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雪  贾海玉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9):118-121
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功能丧失为特征且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目前针对该疾病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法。心力衰竭是由各类心脏疾病引起心功能降低的疾病,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为临床表现,其发病隐匿,常并发肌少症等合并症。研究表明,肌少症会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利于患者预后,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对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肌肉减少症(肌少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肌肉质量减少、肌力减退、肌肉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功能退化、跌倒、卧床、死亡等不良结局的综合征;常发生于老年人群,是一个与年龄密切相关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肌少症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学界对肌少症的认识尚不充分,进一步研究肌少症发病机制、干预和治疗方法的前提是筛选和建立肌少症动物模型。本文拟探讨肌少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造模动物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都是与增龄相关的全身进行性骨骼肌肉疾病,与不良预后风险增加相关,如跌倒、骨折、活动障碍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骨质疏松症及肌少症患者开展快速评估、早期诊断,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干预,以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对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诊断及其护理评估要点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症合并肌少症患者建立可行性的、规范化的诊断和评估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 肾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可能与肌肉减少症(肌少症)相关,因此早期快速筛查肾移植受者的肌少症非常重要,研究提示小腿围可能是早期筛查肌少症的一个良好指标。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小腿围与肌少症的相关性,并探讨小腿围预测肾移植受者肌少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治疗的80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人体测量学指标[身高、体质量、BMI、小腿围、上臂围(M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腰围、臀围、腰臀比]、肌肉力量指标(握力、捏力)、人体成分指标[四肢骨骼肌质量(ASM)、骨骼肌质量指数(SMI)、50 k Hz相位角(Ph A)、人体细胞质量(BCM)、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采用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共识诊断标准确诊肌少症,符合诊断标准的肾移植受者纳入肌少症患者组,不符合诊断标准的纳入非肌少症患者组,按性别分层比较肌少症患者组与非肌少症患者组人口学信息、人体测量学指标、肌肉力量指标、人体成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  相似文献   

5.
肌少症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综合征,其可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关于肌少症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的国内外研究也越来越多。肌少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如营养、运动、疾病、激素、年龄等)有关,其防治方法也有多种(如补充维生素D、抗阻训练、激素替代、应用肌肉生长抑制因子抑制剂等),但大部分未达成共识,有的正处于临床试验中。  相似文献   

6.
唐鑫钰  黄贤涛  马曌  杨帆 《海南医学》2023,(15):2272-2276
衰弱涉及多器官系统的生物储备丧失、平衡失调,在轻微应激事件后易发生生理失代偿,可增加老年人对不良事件的易感性;肌少症是低肌肉质量与肌肉功能的组合,与年龄相关,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肌少症同时也是衰弱评估中的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衰弱人数与日俱增,而肌少症作为其表现之一也逐步进入公众的视线。本文就衰弱和肌少症的发生机制、流行病学、诊断、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探究两者机制关系及早期干预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利利  赵柯湘  罗成  肖谦  周静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0):1762-1767
目的 目前,国内肌肉减少症(以下简称肌少症)相关研究报道尚欠完善,而重庆地区此类研究更为匮乏,且既往研究无中年人群纳入。笔者推测中年时期某些因素是否与老年期肌少症患病相关,为了解重庆地区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肌少症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故进行此次调查研究。 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进行例行体检的人员,年龄≥40岁,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检测肌肉质量,握力计检测肌肉力量,6 m步行速度测定肌肉功能;现场调查问卷收集可疑危险因素,同时收集体检人员相关实验室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对2组相关数据进行多变量与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可疑危险因素。 结果 共收集769例人员资料,其中男性416例,女性353例。肌少症患病人数32例,总患病率4.16%,男性患病率2.88%,女性患病率5.6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OR=0.374,95% CI:0.270~0.517)、体内水分量(OR=0.784,95% CI:0.665~0.924)。 结论 体质量指数、体内水分为危险因素,与肌少症患病呈负相关。对中老年人群来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正常的体质量指数,是防治肌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背景 目前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尚未达成明确共识.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获得相位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功能,预测肌少症的发生风险.目的 探究BIA测得的相位角在不同诊断标准中对老年男性肌少症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 2019年4-7月在北京市多个社区招募 ≥60岁的老年男性1009例,通过BIA法检测50 kHz相位角和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分别使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欧洲肌少症工作组、国际肌少症工作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等制订和更新的6种肌少症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通过Spearma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位角与各肌少症诊断要素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相位角与肌少症的关联性,最后根据AUC面积评价相位角的诊断价值,计算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 1009名老年男性相位角平均值为4.89°±0.70°.根据6种标准诊断肌少症的患病率为2.3%~12.2%.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位角降低,肌少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相关性分析中相位角与肌少症的诊断要素均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相位角与年龄、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握力、步速和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分(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呈线性相关(P<0.05,R2=0.56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在所有诊断标准中,年龄(OR>1)、相位角(OR<1)均与肌少症独立关联.通过约登指数计算不同标准下相位角诊断肌少症的截断值为4.15°~4.55°.结论 相位角与年龄、肌力、肌量、身体功能呈中度相关.在所有诊断标准中,高龄、低相位角均与肌少症相关.相位角易于测量,可对无法进行功能测试的老年人进行肌少症的早期预测及诊断.  相似文献   

9.
