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者职业紧张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者职业紧张程度、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调查表(OSI-R)对某市302名视屏显示终端作业者及208名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VDT组职业任务总分及任务过重、责任感及工作环境子项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紧张反应总分及业务、心理和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应对资源总分及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及理性处事子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VDT作业紧张反应因素有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每天VDT作业时间、VDT作业工龄、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T作业者视屏作业紧张和紧张反应显著增高.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事业(包括教育、卫生、科研、其它)单位部门、科室负责人,企业董事、经理、主管等中高层管理人员(研究组)263例,另外,随机抽取工厂、机关、服务和商业等行业的职工(对照组)319例,共计582例进行研究。结果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任务、紧张反应总均分及各子项(除工作环境子项外)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仅社会支持子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呈明显正相关(r=0.337,P<0.01),与应对资源呈明显负相关(r=-0.311,P<0.01)。个体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责任感、个体应对资源、任务冲突、工作环境;业务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任务冲突、责任感、理性处事;人际关系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任务模糊、任务冲突、个体应对资源;躯体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应对资源、责任感、任务冲突、学历。结论将职业紧张的模式结合中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紧张常模及应用表、图,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紧张源,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组织、个体)措施,以降低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保护和促进工作能力是职业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南昌市护士应对资源与不同职业紧张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资源问卷(PRQ)和职业任务问卷(ORQ)对387名护士进行应对资源(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和职业紧张因素(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测试,分析不同职业紧张因素对护士应对资源的影响。结果护士应对资源随职业紧张因素水平的增强而减弱(P0.01);职业紧张因素得分与应对资源呈负相关关系(P0.01),并与社会支持子项的关系最为密切;职业紧张因素各子项中,除责任感外,均与应对资源呈负相关关系,以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与应对资源的关系最为密切(P0.01);应对资源各子项均表现为与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降低职业紧张因素水平特别是降低护士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等紧张因素可增强护士应对资源,提高其缓解职业紧张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女医生工作紧张状况,探讨影响女医生紧张反应的因素,为今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干预措施、保持和提高女医生的工作能力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工作能力指数量表(WAI)测试300名女医生的工作紧张和工作能力变化。结果:①女医生紧张程度及紧张反应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低年龄组应对资源得分显著优于高年龄组。文化程度高的女医生工作紧张得分高,紧张反应重,应对资源得分也较文化程度低组分值高。已婚及离异者较未婚者表现更多的职业紧张及紧张反应,而未婚者较前两者寻求更多的缓解紧张的措施。②女医生个体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任务、任务冲突、理性处事、自我保健;业务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任务、任务过重、文化程度、理性处事、工作环境、责任感;心理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任务、任务冲突、个体应对资源、任务模糊。③医院等级、职业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业务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和理性处事是影响女医生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北京市女医生紧张反应明显,影响女医生紧张反应的主要因素有职业任务、任务冲突、理性处事和自我保健。而职业紧张和医院等级是影响女医生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紧张源,从不同角度着手缓解不同级别医院的女医生的工作紧张,以保护和提高她们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技术工人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技术工人(研究组)903例和工厂、机关、服务和商业职工(对照组)319例,共计1222例进行研究。结果技术工人的职业任务、紧张反应总均分及各子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我保健子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呈明显正相关(r=0·358,P<0·01)。任务冲突、工作环境、责任感、任务模糊为个体紧张反应、业务、心理、人际关系(责任感、任务模糊除外)、躯体紧张反应(任务模糊除外,但包括任务不适、任务过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是个体紧张反应、业务、人际关系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娱乐休闲、理性处事可降低个体紧张反应、心理、人际关系紧张反应;社会支持可降低业务紧张反应;自我保健可降低躯体紧张反应。结论针对技术工人的主要紧张源,紧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技术工人的职业紧张程度,保护和促进工作能力是职业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护士职业紧张状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紧张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4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与成渝两地技术人员常模比较,护理人员的个体紧张反应总均分(92.14±0.69)显著高于常模值(84.78±18.16),个体应对资源总均分(123.98±0.68)显著低于常模值(130.02±17.39),差异有显著性(P<0.01).护士SCL-90总均分与职业任务各子项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个体应对资源各子项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任务过重、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影响护士SCL-90的得分,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预测力.结论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紧张因素有关;社会支持、工作环境和责任感等职业紧张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中小学教师与同校后勤管理人员职业紧张强度、紧张反应和应对资源现状。