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全头额的密贴亚低温降温治疗,研究组予病灶局部亚低温降温治疗,对比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第21天和第28天的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0d恢复良好率39.58%,优于的对照组20.83%(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1.25%,低于对照组的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 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动态监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天血中NSE、hsCRP的浓度,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中NSE、hsCRP的水平均升高,与常规治疗相比,NSE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 而hsCRP水平在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NIHSS评分在第14和21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液hsCRP及NSE水平,抑制脑出血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局部压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并通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分析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因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至本院治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吸氧、脑保护剂、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测定并比较2组血清中NSE浓度、SOD活力及NO浓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3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2组NSE浓度和NO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天观察组NSE浓度和NO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3天2组血清中SOD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压低温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OD生成,避免氧自由基过氧化损害和抑制NO释放,减轻NO的毒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不同方法对脑出血患者行康复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出血(基底节区)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对照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2组脑出血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入院时、入院第4、10、28天的时间点记录血肿体积、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及NIHSS评分数值,在入院4d左右病情稳定后行电针治疗。结果 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肿体积在入院第10、28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NSE浓度值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SE浓度值在入院第10、28天时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时NIHSS评分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在入院第10天时2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血肿体积、血清NSE浓度值在入院第10、28天时的改变更明显;治疗组NIHSS评分在入院第10天时变化明显;电针双侧肢体可能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条件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保护机制。方法搜集2015-02—2017-02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标准内科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神经功能变化;评估2组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第5天2组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2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第14天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3~14天2组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特征,能够有效保护机体神经细胞,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经侧裂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术后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27,P=0.0146)。2组ESS分值、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但对照组各项评分上升幅度较观察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经侧裂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愈率高,手术成功几率大,安全性较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身亚低温治疗与头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全身亚低温组(40例)和头部亚低温组(40例),在予以基本处理的同时,全身亚低温组采用冰毯联合冰盐水洗胃诱导降温,头部亚低温组使用降温头盔诱导降温。观察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的变化,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检测尿8-OHdG水平。结果比较2组的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全身亚低温组较头部亚低温组体积缩小明显(P0.05或P0.01);全身亚低温组的GCS评分在治疗后第7、10、14天均高于头部亚低温组,6个月及12个月后GOS评分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全身亚低温组的尿8-OHdG水平较头部亚低温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脑出血所致的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对抗DNA氧化损伤,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预后,且全身亚低温治疗较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使用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2015-06—2016-06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别将患者分成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和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30例,分析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99%,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GCS评分差别不大,治疗后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半年的ADL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治疗方式适合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6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S100B、NSE水平。于脑出血后3个月采用m R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轻度、中度、重度亚组患者各时间点间血清S100B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SD多重比较显示,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轻度、中度、重度亚组间各时间点血清S100B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出血组轻度、中度、重度亚组及正常对照组间第1 d、第7 d血清S100B(F=350.425,F=109.170;均P<0.05)及NSE水平(F=103.296,F=63.300;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7,P=0.791;F=1.470,P=0.2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及脑出血轻度、中度、重度亚组第1 d、第7 d血清S100B及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SD多重比较分析显示,脑出血轻度亚组与中度、重度亚组及正常对照组第1 d、第7 d血清S100B及N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第1 d血清S100B及NES水平与颅内血肿量呈正相关(r=0.818,r=0.619;均P<0.01)。与预后不良亚组比较,预后良好亚组第1 d血清S100B及NSE水平显著降低(P=0.041,P=0.018),两组间第7 d及第90 d血清S100B(P=0.101,P=0.468)及NSE(P=0.077,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破入脑室亚组患者第1 d及第7 d血清S100B、NSE水平显著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组(均P<0.05),两组第90 d血清S100B、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S100B、NSE水平可以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预测颅内血肿量,对急性期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评估、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 54例急性脑出血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6例采用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疗程14d.亚低温组28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72h,治疗14d后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2.1%和73.1%,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7d、14d分别进行NIHSS评分,发现3d和7d无明显差异(P>0.05),14d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脑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化道出血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预后。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以及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24h内NIHSS评分、GCS评分、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出血24h后(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近期预后较差,出血24h内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早期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间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水平;再将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心肌酶水平和血糖水平分为心肌酶正常组和心肌酶升高组、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比较入组时和治疗3、6个月后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AST、LDH、CK及CK-M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其空腹血糖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P<0.05)。心肌酶升高和血糖升高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组时和治疗3、6个月后NIHSS评分显著高于心肌酶和血糖正常者。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其水平高低与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26例(出血性卒中442例,缺血性卒中584例),对其空腹血脂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且本组显示甘油三酯增高明显。其中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异常率分别达到29.79%、40.58%和28.25%;而脑出血组为30.54%38.69%和29.4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代谢紊乱是脑卒中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ickkopf-1(DKK-1)、LINGO-1、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脑出血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出血患者70例,少量出血25例,中量出血24例,大量出血21例;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其中轻型26例、中型24例、重型20例; 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患者出血量,其中少量25例、中量24例、大量21例; 手术入路通道中临近血肿0.5cm脑组织作为脑出血组,将远隔血肿位置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出血组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 大量出血患者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量和少量出血患者(P<0.05); 中量出血患者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少量出血患者(P<0.05)。重型脑出血患者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中型和轻型脑出血患者(P<0.05); 中型脑出血患者DKK-1、LINGO-1、caveolin-1阳性表达率高于轻型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 Dickkopf-1、LINGO-1、caveolin-1在脑出血患者脑组织中高表达,并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Dickkopf-1、LINGO-1、caveolin-1表达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6.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采用脱水等常规脑出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4.0mg,1次/d静滴。2组均治疗14d,同时观察意识状态恢复时间及治疗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不仅可以缩短昏迷时间,而且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后就医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发病后至就医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0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病因分成四类型,每类型按就医时间分为≤24h或>24h二组。并分析就医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脑出血>24h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24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栓塞和脑出血无变化者出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无变化者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栓性脑梗死>24h组病死率明显高于≤2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栓塞和脑出血两组病死率虽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对比后,其总有效率和无变化者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4h组病死率明显低于>24h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急性脑卒中是提高疗效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  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42例脑出血 ,5 4例脑梗死。以同期 65例Ⅰ期高血压作对照 ,全部患者均作 1~ 3d的 2 4h动态血压测定。并于第 2d始每隔 12h记录 1次 ,连续记录 7d ,至第14d再记录 1次。结果 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 2 4h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更明显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的危险性分别是非高血压患者的 3~ 4倍。急性脑卒中后 84%患者血压迅速升高 ,于 12h达到高峰 ,4d内逐渐下降至低水平。结论 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急性脑卒中后血压的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自然规律。高血压患者急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10例起病4.5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的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5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h、7d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90d的mR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药物过敏、死亡等不良事件,评估试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中,既往脑出血史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试验组mRS为0分、0~1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2组中轻型出血转化各1例,无过敏及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颅外少量局限性出血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症脑梗死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效和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脑出血组42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对照组28例,为本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观察指标:入院时和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患者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NIHSS评分,随访6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出血组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第7天的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的低(P<0.05)。大量出血或GCS评分≤8分者,NT-proBNP水平分别高于中、小量出血及GCS>8分者(P<0.05)。随访6个月时,血浆NT-proBNP水平高的脑出血者,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差。结论脑出血后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