 肌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特点的复杂综合征。目前国际上关于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各异,根据不同诊断标准统计肌少症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肌少症是与增龄密切相关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对肌少症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就目前肌少症的现况调查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癌和肌肉减少症(肌少症)均是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肌少症和胃癌的患病率均持续走高。胃癌患者由于营养成分摄入的减少,导致其肌少症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因此,胃癌患者合并肌少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肌少症人群有着更多的术后并发症、更高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结局风险,肌少症被认为是胃癌防治工作最严重的威胁之一。笔者对合并肌少症的胃癌患者从肌少症的诊断、肌少症对胃癌治疗过程的影响和胃癌合并肌少症的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更好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普遍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肌肉减少症(肌少症)被更多的人所关注。通过研究的深入,发现肌少症与T2DM之间存在双向作用的关系。T2DM相关性肌少症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有关,由于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及相应药物治疗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案。本文从T2DM相关性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方式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下胸椎截面的骨骼肌指数(SMI)诊断肌肉减少症(肌少症)的可行性,并与常规诊断肌少症的腹部CT下第三腰椎截面(L3)的SMI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指标对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 096例胃癌患者。在横断面CT图像上测量第十二胸椎(T12)和L3水平的骨骼肌面积(SMA),计算两个水平所对应的SMI和T12水平诊断肌少症所对应的骨骼肌截断值。分析两个水平的CT图像参数的相关性和两个水平下诊断的肌少症对于胃癌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男性胃癌患者诊断肌少症的T12水平SMI(SMI-T12)的截断值为29.2 cm2/m2,女性为25.3 cm2/m2。男性截断值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9.3%、77.0%和0.858,女性为71.0%、61.8%和0.737。所有胃癌患者中,T12水平下诊断为肌少症[肌少症-T12(+)]有167例(15.2%),L3水平下诊断为肌少症[肌少症-L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清雌二醇(Estradiol, E2)及性激素结合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 SHBG)对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收治的122例肌少症患者为肌少症组,选择同期126例健康体检者为非肌少症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中E2、SHBG水平,分析E2、SHBG水平与肌少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E2、SHBG水平对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ASMI)、握力、步速、血清E2与SHBG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两组E2与SHBG均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血清E2与SHBG表达水平均为肌少症的发病因素(P<0.05)。随着...  相似文献   

14.