方法应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中小学教师830例、后勤管理人员154例,共984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后勤管理人员中高压力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教师组。②后勤管理人员在职业任务方面高于教师(P<0.01),而紧张反应、应对资源与教师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职业任务子项中,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任务过重(RO)低于教师组;在任务不适、任务模糊(RA)、任务冲突(RB)、责任感(R)4个子项得分较高(P<0.05)。④紧张反应显示,后勤管理人员只在业务紧张反应方面高于教师组(P<0.05)。⑤应对资源子项:后勤管理人员在娱乐休闲和理性处事子项得分与教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⑥职业任务与紧张反应呈正相关,二者均与个人应对资源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学校特定环境内后勤管理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教师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警察职业紧张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职业紧张量表(OSI-R)用于警察调查时其信度效度,探讨警察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OSI-R量表对427名警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OSI-R量表信度效度良好;约18.8%警察个体紧张反应问卷(PSQ)T分>60,约14%警察缺乏应变资源;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呈正相关(r=0.720,P<0.05),与应对资源呈负相关(r=-0.536,P<0.05);22~49岁组紧张反应(86.0±21.3)和职业任务(141.9±23.4)程度重于50~60岁组(79.8±18.0,133.6±22.9)(P<0.05);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任务界限、任务不适、理性处事、责任感、工作环境、社会支持和自我保健;具备适度紧张因素和应对资源的个体仍有可能发生高度紧张反应.结论 OSI-R量表适合用于警察职业紧张调查;警察职业紧张反应程度较高,应采取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以缓解职业紧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士心理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74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与成渝两地技术人员常模比较,护理人员的心理紧张反应得分(26.65±6.63)明显高于常模值(22.98±6.61)(P<0.01);(2)工作环境、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紧张性人格特质以及医院等级等与护士的心理紧张反应呈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理性处事、稳定性人格特质与护士心理紧张反应呈负相关(P<0.05)。结论护士的心理紧张反应高于其他技术人员,与其工作环境、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及护士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理性处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漆包线工人职业紧张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大型中外合资漆包线生产企业237名工人,应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进行研究。结果调查对象职业紧张各领域及子项得分与技术工人、西南地区职业人群常模比较,工作环境、个体紧张反应总分、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得分比2个常模都高;应对资源总分、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得分比2个常模都低。以技术工人常模为参照,工作环境、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高度/中度紧张者分别占26.4%、22.6%、17.7%;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理性处事高度/中度缺乏者分别占44.6%、20.1%和3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环境、责任感、任务模糊、任务过重、是否有疾病、所在车间。结论漆包线工人存在着职业紧张危害,建议该企业要做好工作环境改造、心理疏导、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娱乐休闲、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个体特征职工职业紧张和工作能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个体特征职工发生职业紧张和工作能力的变化。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 R)和工作能力指数法 (WAI)测试 2 2 70例职工的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应对资源和工作能力变化。结果 不同性别 :职业紧张、紧张反应男性高于女性 ,而应对资源女性高于男性 (P <0 0 1) ;而工作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同年龄 :≥ 5 0岁年龄段紧张程度较<30岁年龄段得分高 (P <0 0 5 ) ,而应对资源低于其他年齿 (P <0 0 5 ) ;工作能力随年龄增高呈下降趋势 (P <0 0 5 ) ,4 0岁年龄段开始下降明显。不同文化程度 :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及工作能力总均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主要紧张源是任务冲突及责任感 (P <0 0 5 )。不同婚姻状况 :职业紧张、应对资源及工作能力总均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已婚、离异职业任务及躯体、心理紧张反应显著高于未婚 (P <0 0 5 ) ,而应对资源未婚者显著高于已婚、离异 (P <0 0 5 )。工作能力分级为好者 ,紧张反应显著低 (P <0 0 5 ) ,而应对资源显著高 (P <0 0 5 )。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而与应对资源呈正相关 (P <0 0 1) ;职业紧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  相似文献   

12.
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应对资源与工作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应对资源与工作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 R)和工作能力指数法 (WAI)测试 2 2 70例不同职业类型者的职业紧张、紧张反应、应对资源和工作能力变化。结果  ( 1)不同性别间工作能力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职业紧张男性高于女性 (P <0 0 1) ,而应对资源女性高于男性 (P <0 0 5 )。≥ 5 0岁年龄段紧张程度较 <3 0岁年龄段得分高 ,而应对资源 <3 0岁年龄段均高于其他年龄段 (P <0 0 5 )。工作能力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随年龄增高呈下降趋势 (P <0 0 5 ) ,40~岁年龄段开始下降。 ( 2 )工作能力分级为好者 ,职业任务总均分及紧张反应得分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应对资源得分显著升高 (P <0 0 5 )。 ( 3 )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紧张反应总均分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而与应对资源呈正相关 (P <0 0 1) ;职业任务与紧张反应总均分呈正相关 ,二者与应对资源总均分呈负相关 (P <0 0 1)。 ( 4 )职业任务各子项与紧张反应各子项 (除工作环境子项与业务紧张反应外 )呈正相关 ;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与应对资源各子项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或P <0 0 1)。紧张反应各子项之间互为正相关 ,并与应对资源 (除人际关系与休闲外 )呈明显负  相似文献   

13.
