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杨立  张颖  赵书君  赵倩 《现代保健》2012,(30):46-47
目的:评价可溶性止血纱布在早期宫颈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术中应用可溶性止血纱布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56例,术中未放置可溶性止血纱布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24h凝血功能、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时间、腹腔引流量、术后产生盆腔淋巴囊肿的患者比例。结果: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和留置引流管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但两组术后24h的凝血功能、术后1周、2周、4周累计产生盆腔淋巴囊肿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溶性止血纱布可减少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腹腔引流,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止血提供了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湘雅附二医院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手术治疗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55例,转移率为17.9%,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33例,髂内淋巴结转移31例,髂外淋巴结转移15例,髂总淋巴结转移1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病灶大小及术前予以新辅助化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灶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受临床与病理多种因素的影响,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可以认为前哨淋巴结,是否能对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术前清扫组(52例)采用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清扫组(54例)采用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术前清扫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所用时间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78.6±24.5) min比(115.1 ±29.7) min],髂内和髂前清除淋巴结个数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5.4±2.3)枚比(7.3±3.1)枚和(1.4±1.0)枚比(2.4±1.5)枚],盆腔总淋巴结清除数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25.6±8.3)枚比(29.1±8.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静脉损伤、淋巴瘘延迟拔引流管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时,先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方式对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TLRH+LPL)的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Ⅰb~Ⅱa宫颈癌LRH+LPL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总中转开腹率1.71%(2/117),术中并发症发生率7.69%(9/117),其中髂血管损伤4例,除1例镜下处理髂总静脉的营养支失败中转开腹外,其余3例髂血管损伤均在镜下完成修补。术中膀胱损伤5例,除1例膀胱损伤中转开腹外,其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后尿潴留38例,淋巴囊肿4例,输尿管瘘、肠梗阻、膀胱阴道瘘各1例。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熟练和并发症防治技巧的掌握,宫颈癌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有望成为一种代替开腹手术极具潜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Pfannenstiel切口在肥胖患者行子宫广泛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因宫颈浸润癌或子宫内膜癌在我院行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6例肥胖患者,采用改良Pfannenstiel切口.结果 手术时间186±22 min,术中出血563±185 ml,清扫淋巴结数目21±5个,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发生淋巴囊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24个月,1例复发.与同期采用传统纵切口行子宫广泛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fannenstiel切口用于肥胖患者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切实可行,并发症少,切口愈合好,疤痕小,美观.  相似文献   

6.
余慧敏  易村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70-3072
目的:探讨宫颈癌ⅠB~ⅡB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以及转移途径,了解盆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0月的子宫颈癌ⅠB~ⅡB期291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9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6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转移部位以闭孔最多,占18.2%(53/291),其余依次为髂内4.8%(14/291)、髂总3.4%(10/291)、髂外3.1%(9/291)、腹股沟深淋巴结1.7%(5/291),宫旁淋巴结0.7%(2/291)。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相关,而患者组织学病理分级、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闭孔淋巴结是子宫颈癌最常见转移部位,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作为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淋巴囊肿(lymphocyst)是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伴随感染、发热、慢性盆腔痛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因此,如何降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技巧,利于患者的恢复和后续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姚穗  尤胜  肖立  朱定 《中国医师杂志》2002,4(6):656-656
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根治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其预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特别是较大的、治疗无效的淋巴囊肿来说 ,可以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及输尿管梗阻。本作者通过开放盆腔腹膜手术方式的 12 5例患者术后观察 ,分析该手术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 1998 6~ 2 0 0 1 6住院行根治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妇科恶性患者 12 5例 ,病种包括卵巢Ic-IIIc 期 ,宫颈癌Ia-IIb 期 ,子宫内膜癌Ic-III期及输卵管癌 ,年龄 2 9~ 72岁 ,平均 (41± 13 6 7)岁。1…  相似文献   

9.
陈福全 《中国保健》2007,15(10):22-2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新途径.方法采取腹膜外入路显露髂组血管后,直视下清扫髂内淋巴结、闭孔淋巴结及髂内动脉外侧相其他淋巴结.结果10例患者侧方淋巴结得到彻底清扫,髂总动脉下段、髂内、外血管及闭孔神经完全"骨骼化",闭孔显露完整、清晰.结论低位直肠癌按TME原则手术进入腹腔之前,先经腹膜外清扫侧方淋巴结,盆腔植物神经得以很好保护,清扫彻底,省时、出血少.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2年以来,用肉眼或手术放大镜(放大4-5倍)行精索内静脉与腹壁下静脉或大隐静脉或髂外静脉吻合术治疗各型精索静脉曲张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手术方法及改进一、精索内静脉(TSV)与腹壁下静脉吻合术:取腹股沟斜切口,暴露精索,分离出精索内静脉,予以高位结扎,并分离出一段合适的分支予以吻合,牵开精索,于腹股沟内环内侧找到腹壁下静脉,分离出1.5~2cm远心端结扎,近心端与精索内静脉分支吻合。二、静索内静脉与大隐静脉吻合:仰卧位,取髂前上棘内3cm处作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长5cm剪开腹外斜肌及腱膜,用食指钝性分离出精索与腹内及腹外斜肌间隙直达腹膜,将腹膜向上、内推,在骶髂部即可暴露并游离精索内静脉,并与大隐静脉吻合。三、精索内静脉与髂外静脉吻合术:仰平卧,自内环外上1.5cm作一平行于腹股韧带切口,上达髂嵴平面,长约6cm,顺次切开皮肤,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置自动拉钩,牵开扩大手术野、显露精索内静脉及髂外静脉,高位结扎精索静脉,近端双重丝线结扎,远端修剪成斜面,分离和清除髂血管的血管鞘膜,用心耳钳钳夹髂外静脉的前壁1/2直径,于前壁偏内侧剪开与精索静脉相应口径,用0.05%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用5~7“0”尼龙丝线两定点间断、端侧精索静脉与髂外静脉吻合6~8针,使吻合间的夹角为15~30°。开放血流后再测压,若小量渗血可以温纱布加压5分钟即可自  相似文献   

