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及与冠脉影像的关系。方法: STEMI患者200例,测定MPV和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行心脏超声检查,阅读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分析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选择同期接受冠脉造影但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结果: STEMI患者MPV显著高于对照组;校正其它影响因素后,MPV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独立负相关,与冠脉病变积分呈独立正相关;MPV于冠脉多支病变亚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左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亚组显著高于左回旋支亚组,梗死相关动脉无自发性开通亚组显著高于自发性开通亚组,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没有达到TIMIⅢ级血流的亚组显著高于达到TIMIⅢ级血流的亚组。结论: STEMI患者MPV显著升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梗死相关动脉的慢血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残余的非梗死相关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现就如何评价非梗死相关动脉狭窄及如何选择最能从分期冠脉介入术中获益的患者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是评价采用冠脉内多普勒导丝FloWire进行冠脉内血流速度测定的安全性.方法从1993年到1998年,共有906例病人(男性704例,平均年龄56.8±10.8岁)行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血流描计仪采用Cardiometrics FloMap,多普勒导丝为0.014英寸或0.018英寸的FloWire,为测定冠脉血流储备,采用冠脉内注射罂粟碱(90例病人,右冠状动脉8 mg,左冠状动脉12 mg)或腺苷(右冠状动脉12 μg,左冠状动脉18 μg)诱发冠状动脉的最大扩张.结果在所有研究病人中,829例为非心脏移植病人,其中617例为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Ⅰ组),212例为冠脉内介入治疗病人(Ⅱ组),77例为心脏移植术后病人(C组).906例病人中共有27例(2.98%)发生与多普勒血流测定有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在冠脉内注射腺苷后,15例病人(1.66%)发生较严重的短暂的心动过缓(心脏停搏或Ⅱ度到Ⅲ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中14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1例在左前降支.在多普勒导丝的送入过程中,9例(0.99%)发生冠脉痉挛(5例在右冠状动脉,4例在左冠状动脉).两例(0.22%)检查过程中发生室颤(其中一例为冠脉内注射罂粟碱后,另一例为急性下壁心梗右冠状动脉急症球囊成形术后),低血压伴随心动过缓1例,室性早搏1例,心脏移植病人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脏移植病人,右冠状动脉行多普勒检查时的并发症尤其是心动过缓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5.87%,左前降支1.05%,左回旋支0.17%,P<0.001).所有的并发症均得到妥善处理,没有死亡发生.结论用多普勒导丝及冠脉内注射腺苷行冠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是相当安全的,但是,也可产生如心动过缓及冠脉痉挛等并发症,在行右冠状动脉和心脏移植病人的检查时尤其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L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C)等的变化及其与冠脉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179例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STEMI组),入院时测定MPV、LC、NC和血生化等指标,阅读冠脉影像资料,评估梗死相关动脉行PPCI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计算梗死相关动脉行PPCI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同期冠脉造影等确诊的10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稳定型心绞痛组)。另外,根据PPCI前梗死相关动脉是否有自发性开通,将STEMI组分为PPCI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自发性开通亚组(50例)和无自发性开通亚组(129例);根据梗死相关动脉行PPCI后的冠脉血流,将STEMI组分为TIMI 3级亚组(148例)和未达TIMI 3级亚组(31例)。结果: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STEMI组MPV、LC和NC显著升高(均P<0.01),血小板压积显著降低(P<0.05)。STEMI组内各亚组间比较显示,与行PPCI前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开通亚组比较,无自发性开通亚组MPV、LC和NC显著升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均P<0.05);与行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达TIMI 3级亚组比较,未达TIMI 3级亚组LC、NC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升高(均P<0.05),MPV亦明显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PV和NC是梗死相关动脉行PPCI后CTF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TEMI患者MPV、LC和NC显著增加,MPV、LC和NC与梗死相关动脉行PPCI前后血流的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既往的研究发现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 概率可高达40%,是心 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非梗死相关动脉的治疗策略存在诸多争议,且指南针对STEMI 非梗死 相关病变的处理无统一意见。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 较单纯冠脉造影能更直观地评价冠脉血流储备能力,可能成 为非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介入治疗特点。方法 收集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病距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1~3周。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特点为:梗死相关动脉100%闭塞;导丝通过后仍为TIMI 0~1级血流;球囊扩张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支架置入后血流全部为TIMI 3级;吸栓和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差。结论 该类病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病变,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3周,右冠状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冠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导管血栓吸出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7F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9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8例吸引导管直接通过病变,1例使用了球囊预扩张。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8例,血栓明显减少1例。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均消失,前向血流完全正常者7例,2例血流稍减慢。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级者7例.TMP2级2例。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无心力衰竭发生,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46%~72%。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可能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衍变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的关系。方法 观察84例AMI溶栓治疗后24h内T波衍变情况,并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做对照。结果 T波倒置组52例,T波直立组3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T波倒置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TIM3级血流)46例(88.4%),T波直立组32例,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为14例(44.