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季陆军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16-91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9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做保留面神经和腮腺浅叶切除术及保留腮腺导管+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暂时性面瘫15例,复发1例,涎瘘2例,皮下积液10例,Frey′s综合征8例,耳垂麻木10例。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切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有效的术式,有利于保留残余的腺体功能及面部的美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河南省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首次收治的19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155例,行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33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患者9例.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腮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的术式对116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进行治疗并分析。结果:该术式较原经典的浅叶加瘤体切除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损伤少,术时短,术后面部凹陷畸形轻,并保存了患者大部分腮腺功能。术后随访1~6年,实际随访111例,1例复发,复发率0.9%。结论:腮腺部分组织加瘤体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区多形性腺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行腮腺浅叶切除或部分腮腺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临床路径治疗组(CP组),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管理治疗模式,CP组34例采取临床路径管理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C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度均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腮腺切除的可行性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结果:58例患者中,其肿瘤最大直径小于4 cm者行肿瘤及周围部分腮腺切除术;对2例最大直径超过4 cm的肿瘤行腮腺全切除术。术后均未发生永久性面神经麻痹。3例术后出现术侧暂时性面神经麻痹,3例出现腮腺瘘,10例出现Frey’s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腮腺多形性腺瘤行部分腮腺切除是安全的,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曾钟杰  吴波  毕丹 《重庆医学》2012,41(28):2947-2948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该院耳鼻喉科收治的50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直径大于2.0cm)患者均采用腮腺腺体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式治疗,术后疗效分析。结果对50例患者均采用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术后均无永久性面瘫发生,涎瘘3例,无复发病例。结论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8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基本术式,术中必须结扎切断腮腺主导管,将腮腺浅叶切除,使剩余腮腺组织萎缩,以减少肿瘤的复发.近年研究证实,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突入包膜内的瘤芽,甚至无包膜,循包膜剥离很容易将瘤组织残留,或者术中包膜破损,造成种植性复发;若手术时切除瘤体及瘤体周围部分腮腺,并保留导管,多形性腺瘤就不易复发,而不必将腮腺浅叶全部切除[1,2].1999年至2003年,作者应用腮腺部分加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8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区域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且具有可比性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5例,将其命名为研究组,给予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即手术时保留腮腺导管、只解剖部分面神经分支以及切除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另一组也是45例,命名为对照组,给予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即将面神经的各个分支全部解剖,并将腮腺浅叶和包膜连同肿瘤一并切除.术后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以及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术区明显凹陷畸形以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术区明显凹陷畸形以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区域切除术和传统浅叶术相比,能明显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帮助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阎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32):87-8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治疗颇为繁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二个阶段,单纯肿瘤剜除术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的标准术式,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虽然术后复发率下降(低为3%~5%),但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性切除术被采用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取得了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谭汉提  卢迪  韦堡升 《西部医学》2012,24(11):2168-2169,2171
目的探讨耳前发际进路行涎腺肿物切除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对3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物(多形性腺瘤22例,脂肪瘤3例,血管瘤1例)及4例副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采用耳前发际进路行肿物切除。结果全部病变被完整切除,切口愈合良好,无面神经麻痹,无涎液潴留、涎瘘发生及Frey征出现。经6个月~4年(平均46个月)追踪复查,肿瘤无复发,切口瘢痕隐蔽,美容效果非常满意。结论经耳前发际进路切除耳前区涎腺良性病损是可行的,可获得较理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317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317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232例,颌下腺43例,腭部41例.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6例,涎瘘5例,复发12例.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颌面部三大涎腺中常见肿痛,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本术式。本文就5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并发涎瘘及面瘫的原因、处理等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1-4].因肿瘤的病理性质及毗邻关系,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目前皆推崇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式,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为手术成功及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瘤9HD%来自腺上皮,良性者以多形性腺瘤为最多见,约占腮腺肿瘤的70%。而腮腺多形性腺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且有低度恶变及复发倾向,故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要求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复发,面神经解剖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经典手术需要切除腮腺导管及腮腺浅叶,从而导致腮腺功能丧失及面容改变,为此我们改进术式,保留腮腺导管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对15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后156例中术后并发症57例占36.5%,随诊89例,3例复发占3.4%。结论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因素: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8.
王晓云  王雯红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5):418-418,420
腮腺多形性腺瘤在腮腺肿瘤中约占60%,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浅叶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功能性治疗的提出,使在腮腺手术治疗时更多地考虑了功能修复方面的问题,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院62例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技巧、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对1998年7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8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随访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6例,涎瘘8例,积液2例,复发3例。结论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注意并发症的防治,能减少创伤、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例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因右侧耳下无痛性包块30余年入院,查体:右侧耳下可触及大小约9cm×6cm肿物,向上达外耳道及颧弓水平,向下达下颌角,达胸锁乳突肌内侧,活动度尚可,边界清晰,无疼痛。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回示: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预后良好,暂未见复发。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临床上罕见,最好的手术方式是保留面神经的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