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情况;评估造影剂剂量(CMV)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值对高龄糖尿病患者造影剂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875例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CIN组与非CIN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如性别、年龄、吸烟、是否低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红蛋白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术前血肌酐(Scr)、eGFR;术后48hScr、eGFR。用Logistic回归分析CIN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患者CIN患病率4.80%(42例),男性、合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低血压、贫血、发病时心肌梗死合并休克的患病率分别为65.71%、54.86%、37.26%、22.51%、34.17%、16.80%、4.20%、8.91%。CIN与非CIN患者相比,在高龄患者(33.33%,19.33%,χ2=4.902,P<0.05)、患有糖尿病(52.38%,36.49%,χ2=4.317,P<0.05),吸烟(50.00%,33.37%,χ2=4.914,P<0.05),发病时低血压(28.57%,16.21%,χ2=4.374,P<0.05),心肌梗死伴休克(19.05%,8.40%,χ2=5.579,P<0.05),低LVEF[(36.46±9.27)%,(43.62±3.46)%,t=2.398,P<0.05]及造影剂用量大[(154.5±95.3)mL,(115.04±49.63)mL,t=2.069,P<0.05]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IN;eGFR在CIN组明显降低[(72.50±15.06)mL/(min·1.73m2),(108.55±21.7)mL/(min·1.73m2),t=7.220,P<0.05]。CMV/eGFR在CIN组与非CIN组间[(2.19±1.30),(1.01±0.40),t= -3.4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年龄≥70岁,RR=5.27,P<0.05)、糖尿病(RR=9.87,P<0.05)、LVEF(RR=7.35,P<0.05)、术前eGFR(RR=4.12,P<0.05)、心肌梗死合并休克(RR=6.75,P<0.05)、CMV/eGFR(RR=13.45,P<0.05)是CIN的危险因素。ROC工作曲线显示,CMV/eGFR>1.52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CIN的敏感度为72.50%,特异度为84.00%。 结论PCI前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高龄糖尿病更容易发生CIN;CMV/eGFR比值是一个独立的能够预测高龄糖尿病患者PCI后能否发生CIN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后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心内科收治的行CAG检查的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IN,将125例患者分为CIN组和非CIN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CI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NLR比值预测CIN的价值。【结果】125例患者发生CIN共23例,发生率为18.4%。与非CIN组比较,CIN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比例高,尿素氮、血肌酐、尿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NLR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降低(P<0.05),造影剂用量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基础肾功能不全、血肌酐、C反应蛋白、NLR比值、造影剂用量是发生C1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当cutoff取6.5,NLR预测CIN的曲线下面积为0.865,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83.4%。【结论】NLR比值≥6.5时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CIN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接受冠脉内支架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79例,根据介入术前后48 h血清肌酐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即造影剂肾病组(CIN组)16例,肾功能正常组(非CIN组)6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造影剂肾病组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右冠状动脉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P<0.05,OR>1)。结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经PCI的高龄患者302例(年龄≥75岁)为研究对象。1根据术前Hcy水平分为A组(55例,Hcy≤15μmol/L)、B组(178例,15μmol/LHcy20μmol/L)、C组(69例,Hcy≥20μmol/L)。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各组CIN的发生例数。2根据是否发生CIN,将302例行PCI治疗的高龄患者分为CIN组和无CI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Hcy水平。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水平与高龄PCI患者发生CIN的相关性。结果 1Hcy水平越高,CIN发生率越高(A、B、C三组分别为5.5%、9.6%、23.2%,P0.001)。2CIN组患者Hcy水平较非CIN组明显升高[(24.0±8.0)μmol/L vs.(20.2±6.7)μmol/L,P=0.01]。3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在校正年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后,高Hcy水平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95%CI:1.39~1.61,P=0.02)。结论高血浆Hcy水平是高龄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冠心病患者342例均行PCI治疗,其中58例PCI后发生CIN者为CIN组,284例未发生CIN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特征、造影剂应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病死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后发生CIN的危险因素。结果 CIN组年龄75岁比率(29.3%)、急诊PCI比率(65.5%)、术前合并心力衰竭比率(29.3%)、低白蛋白血症比率(70.7%)、院内病死率(12.1%)及术前收缩压[(134±18)mm Hg]、CIN评分[(7.8±3.6)分]、血肌酐[(86.5±12.9)μmol/L]均高于对照组[12.3%、34.9%、7.4%、54.2%、2.8%、(127±17)mm Hg、(6.4±3.2)分、(76.3±11.6)μmol/L](P0.05),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52±1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78.6±23.1)mL/(min·1.73 m~2)]低于对照组[(59±17)%、(89.3±25.9)mL/(min·1.73 m~2)](P0.05);CIN组置入支架数[(1.7±0.9)枚]较对照组[(2.2±1.3)枚]少,支架总长度[(35.7±16.9)mm]较对照组[(49.3±26.5)mm]短,造影剂剂量[(215.6±46.3)mL]较对照组[(196.3±39.8)mL]大(P0.05),2组性别比例、合并高血压比率、造影剂接触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1.903, 95%CI:1.106~3.614,P=0.002)、急诊PCI(OR=2.613, 95%CI:1.361~3.394,P=0.006)、术前LVEF45%(OR=3.496, 95%CI:1.846~6.431,P=0.043)、术前合并心力衰竭(OR=3.724, 95%CI:2.841~6.421,P=0.049)、造影剂剂量200 mL(OR=3.391, 95%CI:2.601~6.732,P=0.006)为PCI后发生CIN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75岁)、急诊PCI、术前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LVEF45%)、合并心力衰竭及造影剂剂量200 mL可增加冠心病患者PCI后CIN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发病情况的分析,以期了解低渗非离子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ACS行PCI患者20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检测术后7 d血肌酐水平,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确定CIN.