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4年~2015年医院住院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数据,自编问卷对住院患者进行腕带佩戴认知及不愿意佩戴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利用柏拉图分析患者不佩戴腕带的原因,其中腕带过紧或过松导致不舒适占31.7%,腕带宣教不到位占21.3%,医护人员不重视腕带占16.0%,影响日常生活占12.7%。结论:提高住院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应从规范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规范腕带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对腕带的重视程度及加强患者宣教等方面进行加权,以提高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的依从性,从而避免因身份识别导致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科婴幼儿患者佩戴手腕带执行欠佳的原因,从而有效执行腕带识别制度。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5月英德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个月-3岁患儿568例,采用数据收集法对其进行手腕带佩戴情况的调查。结果佩戴手腕带410例,无佩戴手腕带158例,佩戴率72%,无佩戴率28%。佩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思想认识不到位,儿童感觉佩戴不适,护士对佩戴手腕带的不重视,医务人员的腕带核对制度未得到落实等。结论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差,应针对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存在的问题,采取打破传统观念、措施更人性化、更完善的操作流程,使腕带信息化,落实腕带核对制度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和重视程度,加强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提高儿科病区患儿使用识别腕带依从性的对策.方法通过和2009年6月5日至9月5日所做腕带依从性调查结果对比,总结儿科病区患儿在使用识别腕带中的问题,制定提高佩戴腕带依从性的措施,并持续进行佩戴腕带依从性的调查分析.结果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入住我科病人2793人次,无佩戴腕带186例,完好率为93.3%,无佩戴率为6.7%.与2009年6月5日至9月5日所做腕带依从性调查结果佩戴率为94.8%,无佩戴率5.2%相对比[2],儿科患儿佩戴腕带的依从性无明显提高.结论做好腕带佩戴的宣教,是提高患儿佩戴腕带依从性的基础;而护士加强查对制度则是提高患儿佩戴腕带依从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海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6):2069-2070
目的:探讨下肢佩戴腕带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及提高腕带佩戴执行力的对策。方法将116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患儿均于住院当天由接诊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对照组佩戴于上肢。观察组佩戴于下肢,观察6 d,观察住院期间腕带脱落人数,总结提出提高腕带佩戴执行力的对策。结果对照组住院期间腕带脱落人数为12例,佩戴有效率为79.31%;观察组住院期间腕带脱落人数为2例,佩戴有效率为96.55%,观察组腕带佩戴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佩戴腕带可以提高患儿和家属的依从性,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涂姝婷  谢莉玲 《重庆医学》2015,(10):1403-1405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QCC)小组,确立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为主题,对导致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低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结果QCC 活动后,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提高至97.50%,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提高,护士工作流程得到规范。结论QCC 圈活动能有效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子条码型腕带与传统腕带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佩戴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一4月收治的247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5例和对照组122例,试验组佩戴电子条码型腕带,对照组122例佩戴传统腕带,每日定时对2组患者术前佩戴腕带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 对照组共调查384人次,其中未佩戴的有29人次;试验组共调查395人次,其中未佩戴的有12人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佩戴电子条码型腕带依从性明显高于传统腕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腕带核查情况对住院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住院患者152例,平均分为对照组(n=76)和研究组(n=76)。对照组实施统一监管,研究组实施单独评价和监管制度。对两组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和对腕带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因素。结果采取腕表核查情况监管后,研究组总优良率90.47%较对照组总优良率77.96%,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佩戴腕表依从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患者对腕带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对照组仅有30%的患者可以正确理解佩戴腕表的重要性,研究组却高达80%的患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佩戴腕带核查实施单独评价和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使查对制度得到完善,进而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标识腕带在儿科佩戴依从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提高佩戴依从性。方法在儿科选取2000人次,按入住院时间分为A组(2014年5月-2014年12月)和B组(2015年5月-2015年12月),每组1000人次,对两组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分析影响佩戴依从性的因素,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两组腕带佩戴率无明显的提升。结论标识腕带在儿科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患儿家属应对腕带的佩戴提高认识,向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佩戴依从性;同时要督促患儿佩戴腕带,并强化腕带标识制度的学习,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腕带佩戴率,有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安全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未佩戴腕带、护士核对腕带的依从性低、患者参与身份核对依从性低、书写腕带字迹潦草、皮肤过敏,对此提出相应对策,不断完善腕带佩戴管理制度。结果病人佩戴腕带标识合格率从30%上升到98%。结论身份腕带标识可提高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住院患者安全,减少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提高儿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通过在儿科住院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腕带佩戴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了解儿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分析腕带佩戴率低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确保护理安全。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对比,腕带佩戴率明显提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为123.57%,进步率为29.32%。结论:在儿科住院部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管理工具,能有效提高住院患儿腕带佩戴依从性,规范腕带佩戴,提高护理人员腕带核对意识,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患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于海忠 《河北医学》2014,(1):111-113
目的:观察依从性干预对患者疗程的影响,探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疗程与患者依从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门诊收治的青少年Angle I类青少年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并给予口腔卫生教育,研究组同时从认知、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给予依从性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和疗程。结果:研究组按约复诊、矫治装置维护、矫治装置佩戴和保持口腔卫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疗程(15.1±2.0)个月,对照组疗程为(19.2±2.4)个月,研究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依从性与患者疗程有明显关系,依从性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2.
