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李东垣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之一,“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土”是指脾胃,又由于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故而后世也常以“中”指代之,因此补中益气汤意即补脾胃益中气之汤方。 李东垣最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他认为,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是“元气”,而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则是脾胃,并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特点与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对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颇为推崇。在尊重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立“甘温除大热”大法。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升阳泻阴火汤等为补益脾胃、升举阳气、甘温除热治法开拓出一条新路,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为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以补气升阳作为治脾胃的主要方法,创补中益气汤等名方,故后世称李氏为“补土派”。然余则认为;李氏治脾胃病,既工于补气升阳,又长于变通论治,决不仅仅是“补土”。兹将《脾胃论》治脾胃变通之法归为九法(凡方中有补气升阳药物的,皆不在论述之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6.
《脾胃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李东垣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则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强调补益脾胃,创立了"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李东垣"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刘敬霞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病重视调补脾胃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挥,治病不仅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健脾益气,温阳升清,亦不忘重视滋养脾胃之阴,以全面培补脾胃之"后天之本",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时还强调西医的辨病论治,重视参考、借鉴现代医学科研方法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西为中用,中西并用。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多种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9.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相似文献   

10.
脾胃内伤学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的贡献,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医疗实践和著述是分不开的。后世所谓补土派的形成,李氏是无可非议的奠基人。批判地继承、发掘东垣学说,对发扬祖国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都是有价值的。脾胃元气论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立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李氏对正常人体机能活动的原则性认识。李氏认为,脾胃内伤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要认识和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精神实质,必须从这里入手。以下分三点加以讨论。一、气者精神之根蒂历代医家对精、气、神都十分重视,一直誉为“人身三宝”。所不同的是,或更看重气,或更看重精,或更看重神。李氏属于前者。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①由于李氏把着眼点放到气上,这便导致东垣学说详于气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11.
1补中益气汤组方机理探讨 补中益气汤 .是目前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肌垂常用的有效方剂,也用于久利、久疟及脾胃虚弱等证。 李东垣感慨以往治疗脾胃虚弱证“终不能使人完复”,深入探讨《内经》、《难经》.明确“脾胃不足之源.乃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用升降浮沉之法随证治之,而“治肝、心、肺、肾余胜之病”.也要重视运用调理脾胃方药,才能获得满意效果。补中益气扬是调理脾胃第1方,《脾胃论》不但设立了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腹痛、胸胁病、头痛、身痛、便秘等病5种。又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二妙加神曲组成黄芪人参汤治厥证…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脾胃学说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 ,他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 ,从生理病理和治法用药两方面探讨脾胃学说的实质 ,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 ,归述其在现代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14.
笔者师从柴彭年主任医师10余载,对其学术思想感受颇多。柴师继承了前人的立论,但不为古人所拘,而又有所创新。提出“先后天并重”的观点,以此来指导临床治疗肾脏疾病。在脾胃病论治方面,认为脾胃病者,虚则气虚而陷,实则气上而逆,因此,在治疗上主张培补后天之本,调理气机。  相似文献   

15.
从脾论治角膜溃疡体现了祖国医学“扶正祛邪”的基本理论,本文对于病毒性角膜溃疡久治不愈,脾胃气虚或过用苦寒药后伤及脾胃者,采用补脾益气,祛湿解毒的法则,治疗总结角膜溃疡40例,临床有效率为97.5%,可能与健脾益气药黄芪等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脾胃是儿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兹就近10多年来,对小儿脾胃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运脾疗法的兴起及“脾主困”理论的阐发“脾主困”是宋代钱乙提出的关于小儿脾胃病理的理论观点,但自张洁古易为“脾主湿”之后皆曰脾主湿,而脾主困的观点反被埋没。长期以来,在儿科临床上多据“小儿脾常不足”为虚而以补为常,给治疗带来不良影响。当代不少著名儿科专家对此沿习持批评态度.王伯岳等认为,小儿脾胃应以调理为主,键脾贵在助运。江育仁更明确提出“健脾贵在运而不在补”的运脾疗法。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同,是因为它符合临床实际,符合  相似文献   

17.
龚廷贤运用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廷贤 ,明代著名医家 ,字子才 ,号云林 ,江西金溪人 ,世医出身 ,生平著述颇丰 ,行医六十余载 ,理论渊博 ,经验丰富 ,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龚氏之学 ,渊源颇深 ,其自谓 :“祖轩岐 ,宗仓、越 ,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名家 ,茹其英华 ,参以己意。”然龚氏尤承袭易水学派之余绪 ,临证处治 ,处处顾护脾胃 ,而调理脾胃诸方中 ,又以补中益气汤为群方之首 ,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病证。其运用之娴熟 ,化裁之巧妙 ,可谓得心应手 ,匠心独具。兹将龚氏运用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述略如下 :1 治内伤 益气升阳左右逢源龚氏曰 :“人之一身 ,以脾胃为主。脾胃…  相似文献   

18.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19.
东垣《脾胃论》一书问世,对中医治疗慢性衰弱性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批评东垣“擅用辛燥升补”者虽为数不多,但东垣“偏重了脾胃之阳而忽视了脾胃之阴”这个看法,似乎已成公论。笔者个人管见,这是一个误解。东垣在<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脾阴,新安医家吴澄较系统地阐述了理脾阴之说。徐经世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结合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思想,提出“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的理脾阴观点,弥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桂“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