人体肌肉含量和肌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的下降,称为“肌肉减少症”或“肌少症”(sarcopenia)。近年来肌少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步攀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主要表现为行动困难,并限制正常的体育活动与基本的自理能力,是导致机体摔倒、扭伤、骨折、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肌肉含量变少与性腺功能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等密切相关。性激素不仅能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第二性特征,而且能增加肌肉含量、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治疗肌少症的性激素类药物较少,临床中常用的雌激素药物有补佳乐、替勃龙。雄激素主要为类固醇激素,天然的雄激素主要为睾酮,临床中主要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睾酮的衍生物如安迪欧、安特尔等,但其适应证较为苛刻,且不良反应较多。中药中淫羊藿、肉苁蓉、杜仲等都有类性激素作用,但是其相关治疗及文献较少。该文基于人体内主要性激素与肌少症的相关性,探讨激素对肌少症的治疗机制,总结类性激素中药在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肌少症的有效经验,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肌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肌少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的、发病率较高的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慢性血糖升高。肌肉减少、血糖升高都可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相互影响。本文旨在探讨2性糖尿病肌少症的发病与防治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肌少症与跌倒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潍坊市385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肌少症组和肌少症组。测量各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肌肉质量指数(MMI)和下肢肌肉质量指数(LLMMI);同时进行握力、功能性步行能力(TUG)、平衡能力(BBS)测试。肌少症与跌倒风险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BMI、MMI、LLMMI与TUG及BBS应用直线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 385例老年COPD患者发生肌少症108例,其发生率为28.05%.肌少症组患者BMI、MMI、LLMMI、握力及BBS显著低于非肌少症组,而TUG显著高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MMI、LLMMI与TUG呈负相关,与BBS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COPD患者肌少症跌倒风险与年龄、吸烟、接触粉尘、COPD病史及呼吸困难评分密切相关,多数存在过去1年内跌倒史、下肢肌力减退、平衡功能受损。结论 社区老年COPD患者肌少症跌倒风险与年龄、吸烟史、过去1年内跌倒史、下肢肌力减退、平衡功能受损有关,应积极给予营养等干预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019版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对肌少症早期诊断的影响,并筛查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以促进早期干预。 方法 2019年6—9月,以方便抽样法选取西安市2所养老院202例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新旧诊断共识对比分析肌少症患病率,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段与肌少症检出率相关性分析。基于2019版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从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和营养膳食等角度综合分析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与肌少症患病及恶化的关系。 结果 新旧诊断共识标准下,肌少症患病率分别为30.69%和22.28%。同时,基于新共识的8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检出率显著高于旧共识(P=0.042)。非肌少症与肌少症前期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力、静息6 m步速、运动障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少症前期、肌少症(普通型)、严重肌少症年龄、身高、体重、肌含量、静息6 m步速、BMI、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年龄与BMI是影响肌少症检出的因素。肌力、静息6 m步速为其独立诊断因素,运动障碍为其独立影响因素。80岁及以上和/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三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重点关注是否合并肌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会加速肌肉的流失引发肌少症,并会累及吞咽相关的肌肉造成吞咽障碍。此外,某些疾病如脑卒中、神经肌肉病变、头颈部肿瘤等同样会导致老年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会直接影响老年患者营养摄取,导致营养不良,继而加剧肌肉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肌少症和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应及时予以营养支持。本共识通过分析近年老年患者营养诊疗相关研究成果,旨在提供特殊营养素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老年肌少症和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建议及依据,以提高和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牛芳  傅晓炜  杨希  叶丽娟  蔡阳阳  邱兰盈 《浙江医学》2023,45(19):2119-2123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疾病。由肿瘤或肿瘤治疗相关因素导致的肌少症定义为肿瘤相关性肌 少症,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临床诊断标准不统一,且多种因素都可导致或加重其发生、发展。肿瘤相关性肌少 症与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可使抗肿瘤药物毒性反应增强,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目前,肿 瘤相关性肌少症的治疗方法以综合治疗为主,非药物干预主要包括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及联合干预等,非药物干预被证明在肿 瘤相关性肌少症中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肿瘤相关性肌少症的现状、影响因素、诊断标准、非药物干预等进行综述,旨在为肿瘤 相关性肌少症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老年人中能量摄入过多,身体活动下降,低级别的炎症,胰岛素抵抗以及身体里激素的变化可能
会导致少肌性肥胖。起初少肌症被认为是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所导致的,但是现在很清楚了,少肌症主要
是肌肉质量和肌力的变化。我们建议利用肥胖结合少肌症即少肌性肥胖代替肥胖和肌肉质量来评估老年人的
不良风险结果,少肌性肥胖应该进行大规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