11.
盆腔淋巴囊肿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尽管部分淋巴囊肿无明显临床表现,但有些淋巴囊肿可能继发感染或持续增大,导致周围血管、器官出现压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肿瘤的后续治疗.该文就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淋巴囊肿及感染的术中预防及有效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吕晓娟  陈鲁  俞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489-1492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术中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治疗IBI-IIA2期宫颈鳞癌患者24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两组,A组120例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予以肠系膜下动脉(IMA)以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B组为进行宫颈癌根治术中若探查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加做IMA以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盆腔、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盆腔、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及盆腔感染率高于B组(P〈0.01),A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B组(8.3%VS2.5%,P〈0.05)。结论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可发现较多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对术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且增加手术并发症及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杨开选  何英  孙亮  万宇  杨帆  黄芹  李倩  姚先莹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73-2375
[目的]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中盆腹腔淋巴结的腺体变化,讨论有关的鉴别诊断,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观察1603例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盆腹腔淋巴结,了解腺体包涵体在盆腹腔淋巴结中的分布、数量及形态变化的特点。[结果]受累淋巴结的发生率依次为闭孔、髂内外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多数病例受累淋巴结为1个,多位于被膜下窦及被膜,病灶数多为1个,每一病灶中的腺体数多为单个,可呈不规则圆形、椭圆形、葫芦形、花瓣形、囊形或簇状排列;腺上皮可为任一型苗勒氏上皮,以输卵管样上皮为多;大多数腺体上皮为单层,无细胞的异型性和核分裂。[结论]淋巴结腺体包涵体病变极易误诊为高分化转移性腺癌,一定要准确、充分认识此病变,防止过高或过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抽签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8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并未延长,并且术中平均出血量(92.3±23.5)ml、淋巴结数(21.5±1.6)个、术后排气时间(1.5±0.2)h、术后疼痛分级(1.3±0.3)级,程度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7.2±1.4)d较对照组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完成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成功率较高,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效果肯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纳米碳示踪剂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寻子宫内膜癌精准治疗中最优化的SLN示踪技术。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宫底联合宫颈组(20例)和宫腔镜组(20例)。术中分别将纳米碳于宫底联合宫颈、宫腔镜下肿瘤周围子宫内膜多点注射,开腹或腹腔镜下观察显影的第一站淋巴结并将其切除单独送病理学检查,手术中分别记录染色SLN位置及数目,术后行病理学检查;之后所有患者均规范行子宫、附件切除及系统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比较两种方式用于子宫内膜癌SLN定位的检出率、准确率。结果40例患者SLN检出率为82.5%,占切除淋巴结总数的18.6%。SLN最常位于髂外区(35.7%),然后依次为髂内(32.2%)、髂总(17.5%)、闭孔(9.1%)、腹主动脉旁(4.2%)和宫旁(1.4%)。宫底联合宫颈组SLN术中检出率为90%,宫腔镜组SLN检出率为8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N示踪对子宫内膜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预测的准确率为90%。结论宫底联合宫颈注射法与宫腔镜子宫内膜肿瘤注射法SLN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底联合宫颈注射法敏感度好且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前景。SLN基本可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SLN示踪检测能明显提高子宫内膜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提高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同时提高术后病理学分期的准确性。对于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及指导术后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TLRH+LPL)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盆底、性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97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3例采用腹腔镜下TLRH+LPL手术治疗(腹腔镜组),44例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盆底、性功能指标差异。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患者(t=12.88,t=19.96,t=8.31,t=5.19,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导尿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t=0.88,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3%)低于开腹组(25.0%)(χ~2=4.23,P0.05);腹腔镜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9%)低于开腹组(13.6%)(χ~2=4.96,P0.05);腹腔镜组的性生活满意率(42.2%)高于开腹组(24.3%)(Z=-2.30,P0.05)。结论:腹腔镜下TLRH+LPL治疗子宫恶性肿瘤较传统开腹手术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外,同时具有对患者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