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庄晓庆 《海峡药学》2012,24(7):48-50
目的 分析HPLC法测定奥硝唑注射液中奥硝唑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通过建立HPLC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不确定度因素进行评估、计算,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测量结果 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合成不确定度为0.71,扩展不确定度U=1.4%(k=2).结论 本方法 可以用于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2.
吴玮 《北方药学》2014,(11):17-18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含量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各个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0.62%(k=2),含量测定结果为(94.8±1.3)%。结论:建立的不确定度方法可适用于HPLC法测定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竭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建立 HPLC 法测定血竭含量的 数学模型,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各分量进行量化分析,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给出扩展不确定度报告。结 果:HPLC 法测定血竭含量的合成不确定为 0.025%,扩展不确定度为 0.05%,本试验测定的血竭含量结果表示为 (1.28±0.05)%,K=2。结论:本试验的不确定度主要由标准溶液配制等引入。  相似文献   

4.
陈玮  苏克剑  孙黎 《中国药房》2011,(20):1910-1912
目的:评估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量化各个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给出扩展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结果:HPLC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扩展测量不确定度为1.62%,测量结果表示为(87.32±1.62)%,k=2。结论:HPLC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简单合理,保证了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郑明  金情政  徐辉 《海峡药学》2013,25(6):40-4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罗红霉素分散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通过建立其数学模型,对HPLC法测定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0.7%(κ=2);测定结果为(97.5±0.7)%。结论本方法可用于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胡丹 《海峡药学》2014,(6):49-51
目的分析HPLC法测定注射用奥沙利铂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方法通过建立HPLC法测定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的数学模型,分析测量不确定度因素来源,评估其不确定度。结果用HPLC法测定注射用奥沙利铂中奥沙利铂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1.54%(k=2)。结论建立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可用于HPLC法测定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的不确定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黄麦合剂中淫羊藿苷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方法:对HPLC法测定淫羊藿苷含量的流程进行分析,确定不确定度来源,得出扩展不确定度。结果:HPLC法测定黄麦合剂中淫羊藿苷含量的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对照品溶液配制、样品制备、重复性、拟合回归模型和其他因素,扩展不确定度为0.039μg/ml,含量测定结果为(5.299±0.039)μg/ml,k=2。结论:该方法可作为HPLC法测定淫羊藿苷含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甲硝唑片中甲硝唑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HPLC法测定甲硝唑含量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并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估.结果 本次甲硝唑片中甲硝唑含量测定结果为标示量的96.4%,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8% (k=2).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适用于HPLC法测定片剂中药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9.
秦立  肖英  范亚刚 《中国药房》2014,(12):1140-1143
目的:评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卡托普利片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卡托普利片的含量的数学模型,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评估,给出扩展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结果:HPLC法测定卡托普利片含量的扩展测量不确定度为1.2%,测量结果表示为(100.3±1.2)%,k=2。结论:明确产生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可为有效地控制该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洪海  李宇 《中国药师》2009,12(9):1256-1258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葛根素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建立HPLC含量测定法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结果:计算各分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P=95%,K=2)。结论:测量不确定度可用于对葛根素注射液含量测定结果的评定。  相似文献   

11.
(-)-莽草酸经酯化、丙酮保护、甲磺酰化、缩酮交换、还原开环和闭环反应得中间体环氧化物,之后经叠氮开环氧、staudinger反应合成氮丙啶中间体,然后再用叠氮开氮丙啶环、氨基乙酰化、还原叠氮基后与磷酸成盐得到抗流感病毒药磷酸奥司米韦.重点优化了丙酮保护、氮丙啶形成和叠氮还原3个步骤.避免了使用价格较贵的试剂,以及严格无水且易燃易爆的苛刻反应条件,总收率约为14%.  相似文献   

