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儿童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外延和内涵发生了改变。笔者认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为现代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机,少阳枢机不利,三焦通调失司,气化失司,形成气血阴阳不足,水湿、瘀血、湿热、热毒互结的病理特点,其治疗关键在和解少阳,疏调三焦,升降气机。同时着眼于其病理产物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以神经纤维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多归属中医"痿证""风痱""视瞻昏渺"等范畴,中医温病学中的许多理论观点对治疗此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病因可包括"肺热叶焦""伏邪温病"以及"肾气热,骨枯髓减"等;病机方面,肝肾不足为本,三焦升降失司、瘀湿热诸邪内阻为标,故治疗应着重从补肾益精、滋补肝肾、通调三焦气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三焦针法"为韩景献教授基于"三焦气化失司导致衰老相关论"病机理论创立,又称"益气调血,固本培元"针法,此针法可通调三焦,平和阴阳气血,其治疗帕金森患者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倪光夏教授创新病机学说,提出三焦通调失司,气血瘀滞为黄褐斑发病基本病机,应用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面部局部围刺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并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5.
姜华  冯文哲  高强强 《陕西中医》2014,(9):1222-1223
浅谈通调三焦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我们根据《诸病源候论》中的论述以及中医关于三焦的认识。认为三焦气机失畅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基本病机,通调三焦为该病的有效治法。  相似文献   

6.
三焦气化失司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根本病机,通调三焦、益气温阳贯穿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全过程。早期温阳散寒,通调三焦;中期舒畅气机,化痰祛瘀;晚期扶正培本,涤荡余邪。通调上焦在于宣肃肺气,通调中焦在于温运脾胃,通调下焦在于沉纳肾气。三焦气化畅通则气阳得以化生,瘀、痰、毒得以消散。  相似文献   

7.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114-115
温病名家赵绍琴善用"分消宣化"法治疗疾病。"分消"指的是从上、中、下三焦入手分散湿邪。"宣化"则指在分消湿邪的同时,配合宣肺化气之法,使三焦调畅,阳气通,透邪外出。笔者跟师赵绍琴研究室主任彭建中教授,运用此法治疗内科杂病疗效卓著。常在治疗中加入宣肺气之品,如杏仁、桔梗等,或升降散去大黄加杏仁,升降开郁以宣肺畅气,则邪有外达之机,其证自然豁然而解。  相似文献   

8.
探讨"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妇科病的临床疗效。浅谈三焦与妇科病的病机联系,简析"通调三焦"针刺法理论、选穴方义及操作手法,以"通调三焦"为治则,选取百会、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三阴交、八髎穴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常见妇科病,如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肾性水肿是肾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属于中医"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关键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分属上中下三焦。从三焦辨证的角度探析远方教授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经验,为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浩  吴伟  王庆凯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44-1046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的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液体潴留。本病属中医"心水""喘证""心悸""痰饮"等范畴,病机涉及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司,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以痰饮、水湿、瘀血、气滞为主。三焦气化失司是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的主要机制,也是病情危重多变的根源所在。以期将三焦气机与心衰论治相结合,明确病位主次,权衡病势轻重,以指导治法方宜、缓急主次、补虚泻实,以益气温阳、通调三焦总原则贯穿疾病治疗全过程,对于临床上综合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本病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颇有优势。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当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性质与古代大不相同,临床表现多以实证为主。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与气郁、湿滞、血瘀密切相关。“通法”作为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有宣通气机、调畅血脉之效。针对上述病机应当“以通为用”,以通调气机、通利三焦、通络消癥为治疗特点,并重视疾病日久而发生的变证,圆机活法,随证治之。在临床上常选用小柴胡汤加减,取其升降并用,表里通达之意,以通调气机;制定三焦分利治湿的原则以治疗痰浊,且重视血肉有情之品的应用以通络消癥。对病久浊毒内盛,损伤胃气者,专注于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升清降浊,顾护胃气,同时重视补气温阳,以补达通。  相似文献   

