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时兴  周良安 《广东医学》1996,17(9):610-611
报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性肿瘤18例,其中前路手术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10例,后路手术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8例,术后89%患者腰背痛消失或减轻,8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术后7例得到改善;4例术前卧床,术后可下地活动;3例完全性截瘫患者,术后除局部疼痛减轻外,截瘫未得改善。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32例,伴截瘫4例,均治愈,探讨了脊柱两侧寒性脓肿无法同时清除时,避免术后病情反复而采用的方法,以及术后坚持化疗18个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显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21):3616-36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并脊柱转移瘤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10例骨质疏松症并脊柱转移瘤RFA联合PVP术患者的资料,总结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并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比复发者和未复发者可能影响因素的构成比,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共有23例患者复发,分别于术后1~2个月复发6例,术后3~4个月复发13例,术后5~6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为10.95%;复发组原发肿瘤低分化、多个受累椎体、未遵医嘱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术后并发症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原发肿瘤低分化、多个受累椎体、未遵医嘱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术后并发症均是影响骨质疏松症并脊柱转移瘤RFA联合PV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8.348、4.349、5.160、5.186、4.255、4.637,P<0.05)。结论:RFA联合PVP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原发肿瘤低分化、多个受累椎体、未遵医嘱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  相似文献   

4.
脊柱多段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复发率比较高,为探讨其原因,我们对42例脊柱多段结核术后访3~5年,其中复发11例,未复发31例将其分成两组,作对比性分析,以探讨术后复发的原因,从而指导以后的工作,尽可能的降低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刘家兴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55-155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脊柱后凸畸形患者4例,2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无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为保证俯卧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术中的安全,有利于呼吸道管理,气管内插管全麻是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收集我院20010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所收治因术后复发需再次手术的27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复发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综合分析,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复发因素包括:基层医院对结核病认识不足,术前抗结核治疗欠规范;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能坚持平卧位;多耐药或耐多药结核株;脊柱稳定性不足;病灶清除不彻底;手术时机选择欠佳等。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成功关键,术前规范、合理抗结核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彻底清除病灶;术后保持脊柱稳定性;患者治疗依从性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外科疗效。方法:对29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脊椎肿瘤切除减压.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弓根钉棒或钢板螺钉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其中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外科疗效肯定,适应征具备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65-168
脊柱后凸畸形(Kyphosis of the spine)的各种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以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脊椎截骨量以及合理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4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采取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主要是脊椎楔形截骨术,通过楔形截骨达到矫形目的,术后观察脊柱形态、活动度、疼痛等指标。其中,24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中,有5例通过保守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有19例患者行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及脊柱前方垫高加后方闭合截骨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总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取脊柱前方垫高加后方闭合截骨术,手术效果确切,术后定期随访,未出现疼痛、内固定断钉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逝25年来收治的31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治疗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 2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2个月,术后肿瘤复发7例,经再次手术切除及辅助放疗治愈,无远处转移者。有2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24例均健在,脊柱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脊柱骨巨细胞瘤囊内切除易复发,治疗应以边缘性切除为主,术后辅助放疗可预防和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0.