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 早期T波衍变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易化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溶栓和紧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其中溶栓治疗简单易行,但再灌注不充分,并且再闭塞率高;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恢复心外膜血管的血流,血管的开通率高,但是只有在有条件的医院才能进行,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讲,血管开通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将溶栓治疗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尽量减少缺陷来尽快恢复心脏血流供给,也就是采用易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方法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从而获得梗死相关动脉更早的开通和更高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以尽可能早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并达充分再流。再灌注治疗后的冠脉血流是AMI患者临床疗效的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研究报道PCI过程中血小板或栓子的释放可能会导致冠脉造影时的无再流现象。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手术过程中斑块体积的减小对术后冠脉血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血运重建术 (PCI)过程中处理冠脉内血栓的简单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 7F指引导管 ,普通 0 0 14″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 ,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12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者 8例 ,血栓明显减少 4例。 8例完全闭塞者中经血栓吸引后 7例血管直接开通 ,前向血流明显改善。支架术后前向血流TIMI 3级和TMP 3级者 9例。 3例血流稍减慢 ,TMP 2级。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平均LVEF为 (6 4 1± 9 3) %。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在AMI治疗中至关重要。梗死相关动脉持续闭塞的患者 ,容易发生心脏进行性扩大和心功能减退。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及发病后就诊时间的早晚 ,临床上能在心肌梗死 2 4h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患者不足心肌梗死患者的 1 /3,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EPCI)成为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择期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与保守治疗相比 ,探讨择期PCI治疗在AMI恢复中对左心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2 0 0 0年 7月~ 2 0 0 3年 1 2月 ,对在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置入支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冠状动脉 (冠脉 )内血栓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诊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伴冠脉内血栓的AMI患者 ,常规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 ,选用 0 .35 6mm普通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导管系统中的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持续负压吸引 ,至血栓影消失 ,前向血流恢复后采取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观察术前和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 ,并随访术后近期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7例患者中经导管吸引后即刻血栓影减少或消失 ,梗死血管直接开通者 15例 (88.3% ) ,其中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1例 (6 4 .7% ) ,TIMI 2级者 4例 (2 3.5 % ) ;另 2例前向血流未恢复 ,吸引导管不能通过。血栓吸引后再置入支架 ,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4例 (82 .4 % ) ,TIMI 2级者 3例 (17.6 % )。TIMI心肌灌注分级达TMP 3级者 13例 (76 .5 % ) ,TMP 2级者 4例 (2 3.5 % )。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死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测定左室射血分数为 33%~ 76 % [(6 1.1± 11.3) % ]。结论 :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支架术是处理AMI并发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测定冠状动脉 (冠脉 )内血流速度是一种评价冠脉生理功能安全可靠的方法[1,2 ] 。本研究旨在评价该技术在冠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和方法 :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 2 7例 ,男 18例 ,女 9例 ,年龄 (5 6 9± 9 2 )岁。分为两组 :A组 2 0例 ,为有冠脉微血管病变基础者 ,其中高血压病 18例 (5例合并糖尿病 ) ,心肌病 2例 ;B组 7例 ,为无冠脉微血管病变基础者。采用美国CardiometricsFloMapⅡ多普勒血流记录仪及多普勒导丝记录冠脉的血流参数 ,包括冠脉平均峰值流速 (APV)、充血相APV(冠脉…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以尽可能早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并达充分再流。再灌注治疗后的冠脉血流是AMI患者临床疗效的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研究报道PCI过程中血小板或栓子的释放可能会导致冠脉造影时的无再流现象。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手术过程中斑块体积的减小对术后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共入选70例AMI患者,其中  相似文献   

16.
荀平  高航 《心脏杂志》2007,19(6):729-731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然而由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存在,使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水平再灌注的实现。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就冠脉无复流现象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造影显示常呈开通状态,且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3级,这一现象被称为梗死相关动脉的自发再通(spontaneous reperfusion,SR),其发生比例可高达20%~27%[1-2]。本回顾分析旨在探讨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8.
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微血管功能障碍常常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由于微血管阻塞/抵抗和/或再灌注损伤及炎症反应导致。对于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组织灌注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冠状动脉照影,多普勒导丝,压力导丝及血管内超声的冠脉介入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压力导丝提供了冠脉跨狭窄压力,并通过计算心肌血流储备(FFRmyo)而获得.心肌血流储备是一种评价心肌缺血罪犯冠脉狭窄很重要的功能参数.FFRmyo值<0.75被认为有必要接受冠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28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将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需要紧急治疗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或电除颤).结果 228例急诊PCI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39例,发生率为17.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55.6%、23.7%、12.4%和0.电风暴组的年龄、梗死相关动脉直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3、0.012、0.036、0.018、0.001、0.049).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越高,电风暴发生率越低.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直径(OR:2.381,95%CI:1.127~5.028,P=0.023)、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OR:4.744,95%CI:1.773~12.691,P=0.002)、再灌注心律失常(OR:12.680,95%CI:4.360~36.879,P:0.000)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