分析低渗造影剂对ACS行PCI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经多因素分析系统分析其他可能影响CIN的危险因素.结果 204例患者中发生CIN 6例,发生率2.94%.6例患者中,5例Ccr<60 mL/min,1例30~60 mL/min.造影剂剂量和患者术前原有肾功能不全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对ACS患者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原有肾功能不全患者CIN发病率较高,造影剂剂量和术前原有肾功能水平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从建库-2020年1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18篇文献,包括15 771例研究对象,发现年龄≥60岁(OR=2.59)、糖尿病(OR=2.51)、左室射血分数<50%(OR=2.82)、肾功能不全(OR=3.86)、尿酸(OR=1.54)、低血压(收缩压≤100 mmHg)(OR=4.17)、贫血(OR=1.81)、造影剂用量>200 mL(OR=3.28)、心肌梗死(OR=2.48)、慢性肾病(OR=4.9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2.61)、女性(OR=1.74)患者造影剂肾病危险性更高。结论 造影剂肾病与上述12项危险因素有关,护士应加强对此类高危患者的正确识别,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20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了解患者术后发生CIN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CIN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肾功能不全、高龄、糖尿病及造影剂用量是CIN发生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 PCI术前做好风险评估,合理使用造影剂,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2010年648例首次诊断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狭窄管腔直径≥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狭窄管腔直径<50%),分析两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 64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8例,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7.4%(48/648),两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这些危险因素较少,有统计学差异。而在发病年龄小于40岁、吸烟方面的差异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年轻及嗜烟的特点,戒烟可作为年轻者预防冠心病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龄冠心病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与非高龄患者的不同.方法:选择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820例,高龄组(年龄≥70岁)222例,对照组(年龄<70岁)598例.收集患者入院后的相关资料,危险因素分为术前变量、术中变量及术后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响高龄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术前合并COPD(OR=7.653)、OPCAB(OR=6.785)、体外循环时间(OR=1.263).结论:对于高龄患者术前合并COPD及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是高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更易从OPCAB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中造影剂肾病(CIN)和双下肢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468例,以年龄70岁为切点分为两组:<70岁组283例、≥70岁组185例;按CIN诊断标准分为CIN组及非CIN组:<70岁组中CIN组42例,非CIN组241例;≥70岁组中CIN组57例,非CIN组128例。分析造影剂肾病与双下肢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70岁组中,CIN组及非CIN组患者双下肢动脉硬化和双下肢内膜中层增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35、7.12,P均<0.05)。在≥70岁组中,CIN组及非CIN组患者双下肢动脉硬化和双下肢内膜中层增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24、0.43,P均>0.05)。结论在<70岁CIN组患者中双下肢动脉硬化、双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比率明显升高,可能是CIN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利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7例首发ST段抬高AMI且有糖尿病病史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按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与否,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观察组,n=-47);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测量2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求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LVEDVI[(65.2±5.4)ml/m^2;(68.3±5.7)ml/m^2,P〈0.05.LVESVI[(31.5±4.2)ml/m^2:(35.6±3.7)ml/m^2,P〈0.05],LVEF升高[(0.52±0.04)%:(0.48±0.03)%.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和人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之间的关系。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子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心诊断CINⅠ、CINⅡ/Ⅲ及浸润癌的患者分别为105例、59例、10例,并以51例非CIN(病理正常或炎症)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宫颈脱落细胞行HC-Ⅱ法高危型HPV(HR-HPV)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hTERC基因检测。结果 (1)根据组织学结果分为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各组HPV的阳性率分别为58.82%、67.62%、98.31%和1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135.67、345.04、535.08和612.62,CINⅡ/Ⅲ和浸润癌组的HPV病毒载量均值高于非CIN组(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HP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增加。