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被广泛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的关键。然而吸痰所引起的并发症却不容忽视。近年来,我院ICU对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提高了吸痰效果,减少了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用PEEP改善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EEP改善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100044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王天龙于德水李绯乔青武立民杨志斌关键词单肺通气;低氧血症;PEEP血流动力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332.2单肺通气会影响病人的通气功能、通气-灌注(V/Q)值以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呼吸停止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之一。及早用呼吸机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防止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其中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也是抢救成败不容忽视的部分。现将机械通气病人人工气道管理十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观察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肺挫伤所致低氧血症的效果,比较机械通气前后血气变化,认为该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在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需要行无创正压通气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经口或经鼻插入吸痰管吸痰,观察组的患者从留置吸痰管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留置吸痰管96 h,观察组氧分压的上升和二氧化碳分压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神志转清时间、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死亡例数等方面比较比较(P<0.05或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期需要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可以采用将吸痰管留置在病人气管内,按需吸痰,这样,患者的治疗效果好,舒适度增加,经济负担减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严重创伤后常见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已取得进展,但由于高龄手术日趋增多,低氧血症若不及时处理仍是引起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病情发展快,肺功能损害由伤后早期的功能性损害很快发展为器质性损害,相继造成肺外器官功能严重受损或衰竭。而正确合理的机械通气既能保证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又利于气体交换,使高海拔区致命性低氧血症患者渡过难关。本文拟通过2002-01—2005—12对28例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的临床监护应用体会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高海拔地区重症脑损伤患者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观察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每日气道分泌物引流量,VAP发生率、颅内压、镇静剂使用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天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海拔2 260m2012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需行气管切机械通气重症脑损伤患者41例,伤后24小时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间断声门下吸引组(IASS组)21例和非声门下吸引组(NASS组)20例,两组均选择polyvinyl chloride(7~8)号高容量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其中IASS组气管套管带声门下吸引装置。所有患者保持30°仰卧位,气管套管套囊压力25cm H2O,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按需吸痰,IASS组每小时行声门下吸引一次。所有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监测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每日吸痰次数,每日气道分泌物引流量,吸痰与非吸痰时颅内压、镇静剂使用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天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IASS组每日气道内引流量、吸痰次数、咪达唑仑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NASS组。所有患者吸痰时颅内压明显高于非吸痰时。两组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间断声门下吸引可以减少高海拔地区、重症颅脑损伤患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每日气道内引流量及吸痰次数,降低VAP发生率,减少颅内压波动,降低镇静剂使用量,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创伤救治中呼吸监测与支持的方法与意义。方法 收集 1991年 1月~1998年 12月本院救治的各种创伤病例 715 2例 ,并着重分析其中 2 89例收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的创伤伴低氧血症伤员的呼吸监测与支持的方法及效果。结果 收入ICU的 2 89例创伤伤员 ,有68例因一般治疗不能缓解的低氧血症行机械通气治疗。平均机械通气治疗 7.5 (1~ 4 4)天 ,其中 6例死亡 ,死亡率 8.82 %。结论 呼吸系统物理检查、无创伤SpO2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与氧动力学监测可为伤情判断和呼吸支持提供可靠的依据 ;机械通气可缓解多数创伤后继发的低氧血症 ,但应在ICU内进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立新  刘又宁 《武警医学》2007,18(8):623-626
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其导致的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严重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现代机械通气技术(主要是正压机械通气技术)作为临床救治呼吸衰竭的最主要手段,使得重症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从20世纪70年代90%以上降至目前的40%左右,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1,2]。随着机械通气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众多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不断地改写临床医务人员的理念,使得我们有必要更新观点,重新认识了解无创、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呼吸衰竭这一传统而又崭新的话题。1无创、有创正压机械通气的区别与联系临床应…  相似文献   

10.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的并且常导致高碳酸血症及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的临床综合征,而低氧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尤其突出。随着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常规MRI联合功能MRI不仅能从形态及灰白质容积方面对大脑的结构进行分析,还能从能量代谢、纤维连接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对大脑各区域功能进行评估。就MRI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下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对重症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呼吸科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应用防污染毛刷对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采集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测定,依据测定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机械通气及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的灌洗术治疗.结果 通过机械通气及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的灌洗术、有效的抗菌素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全部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结论 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应用防污染毛刷对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采集,通过细菌培结果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给予机械通气及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的灌洗术治疗,疗效安全且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术期低氧血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总结1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术期发生低氧血症的情况,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42.5±10.4岁,术前氧合指数(PaO2/FiO2)降低(≤300)者5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涉及部分或全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12例,单纯Bentall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265.9±62.6min,停循环时间40.3±20.9min。