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筛选出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简单易行的临床预测公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5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190例)和非房颤组(39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与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危险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这种比例关系建立简单的评分系统,后将评分代入患者中,分析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缺血型脑卒中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直径(LA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2~1.234,P均<0.01)。根据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相应的评分系统,当评分为20.75时,其灵敏度可达到87.4%,特异度达到72.5%,可以对患者有无房颤进行简单判断。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简单临床预测公式可以有效地筛选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是否需要进一步连续心电监测及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患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8月—2022年6月入住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共303例,分为房颤组(83例)和非房颤组(220例)。比较基线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相关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房颤与年龄、血尿酸、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均呈正相关(r=0.3114、0.1415、0.2452、0.1214、0.5925,均P<0.05),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均呈负相关(r=-0.1271、-0.1347、-0.1827,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4,95%CI:1.039~1.109,P<0.05)、血尿酸(OR=1.003,95%CI:1.000~1.005,P=0.032)及左房增大(OR=1.312,95%CI:1.219~1.413,P<0.05)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血尿酸及左房增大为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卒中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为房颤)的主要并发症。心力衰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相关,此外,临床上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也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相关。筛选房颤患者并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方法评估其卒中的危险性,无论是对于抗凝治疗预防卒中事件,还是对于减少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观察肺切除术后房颤对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北京胸科医院2006年6月~2007年6月行肺切除手术患者262例.术后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确诊房颤者诊为肺切除术后房颤。将肺切除术后患者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析导致肺切除术后房颤的原因,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的术后30天死亡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262例肺切除患者中,术后30例发生房颤。占11.5%.常发生于术后2~3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男性、既往吸烟史、术前FEVI预计值、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阳性、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后氧分压下降与术后房颤的发生相关,而既往慢支病史、糖尿病史、术式、麻醉时间、术后伤口疼痛、术后低血钾及24小时补液量与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年龄〉65岁、术前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阳性及术后低氧血症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1,两组比较,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切除术后房颤与年龄〉65岁。术前痰培养阳性,术后低氧血症相关,且肺切除术后房颤可使患者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但对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并发栓塞与哪些危险因素相关,并分析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房颤的患者60例,其中并发栓塞患者40例,然后记录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等病史,讨论慢性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以上相关的危险因素都与慢性房颤并发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尽量的消除或降低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其并发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357例单纯ON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而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筛选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23.8%(8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P=0.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P=0.03)及术前左心房内径≥38 mm(P<0.001)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720, P=0.03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OR=11.924, P=0.032)及左心房内径≥38 mm(OR=2.735, P<0.001)是ONCAB术后患者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及左心房内径增大(≥38 mm)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是潜在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长海医院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且术前基础心律为窦性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后房颤的总体发生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9例患者术后发生房颤,发生率为21.67%。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年龄、左房容积、左室质量、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显著大于非房颤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08,OR=3.093)、左房容积75 m L(P=0.018,OR=2.608)及主动脉阻断时间70 min(P=0.042,OR=3.003)是影响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房颤并不少见,高龄、左房容积较大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不仅显著增加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发症和病死率,房颤本身亦是死亡、卒中和心力衰竭等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老年和合并多重疾病等复杂房颤患者占很大比例,故针对房颤患者需综合管理,近年来提出房颤更优管理路径作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整体性策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遵循房颤更优管理路径综合管理可显著降低房颤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且可减少房颤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现就房颤更优管理路径综合管理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转归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 2012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例154例,依据其既往史及住院后心电图分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别搜集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的各腔径数据、射血分数、冠脉造影结果、PCI时间、血脂等,并评估CHADS2评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年龄、糖尿病与新发房颤有明确的相关性;CHADS2评分高者多见于新发房颤组;房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均高于非房颤组;新发房颤好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结论 心房颤动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者,针对危险因素多的重点患者应该在房颤发作前加强预防,更应重视已发作房颤并发症的预防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15例,入选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A组,75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组(B组,62例)和单纯高血压组(C组,78例).