the morning of their scheduled intervention. FBG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tegorizatio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DM were excluded from the final analysis. The prevalence of IFG and PDD and odds ratio for risk factor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Four hundred ninety-three patients without a prior diagnosis of DM were sampled; 19.3% (95 of 493) had IFG and 6.5% (32 of 493) had PDD. Male subjects had a greater risk of PDD than female subjects (odds ratio 2.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2-5.5, P = 0.017).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was not a risk factor for IFG or PDD. The prevalence of IFG but not of PDD ha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with age after 40 y.

Conclusion

More than 25% of patients without a prior diagnosis of DM presenting for elective surgery had increased FBG levels. Obtaining this information may initiate not only an earlier detection of DM in some patients but also affect acut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