12.
磷酸奥司米韦合成路线图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磷酸奥司米韦(oseltamivir phosphate,1),化学名为(3R,4R,5S)-4-乙酰胺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甲酸乙酯磷酸盐,是美国Gilead Sciences公司研发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1999年10月首次在瑞士上市,商品名Tamiflu(达菲)。本品为口服制剂,用于治疗A和B型流感病毒导致的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宿主细胞表面的释放减少病毒传播,是治疗高致病性禽流感(例如H5N1亚型病毒导致的禽流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磷酸奥司他韦是一种高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单独或联合中成药使用在抗甲型H1N1 流感、抗禽流感、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等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磷酸奥司他韦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分析其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门诊及住院患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的病例用药情况,对适应证、用药目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ADR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关注其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探讨ADR与年龄、过敏史、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之间的关系,寻找危险因素。结果使用磷酸奥司他韦的成年患者共计1795例,儿童患者共计3199例。其中治疗性应用:成年组1481例(82.5%),儿童组2602例(81.3%);主要临床诊断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及肺炎,其中通过病毒学检查确诊为流感病毒感染者仅767人,其余全部为疑似流感病例和临床诊断流感病例。预防性用药:成年组314例(17.5%),儿童组597例(18.7%),评估发现存在预防用药指征不足情况。流感症状开始48 h内给药率:住院儿童组109例(79.0%),住院成人组169例(60.1%),儿童组高于成人组。药物用法用量、疗程较规范,但联合用药缺乏依据。ADR 106例(发生率2.12%),无严重ADR,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其次为神经精神系统反应。统计学分析ADR发生率与年龄、联合用药品种数相关。结论磷酸奥司他韦临床使用存在过度预防用药、适应证不规范情况。该药安全性高,主要ADR为消化系统反应,但需注意年龄、联合用药、过敏体质为其ADR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应关注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流感季节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发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17年12月~2018年4月120例流感门诊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口服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观察组患者口服本磷酸奥司他韦,剂量为每次75mg,2次/d,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持续治疗1~5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和患者家族成员流感二代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为(38±12)h,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为(31±10)h,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为(48±15)h,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为(38±16)h,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家庭成员流感二代发生率为5.0%(3/60),观察组家庭成员流感二代发生率为6.7%(4/6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家庭成员流感二代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需住院观察治疗者,均无不良反应者。结论:流感季节发热病人口服磷酸奥司他韦,可有效控制流感季节疑似流感患者的症状,促进其康复并降低家庭成员二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流行性感冒患儿应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这一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88例流行性感冒患儿,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下加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95.46%,比对比组患儿的81.82%高(χ2=4.0615,P=0.0439);试验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鼻塞缓解时间、疲劳缓解时间以及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2.26±1.26)d、(2.96±1.25)d、(3.05±1.46)d、(1.65±0.15)d,明显短于对比组患儿的(2.85±1.44)d、(4.25±2.07)d、(4.16±1.75)d、(2.46±0.96)d(t=2.0453、3.5386、3.2307、5.5297,P=0.0439、0.0007、0.0010、0.0000);试验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54%,比对比组患儿的20.45%低(P <0.05)。结论流行性感冒患儿应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可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Oseltamivir     
Bardsley-Elliot A  Noble S 《Drugs》1999,58(5):851-60; discussion 861-2
Oseltamivir is the oral prodrug of GS4071,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influenza A and B viral neuraminidase. After absorption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seltamivir is efficiently converted to GS4071, which is maintained at high and sustained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Based on studies in rats and ferrets, GS4071 appears to be effectively distributed to all tissues, including major sites of infection in th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 Oral oseltamivir w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in naturally occurring influenza when administered within 36 hours of symptom onset, reducing both the duration and severity of symptoms and the incidence of secondary complications in influenza-infected patients enrolled in 2 large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trials. Prophylactic oral administration of oseltamivir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influenza illness according to pooled data from 2 large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trials of healthy nonimmunised volunteers during periods of seasonal influenza activity.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viral resistance to GS4071 was low in clinical isolates from oseltamivir treatment studies. All known GS4071 resistant genotypes are growth disadvantaged and display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fectivity in animals. Oseltamivir was well tolerated in human volunteers and patients in clinical trials.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primarily gastrointestinal) were mild and transient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外感风热证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在某院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患有外感风热证的患者40例,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常规西药加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进行疾病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西药加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联合生理盐水进行疾病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体温、外感风热证改善情况以及血清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体温下降速度比对照组快,其外感风热证改善情况和血清水平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外感风热证的临床研究效果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进食荔枝后诱发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6日~2016年6月6日收治于茂名中医院儿科87例因进食荔枝而出现感冒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治疗组(30例)行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对照组1(30例)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2(27例)行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治疗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用于治疗进食荔枝后诱发的感冒具有良好疗效,且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前沿新药——磷酸奥司他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酸奥司他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该文从药物的发展历史、药理学、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磷酸奥司他韦可用于成人和儿童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可作为目前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首选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