(2)非CIN、CINⅠ、CINⅡ/Ⅲ和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分别为3.92%、5.71%、57.63%和90.00%,各组间hTER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率显著增高,为非CIN和CINⅠ的10~15倍。各组hTERC扩增均数分别为6.50、9.00、17.81、36.50,扩增均数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CINⅠ与非CI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Ⅱ/Ⅲ及浸润癌组hTERC扩增均数为非CIN和CINⅠ的2~4倍。(3)hTERC扩增在HPV阳性与阴性组分别为28.99%与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CIN组51例中,不伴有HPV感染的21例无hTERC扩增;CINⅠ与CINⅡ/Ⅲ组不伴HPV感染者各仅有1例hTERC扩增。结论 HPV载量和hTERC扩增均与CIN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TERC扩增主要发生在HPV阳性病例,且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望作为早期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未确诊糖尿病的慢性肾病(CKD)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血糖水平与对比剂肾病(CIN)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331例行PCI术的未确诊糖尿病(指无糖尿病或入院前已存在糖尿病但未经诊断和治疗)肌酐清除率在15 ~ 60 ml/min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根据PCI术前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6.1 mmol/L,6.1~ 7.8 mmol/L,7.9 ~ 11.0 mmol/L和≥11.1 mmol/L四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CI术前血糖水平与其他重要危险因素.CIN定义为对比剂接触后48 ~ 72 h内血清肌酐较基础值升高≥0.5 mg/dl.结果 CIN发生率随PCI术前血糖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四个从低到高血糖组的CIN发生率分别为:5.0%,9.0%,11.6%和30.0% (P=0.004).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前高血糖明显增加患者CIN的发生风险[与<6.1 mmol/L组相比,三个从低到高血糖组的OR(95%CI)分别为1.91(0.65 ~5.64),2.42(0.72 ~8.12),11.31(2.13 ~60.03)]和6个月死亡率[与<6.1 mmol/L组相比,三个从低到高血糖组的OR(95% CI)分别为2.23(2.29 ~17.22),9.52(1.53 ~59.21),40.13(4.71 ~342.29)].结论 未确诊糖尿病并CKD的ACS患者PCI术前血糖水平与CIN及6个月死亡率密切相关,控制术前血糖水平可能会降低CIN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就诊的ACS患者210例,检查住院期间的BNP,并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dMACE的发生情况。根据BNP的不同,把ACS患者分成两组(A组:BNP<100pg/mL;B组:BNP≥100pg/mL),比较两组患者发生MACE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9±11.4)岁,明显高于A组的(62.6±10.3)岁(P=0.03);B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占53.7%,高于A组的34.3%(P=0.005);两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B组MACE的发生率为17.6%,明显高于A组的4.9%(P=0.004);B组心因性病死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入院至出院后1个月,B组MACE的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A组的9.8%(P<0.01);B组心因性病死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的增高,增加ACS患者短期MACE的发生率。临床上对BNP>100pg/mL的ACS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张小乐  苏永才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2012,27(19):1667-1670
目的 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各组BNP水平;并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 ng/L组,BNP≥100~200 ng/L组和BNP≥200ng/L组,比较各组MACE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NSTEMI组,(208.4±180.2)ng/L vs(93.6±76.8)ng/L (P<0.01).BNP≥200 ng/L组MACE发生率高于BNP≥100~200 ng/L组和BNP<100ng/L组(分别为46.2%,8.33%,3.12%;P<0.01).BNP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相关(HR=0.985,95%可信区间CI=0.973~0.996;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近期MACE发生率越高,高BNP水平是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BNP测定有助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issue tracking imaging,TT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心肌收缩期后收缩(post-systolic shortening,PSS)的特征。方法:选取54例因胸痛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术前3 d接受TTI检查,并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8例)和冠脉狭窄组(26例)。PSS指标包括收缩期后位移(postsystolic displacement,Dpss)、收缩期后位移指数(post systolic displacement index,PSI)及PSS检出率。结果 :对照组和冠脉狭窄组患者的PSS检出率分别为19.5%和32.5%(P<0.05),冠脉狭窄组的Dpss和PSI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23为截点值,即24个节段中有≥6个节段检出PSS时,TTI预测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71.4%。结论:TTI检查对于冠脉狭窄患者的PSS检出率较高,且PSS波峰较高大。TTI检查能显示PSS的特征,帮助诊断冠脉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检测61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并按结果的四分位间距将其分为低水平组、较低水平组、较高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各组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再按随访期(6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有事件组(108例)和无事件组(50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心梗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血清铁蛋白高水平组(≥348 ng/m L)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高,达33.1%,显著高于低水平组、较低水平组及较高水平组(P均<0.05)。与无事件组比较,有事件组患者的年龄较大,血清铁蛋白、峰值肌钙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概率升高(P65岁)、合并糖尿病是首次发生急性心梗患者6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检测对首次发生急性心梗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