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刘泰教授为广西名中医,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悬壶济世30余载,长期从事脑病研究,治学严谨,有丰富的中医内科疾病诊治经验,尤其是对中风病的临证经验颇深,并自拟醒脑通脉方治疗中风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师承  相似文献   

3.
从植物状态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脑主神明”。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心主神明”的中医基本理论。“心主神明”即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及多种疾病致脑损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即植物状态。病人虽然体温、呼吸、血压、心跳均正常,但意识丧失,无任何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功能,此无法用“心主神明”所解释,而正说明人体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精神等活动是有脑所主,即“脑主神明”。修正“心主神明”而倡“脑主神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脑病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脑主神明”理论修正了“心主神明”理论藏象学说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医传统文化,在脑病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学术上谁主神明的争鸣,详细阐述了“脑主神明”的涵义、对其理论学说的认识,以及该理论在脑病诊治中的主导作用,以助于推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不断增加,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2400万AD病例[1].现代医学迄今为止,尚无满意的治疗和预防药物. 萤梦久教授现任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脑病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常务委员.董教授从医近30年,学验俱丰,长期致力于老年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及科学研究,现将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经验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主神明”立论浅析湖南中医学院(410007)周祖贻主题词心(中医)/生理学,《内经》“心主神明”论始见于《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内容颇为丰富,不但对心主神明的内在特征作了充分说明,还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作了详细阑释。尽管限于当...  相似文献   

7.
<正>学科带头人唐农教授医学博士,教授,广西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中医学院院长。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临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唐农教授坚持在教学临床医疗第一线,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作生活的节奏增快,中青年罹患“不寐”的数量在增多。不寐即现代医学之“失眠症”“睡眠障碍”,现代医学往往归属于神经内科范畴。从中医学角度,心主神明功能异常,可致心神不宁、心神失养而致不寐。现代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概念以来 [1] ,提示了心脏功能异常与睡眠障碍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因此从心病学角度治疗“睡眠障碍”,符合中医学“心主神明”之要义,亦与现代“双心医学”理念相契合。刘萍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师从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教授,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内科杂病、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经验丰富,对不寐病证疗效显著。刘师尤其重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特点患者处方用药有所不同,在承经方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中青年女性患者中关于“不寐”的辨证论治,以“健脾养血、清心除烦、理气化痰、养阴安神”为治疗原则,颇有疗效,兹通过其不同年龄女性不寐患者门诊验案介绍刘师的学术理念,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正>学科带头人唐农教授医学博士,教授.广西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中医学院院长。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临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0.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由来已久 ,目前渐成三个学派 ,现分述如下。1 “心主神明”派自《黄帝内经》阐述“心主神明”以来 ,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 ,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 ,体现于理、法、方、药诸方面 ,“心主神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当代医家多继承和遵循该理论 ,印会河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 ,明确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 ,由于该书是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教材出版发行 ,其影响很大并有很高的权威[1] 。邓铁涛教授在其《邓铁涛医集》中进一步指出“心脏不仅有血泵的机械作用 ,它一…  相似文献   

11.
“心主神明”理论以藏象学说为基石,社会人文学、古代哲学与中医心理学思想渗透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的实践反馈,其内涵愈发深刻,现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养生、发病原理、诊断辨证、治疗法则以及预后保健等。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心主神明”的科学性得到证实,并形成了心血管科和心理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双心医学”。“双心医学”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要,旨在跨越临床与人文的藩篱,追求心身健康的和谐统一状态。  相似文献   

12.
海英  王帆 《河北中医》2014,(2):295-296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焦虑等神经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神志病学科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著名的精神心理学专家,国医大师王彦恒先生因西医精神科医生戏称中医论治神志疾病是“有心无脑”而提出,倡“脑神”不废“心神”,力主“脑主神明”说。的确,中医学运用“心主神明”理论要拐弯抹角才可以解释很多精神症状,这尤其凸显了脑主神明理论对中医神志病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弄清脑主神明理论的历史源流对中医神志病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棘手的问题。现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追溯脑主神明理论的源流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这几种观点的争议,本文从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及其在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了神的本质及其与心脑的关系,并对“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几种观点做了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神明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依据,认为"心主神明"论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说明五脏、心、精神活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心主神明"论也导致中医对脑这一重要的器官缺乏独立和完整性的认识。提出应当提倡"脑是主管知觉、运动、思维和记忆的器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明理论在中医心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在指导中医心病中药治疗、指导中医心病心理调护、影响中医心病的预防和预后、完善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等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希望通过此次初步探讨为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中医心病的治疗提供可行性线索。  相似文献   

16.
"心主神明"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立论,本文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渊源,心主神明基础心主血脉,血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因子与神经细胞,临床证据等角度论述对"心主神明"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窦丹波,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师从黄吉赓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脾胃疾病、中医证候本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和标准化。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学术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医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医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青年学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医内科学会学术委员,上  相似文献   

18.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19.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自《内经》“心主神明”以来 ,随着中医学说的发展 ,“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心脑共主神明说”的争鸣也渐次展开。作者通过引经据典 ,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 ,在理论上“心主神明”仍占主导地位 ,而实际上 ,多数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临床实践中 ,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脑主神明”的理论 ,指导脑病的诊疗。因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应拘泥于“心神说”与“脑神说”之取舍 ,而应从“心脑相关”的角度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学心、脑生理、病理理论与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从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各方面探索和完善中医心脑学科的相关规律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 ,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发挥中医药在治心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环球中医药》2020,13(9):1499-1502
中医“神明”与心、脑关系密切,目前对其认识争议较多。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对“神明”涵义,及与心、脑关系的论述,认为心藏“神”,为“神”之根,统领生命活动;脑主“明”,为“神”之用,主事生命活动;形成心-目-脑的“神”运行通路;以心为主,心脑协作调控“神明”。基于此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针刺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神明”及与心、脑关系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中医“神明”及与心脑关系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为脑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促进中医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