相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51-125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的效果。方法通过建立品管圈“彩虹圈”,对2013年6月-11月间我院住院患儿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利用品管圈活动流程进行数据统计、原因分析、设定目标、采取措施。结果活动前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由16.6%降至2.8%,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能够降低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分阶段轮换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RUTI)的效果。方法将我院60例RUT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胸腺五肽联合抗菌药和三金片分阶段轮换治疗;对照组单纯用抗菌药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尿常规、中段尿培养等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胸腺五肽联合抗菌药和三金片分阶段轮换治疗RUTI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P〈0.05),并可显著减少RUTI再发率(P〈0.01)和药物的不良反应(P〈0.05),患者满意率及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腺五肽联合抗菌药和三金片分阶段轮换治疗RUTI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患者愿意接受,依从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社区干预,评价干预的效果,寻求糖尿病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本辖区社区1572位45岁以上人群进行健康普查,检出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社区干预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126人,进行跟踪随访,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和干预1年观察效果。结果经过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知晓率明显升高(P<0.01),生活方式、行为及防治的依从性显著升高(P<0.01)。干预前后血糖及其他生化指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综合干预,寻找出群众乐意接受有效的措施,能显著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于门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定个体化健康教育存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6月以来到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并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2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病),依据患者的意愿及参与情况分为两组:第1组(个体化健康教育护理组)130例,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开通电话咨询热线,定期随访评估情况;第2组(对照组)128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和指导,按时随诊,不参与小组活动。以上两组每例观察1.5~2年。结果第1组与第2组知识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治疗依从性及行为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知识知晓率、治疗率、治疗依从性,自觉的采取行为治疗,从而的提高血压控制率。投入成本不高,成效大。  相似文献   

16.
姚雪婷 《河北医学》2014,(12):2035-2038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患者主动脉顺应性中的MRI 检测的临床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30例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高血压组,另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30例同时期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MRI检测,测量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有效率,并计算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参数。结果:高血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70.00%),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检测中,MRI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准确可靠,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依从性情况。方法将病例分为抗结核FDC治疗组和板式组合药对照组,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于治疗前、强化期末和疗程结束后就有关抗结核依从性问题询问患者,并进行记录。,结果治疗前表示能够坚持服用6~8个月的比例FDC组与板式组合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愿意隔日服药的比例FDC组大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强化期末能够坚持按医生服药的比例FDC组大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感觉药片太大的比例FD(:组大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感觉药片数量太多的比例FDC组小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感觉服药无困难的比例FDC组大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表示能够再坚持4个门治疗的比例FDC组大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疗程末坚持按医生服药的比例FDC组大于板式组合药组(P〈0.05),FDC组与板式组合药组感觉服药难受均主要见于前2个月(P〉0.05)。结论抗结核FDC治疗初治肺结核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作为一种新型制剂替代板式组合药。  相似文献   

18.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9,28(35):18-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踝臂指数(AB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反射波增强指数(AI)的关系。方法将9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ABI的不同,分为2组:A组54例(ABI〉1.0),B组37例(ABI≤1.0),分别测定ABI、PWV、AI。结果随着ABI值降低,PWV增加,A组〈B组(P〈0.05);AI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ABI与PWV可作为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无创指标,AI不如前两者敏感。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广泛进行ABI和PWV的测量,对有效防治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非耳疾就诊患者的听力筛查意愿及分析筛查结果,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听力健康的重视程度,尽可能避免可控因素致听力损害.方法 记录参与调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愿意行听力筛查者行纯音听阈测定并分析结果;对拒绝行听力筛查者完成问卷以明确其拒绝原因.结果 280例参与调查的患者中,72例愿意行听力筛查,208例拒绝听力筛查;拒绝筛查的主要原因为自觉听力正常、自觉听力与本次就诊疾病无关;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家属或身边重要人士有听力疾患者较对照组更愿意接受听力筛查(均P<0.05);约40.00%长期服药患者存在听力障碍,较对照组更多(P<0.05);自觉听力状况与纯音听阈测定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力障碍在非耳疾就诊患者中有极高的患病率,高龄、长期服药等患者应特别重视听力健康状况;自觉听力正常者仍应警惕潜在的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桂西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温暖工程干预。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干预1年后分别采用自制的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状况。记录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SDSS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SS评分显著下降(P〈0.01),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和SDSS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后给予温暖支持工程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