结果术后8例(61.5%)患者并发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为76~172(132.6±34.8),经机械通气治疗,7例低氧血症得以纠治,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之比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术后并发低氧血症与无低氧血症两组患者体重指数、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停循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氧合指数降低患者组与正常患者组术后氧合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氧血症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充分重视危险因素并积极防治后多可纠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无创通气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 ,有效挽救和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1] 。随着呼吸机技术性能的不断改善 ,机械通气模式不断优化 ,其在临床的应用不断增多。连接人机界面无创呼吸机 ,不仅可用于慢性呼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及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 ,也可用于治疗急性呼吸衰竭[2 ] ,避免或减少了有创机械通气 ,进而减少了传统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 ,成为呼衰第一线治疗手段[3 ] 。1 无创通气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 :无创通气是指在不需要建立有创人工气道的情况下 ,进行的辅助通气。1.2 类型 :无创通气有多种方式 :①体外负压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对腹部外伤术后早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53例早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BiPAP无创正压通气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氧合等综合治疗的经验。结果3例因主支气管处痰液较多即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9例因发展至进展期行气管插管通气,其中3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治疗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结论早期及时有效的使用B iPAP呼吸机正压辅助通气是防治腹部外伤术后早期ARDS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玉兰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136-1137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是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直接进行面罩正压机械通气的一种治疗仪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低氧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科2002年开展此项治疗技术,观察了8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入胸腔致急性肺损伤(ALI)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锐器致胸部开放伤后胸腔内灌注海水(35ml/kg)制备ALI成年杂交犬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未救治组、普通救治组、机械通气组,每组6只。未救治组在ALI出现后不实施任何救治措施,普通救治组给以鼻导管吸氧、胸腔闭式引流、静脉输入5%葡萄糖液等,机械通气组将普通救治组鼻导管吸氧改为机械通气。动态观察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外周血中炎症介质的变化。结果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入胸腔可导致ALI,普通救治组PaO2虽有所升高但仍显著低于正常,机械通气能快速纠正低氧血症,两组在纠正高渗、高钠、高氯血症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胸部开放伤后海水灌入胸腔引起严重ALI,机械通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肺切除术后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的原因包括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大手术、中毒、药物过量等,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肺间质和肺泡水肿以及肺泡不张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功能减低、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以及通气,血流比率失调等。因此肺水肿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肺切除术是引起非心原性肺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防治肺动脉高压,纠正低氧血症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机械通气、皮质激素、抗生素、利尿剂的使用以及透析等。近年来一氧化氮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已显示了其不可代替的优势。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在肺动脉高压的各种病理状态下,一氧化氮是一种选择性的肺血管扩张剂,而不影响全身血压。吸人一氧化氮可选择性地降低肺动脉压并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动脉氧合,并选择性地扩张通气肺泡中的肺血管而增加动脉氧分压,从而提高整个通气,血流比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通气方式对海水淹溺型肺水肿的救治作用。方法 应用常规机械通气和高频喷射通气对 4 2只海水淹溺型肺水肿兔进行分组救治。不同时间点观察血气分析、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肺损伤指标 ,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观察存活时间。结果 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未治疗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异常得到一定程度纠正 ,肿瘤坏死因子 α、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计数等肺损伤指标也显示通气治疗后肺损伤情况减轻。两种通气方式之间比较显示常规机械通气较高频喷射通气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海水淹溺型肺水肿时的低氧情况。结论 常规机械通气和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海水淹溺型肺水肿时低氧血症均取得满意效果 ,并减轻了肺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兔海水型肺水肿。方法 应用常规机械通气对14只海水型肺水肿新西兰大白兔进行救治,着重观察治疗后血气分析、肺损伤指标、病理学的改善情况,并观察部分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后海水型肺水肿兔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未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1),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异常得到一定程度纠正,通气治疗后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 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海水型肺水肿时低氧血症取得满意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海水型肺水肿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新生儿气胸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52例无气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窒息、胎盘情况、脐带情况、有无羊水粪染、是否为多胎、新生儿肺炎、是否机械通气、有无产兆、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否吸痰、产妇有无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有无妊娠期高血压、是否无创正压通气、有无胎粪吸入综合征。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是否窒息、有无羊水粪染、新生儿肺炎、是否机械通气、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否吸痰、是否无创正压通气、有无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影响因素(P<0.05)。分娩方式、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胎盘情况、脐带情况、是否为多胎、有无产兆、产妇有无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有无妊娠期高血压与新生儿发生气胸无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窒息、羊水粪染、有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有新生儿湿肺、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痰、无创正压通气、有胎粪吸入综合征是影响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