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可能性。②方法采用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腰椎、胸腰段结核33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③结果33例中术前有截瘫症状13例,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3例;后凸畸形采用cobbs法测量,并以胸段,胸腰段和腰段分别评价,术后校正率平均85%。本组患中有巨大脓肿,术前排脓5例。术后随诊1.5年以上,截瘫均恢复至E级。术后6~10个月病灶椎问骨融合25例,1.5年以上病灶区稳定椎间骨融合不完善5例。3例结核复发、复发率9%。④结论一期痛灶清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缩短病程,稳定脊柱和增加融合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陈学峰 《河北医学》1998,4(5):64-65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复发原因的探讨(222500)江苏省灌南县医院陈学峰陆明1临床资料脊柱结核术后病变一度治愈,一年以后因某种原因,导致原病灶复活谓之复发。我科自1976年~1996年对282例脊柱结核患者施行手术治疗,随仿1~16年,27例复发,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Edwards套棒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法。方法 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改良Edwards套棒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后5例伤椎恢复到正常高度,2例达80%;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该装置是胸腰段脊柱骨折良好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工椎体移植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找院自1990年起,对9例脊柱结核病人行人工椎体移植术,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46岁,术后经6—12个月的随访.脊柱稳定性良好,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1手术方法病灶彻底清除后,修平残存的椎体,如遇间盘则将间盘切除,植入椎体,调整好高度冲洗创腔,局部应用抗菌素,安置引流管。术后均给予抗结核化疗同时静点抗菌素预防感染,残腔引流管下接无菌引流袋引流量每天少于5ml时,拔出引流管,术后平卧硬板床,定时翻身,防止脊柱扭曲造成人工椎体滑脱。2讨论2.1对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个半以上椎体的缺损,如何更好的维持脊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特点及危险性,探讨脊柱术后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硬膜外血肿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06 年1 月~2010 年6 月的4 例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现与治疗过程.结果:4 例患者因发现及时,通过再次手术行血肿全清术,4 例患者均愈后良好.结论: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早期发现并行血肿全清术效果理想,对脊柱术患者术后护理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在诊断脊柱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是脊柱疾患取得病理诊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方法 对临床不能明确诊断的56例脊柱疾患患者行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结果 56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取材,穿刺活检的阳性率为89%,脊柱肿瘤检出率为57%。其中10例脊柱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可靠、微创的活检方法,是脊柱疾患取得病理诊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脊柱疾患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可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变脊柱转移瘤治疗长期以来采用的姑息、保守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给予坚强的内固定,辅以术后放化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命,使病人无痛生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脊柱转移瘤切除术中出血异常多,使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较难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91年始用下述方法治疗脊柱转移瘤。方法:应用术前选择性脊柱血管栓塞,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器材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6例病人均为胸腰段转移瘤,均在术前48b行相应脊柱血管,胸段选择相应肋间动脉,腰段选择相应腰动脉进行栓塞,然后行胸段、胸腰段、腰段前路或后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结果:16例病人术中出血平均900ml,出血量最少者仅600ml,出血量较未行血管栓塞病例明显减少,术野更为清晰、使术者更易操作;术后病人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病人中8例脊髓及脊神经受压症状完全解除。结论:术前脊柱血管栓塞,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外科切除与稳定性重建治疗脊柱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的合理手术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36例脊柱肿瘤病人,进行全身的检查,查找肿瘤的原发灶,并在CT监视下行病椎穿刺活检,确定肿瘤性质,制定治疗方案。结果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中,良性肿瘤病人9例,全部行病椎外科切除同期行脊柱重建,恶性肿瘤病例15例,全部行全脊椎切除。先期后路固定切除椎体附件,然后前路行病椎完全切除,取髂骨或钛网植骨前路内固定。所有手术病人术后随访1—5年,死亡3例,复发3例。18例全部存活,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良性脊柱肿瘤,同期行病椎外科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可以完全治愈;脊柱恶性肿瘤经过术前、术后化疗、放疗再行病椎全脊柱切除、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红细胞比积(Hct)变化及其与隐性失血量的相互关系,以此指导脊柱术后临床输血。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行脊柱前路手术50例;行脊柱后路手术50例。根据手术前后平均红细胞比积变化计算出患者总失血量,从而得到隐性失血量,并根据术后Hct变化,确定异体血的输入量;术后补充体液以生理需要量为准。结果脊柱前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较脊柱后路手术多,在脊柱前后路术后,Hct改变以前路最明显。结论Hct变化对于失血反应较灵敏,它可以用于临床脊柱术后输血的指导,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9.
对67例患者采用腰椎棘突、棘间韧带、椎板、黄韧带整块截断90°旋转再植,或1/2棘突、棘间韧带纵形劈开,90°旋转覆盖开窗,维持椎管术后管形结构,防止术后椎管内粘连与术后脊柱的不稳定。用于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67例经1年以上随访41例,优为33例,良为7例,可为1例。本方法预防术后粘连,维持脊柱稳定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侧一次病灶清除椎间大块植骨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脊柱结核采用一侧一次病灶清除椎间大块植骨治疗,7例合并截瘫患者,采用保留后关节突的椎管前外侧减压。结果随访时间14月.12年,治愈40例(97.56%)。41例椎间植骨,术后3次拍片复查,无1例骨块滑脱,全部骨性融合,7例合并截瘫患者中6例治愈。结论一侧一次病灶清除椎间大块植骨治疗脊柱结核的关键,彻底清除病灶,大块植骨固定脊柱,合并截瘫患者需行保留后关节突的椎管前外侧减压,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