12.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通行水、气和火的通路,与肾具有密切的生理病理性联系。三焦失调是引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肾阳亏虚、气机逆乱,以及痰湿、血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形成的重要病机,通调三焦法则需贯穿CKD治疗全过程。通调三焦水道的关键在于宣肺利水、淡渗利湿,通调三焦气道的关键在于和解少阳、调畅气机,通调三焦火道的关键在于温补脾肾。三焦调畅,则肺、脾、肾功能正常,气、血、水运行协调,有利于延缓CKD进展。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腹胀属中医"胀满""痞满""聚症"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多虚实夹杂,而气滞、脾虚、痰湿等病因均可致本病。重视"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运用通降法治疗功能性腹胀,调整中焦气机,通过通降行积、通降祛湿、通降以佐金平木,一法多用,辅以通降兼苦辛,通降不忘扶正等方法,标本兼治,以图恢复胃肠和降功能,临床上使用符氏三香汤加减本病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治疗上的难点。主要病机为肾虚不固,但三焦作为人体气化的通路,主通调水道,运行水谷精微,与蛋白的排泄关系密切。若三焦气化失司,精微输布失常,则下泄为蛋白尿。治疗上在固护肾气的同时,明确三焦脏腑病位,重视调畅三焦气机,使水谷精微循于常道,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流失。介绍上、中、下三焦论治的不同治法和治则,并举病案佐证。  相似文献   

15.
湿疹是一种以皮损形态多样、剧烈瘙痒为主要特点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三焦气化失司,湿邪内生,复感风湿热邪是湿疹发病的根本病机,通调三焦气化功能贯穿本病始终。通调上焦在于宣利肺气、气行则湿化;通调中焦在于芳香化湿、行气宽中;通调下焦在于渗湿利水、湿热之邪从下焦而出。三仁汤并非局限于湿温病的治疗,病机属湿热阻遏三焦气机者通过随症加减可灵活运用。本文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三仁汤在治疗湿疹中的运用,通过宣畅三焦气机,清利湿热,气化则湿热邪自去,进而改善湿疹,以期为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李佩芳主任医师基于通调三焦理论治疗不寐的经验。李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治疗上,李师基于通调三焦理论从上、中、下焦取穴针刺结合通焦利眠贴贴敷治疗,以达通调三焦、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安神定志之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述了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论治多部位结节。临床中大量肺结节患者多合并有甲状腺结节或乳腺结节,姜教授提出三焦郁滞是多脏腑同病、多部位同病的关键,是多部位结节形成的基本病机,临床表现除肝郁症状外尚有内热外凉、上热下寒、左右不通等三焦不通症状群,治疗以通调三焦为治疗原则,采用四逆散合升降散加减疏利三焦气机、解除三焦郁热,即流通气血,交通表里,通达上下,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多部位结节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法和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气机升降出入功能正常是人体生理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眼居头面,为九窍之一,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清阳之气的上承,因此,眼科疾病与人体气机升降功能失司密不可分。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视神经疾病,属中医眼科"暴盲"范畴。本文从"气机升降"出发,辨析NA-AION的病因病机,认为此病与气机郁滞、升降失司关系密切。气机失于调畅,升降出入失司,目失精微物质充养而致病。依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调气机、复升降、开玄府的治疗思路,并结合典型病例陈述诊疗体会。  相似文献   

19.
王新陆教授乃全国著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学验俱丰,善治疑难杂病。主要总结了王新陆教授运用升降法治疗胃下垂的临证经验。认为胃下垂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胃气机升降乖戾,浊踞清位,在治疗上重在把握"升"、"降"之寸度,而尤当注重和降法的运用,以顺应"胃以通降为顺,通降为补"的特点,临证应根据证机或升降同施,或先降后升,或降寓升中。其用药特点可总结为降浊以助升清、权衡脾升胃降和兼调肺肝肾三个方面,对临证治疗本病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吞酸""嘈杂""呕苦"等范畴。白光教授认为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肺相关,气机升降失司是其根本病机;"君、臣、佐、使"理念在"气机升降"理论中同样适用,脾气为君,肝气为臣,肺气为佐,胃气通降为使;临床治疗多以健脾为原则,疏肝肃肺为辅助手段,以达胃气通降的效果;方用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四逆散、乌贝散等加减,寒热平调,补泻兼施,平补平泻,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