记录三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尿酸水平、心脏彩超情况及相关用药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尿酸水平、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房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左房内径增大、室间隔肥厚是高血压患者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酸与房颤相关性最显著(P<0.001,OR =0.092,95%CI:0.824~1.087).结论 高尿酸是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入选93例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房颤且首次行安贞医院"2C3L"消融术式的患者。消融前检测HbA1c水平。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房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9个月,93例患者中42例(45.2%)房颤复发。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左房大小切点值≥44.5mm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59.5%,特异性为68.6%(AUC=0.665)。结论:左房大小与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首次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CIED且随访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112例,根据术后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血栓组56例,年龄(71.86±8.35)岁;非血栓组56例,年龄(71.23±10.62)岁,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房颤患者数、植入除颤导线患者数、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数和左室射血分数、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手术中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导线数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术中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导线数量是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抗凝药物是保护因素。结论房颤、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导线数量是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并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众多的血管危险因素和血管疾病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而年龄亦是认知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因素。房颤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可能机制有:共同危险因素及共患病、缺血性卒中(有症状或无症状)、房颤的促炎状态等。房颤患者窦律的恢复和抗凝治疗有可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本文将从房颤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可能机制及房颤治疗后认知获益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相关。其中,心源性血栓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约是无房颤人群的5倍~([1])。随着房颤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本文拟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的远期脑卒中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因病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15例,其中病窦组221例,其中房颤106例,非房颤115例;房室传导阻滞组294例,其中房颤103例,非房颤191例。以起搏器置入指征、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发生时有无症状,分别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房颤及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515例患者中,房颤发生率为40.6%。房室传导阻滞组心室起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病窦组明显升高(P0.01)。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心房起搏、左心房内径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无症状房颤患者年龄、冠心病和心室起搏较症状房颤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起搏、胺碘酮药物史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年龄(OR=0.957,95%CI:0.925~0.990,P=0.011)、心室起搏(OR=0.982,95%CI:0.972~0.992,P=0.000)是无症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可以连续有效的监测房颤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房颤导管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00例。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验结果及超声指标,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术后3个月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明确影响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结果:100例房颤术后患者47例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耳自发显影、左心房直径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耳自发显影、左心房直径为预测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徐青山 《心脏杂志》2016,28(3):316-318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初发心房颤动与心脏结构的关联性。方法 将426例COPD患者分成窦性心律组(n=376)和初发房颤组(n=50)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COPD初发房颤的影响因素,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者初发房颤的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初发房颤组患者在年龄、冠心病史、右心室内径(RVD)、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肺动脉内径(PAD)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发房颤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LAD(P<0.05)、RAD(P<0.05)是COPD患者初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 COPD患者初发房颤与心脏结构有关联,左心房及右心房增大是COPD患者初发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预防及治疗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总结2010-2014年我院行非体外冠脉搭桥术患者135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分别对各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4.44%(33例),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心梗、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氧分压、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钾离子水平、住院天数等较非房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术前合并心梗、术后低氧血症、左房舒末内径增大为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新发房颤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发生、复发密切相关,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预测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其中性别因素是否为独立的卒中危险因素,仍存在较大争议。有些研究提示女性房颤患者较男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高,故认为女性性别可以作为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另有些研究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年龄≥65岁),男女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的性别差异具有年龄依赖性,并非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还没有基于我国人群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159例,窦性心律组252例,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动态血压、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阵发性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96.2%vs83.7%)、夜间收缩压[(132.23±16.50)mm Hg vs(122.38±17.70)mm Hg,1 mm Hg=0.133kPa]、夜间脉压[(62.74±16.67)mm Hg vs(50.83±14.52)mm Hg]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r=0.191,P<0.01)、夜间收缩压(r=0.254,P<0.01)、夜间脉压(r=0.353,P<0.01)与阵发性房颤呈正相关;调整年龄、血脂、餐后2h血糖、24h血压、昼间血压等危险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年龄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阵发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