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 R)对某市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护士 (护士组 ) 2 4 8例和工厂、机关、服务和商业职工 (对照组 ) 319例 ,共计 5 6 7例进行研究。结果 护士组应对资源 (131.2 6 6± 17.176 )及工作能力 (32 .5 81± 3.15 8)明显高于对照组(12 6 .931± 19.10 8、31.84 0± 4 .0 6 9)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护士职业的主要紧张源为任务不适(RI)、责任感 (R) ,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护士组人际关系紧张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护士组的个体应对资源子项 (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呈明显正相关 (r =0 .5 12 ,P <0 .0 1) ,与应对资源呈明显负相关 (r=- 0 .4 75 ,P <0 .0 1)。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休闲、社会支持、理性处事、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差。结论 对护士增强社会支持、改善工作条件 ,以降低护士的职业紧张程度 ,保护和促进工作能力是职业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体力劳动者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现状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体力劳动者的职业紧张与工作能力现状,探讨其紧张水平与工作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能力指数(WAI)量表和职业紧张(OSI-R)量表,对不同职业体力劳动者1 309人(调查组)和732名非体力劳动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组的工作能力及应对资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经性别分层后的职业任务紧张程度及个体紧张反应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偏相关分析,两组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均与职业任务紧张及个体紧张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为-0.270~-0.493,P<0.01),而与个体应对资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为0.286~0.349,P<0.01)。经列联表卡方检验,调查组年龄与工作能力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χ2=29.406,P<0.01),而对照组年龄与工作能力间无明显相关(2χ=15.617,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调查组工作能力评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紧张反应及任务不适因素,躯体紧张反应、理性处事、工龄、业务紧张反应、民族、工作变动及经济收入因素对工作能力的评价有一定影响。结论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普遍低于脑力及脑体混合工作者,通过增进劳动者的应对资源,调整职业心理紧张反应因素及改善工作适应状态可提高其工作能力,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某市流水线作业工人人格特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方法 应用职业应激测量工具(OSI)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某市452名流水线作业工人进行测试.结果 EPQ量表的N分与职业应激因素、躯体不适、行为类型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6、0.202、0.164,P<0.01),与心理卫生水平评分呈负相关(r=-0.196,P<0.01);P分与职业应激程度、躯体不适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8、0.218,P<0.01),与工作满意感、应付策略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6、-0.140,P<0.01);E分、L分与行为类型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9、-0.138,P<0.01);E分与应付策略评分呈正相关(r=0.176,P<0.01),L分与职业应激程度、躯体不适、对周围事件的解释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9、-0.140、-0.111,P<0.01,P<0.05).结论 具有神经质倾向、精神质倾向和性格内向的个性特征者对职业应激因素的负性主观评价更多,其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铁路调度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并进行干预,评估职业紧张管理训练对调度人员职业紧张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6个铁路局调度员的职业紧张状况进行评估;采用职业紧张管理训练法对某铁路局21名调度人员进行试点干预,内容包括职业紧张认知行为训练和放松技术训练。另选取同一铁路局的21名调度人员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析两组人员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及OSI-R得分情况。
结果 铁路调度人员OSI-R的职业任务问卷、应对资源问卷得分分别为(150.62 ±24.15)分和(124.01 ±19.68)分,低于一般职业人群常模;紧张反应问卷得分为(97.73 ±23.49)分,高于一般职业人群常模;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三份问卷各子项中,责任感子项,心理、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得分均较常模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OSI-R得分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后的工作环境子项分、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得分降低,休闲娱乐子项得分升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干预后干预组仅自我保健得分高于对照组(P < 0.05)。SCL-90得分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和干预组之间各因子得分在干预后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调度人员工作负荷强度不大,但职业紧张反应较严重,应对资源较为有限。心理干预对降低调度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无明显效果。在个体水平干预的基础上,结合紧张因素积极开展组织干预,应是实施铁路行车调度人员职业紧张干预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刑警的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程度。 [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量表 (OSI R)对 191例刑警和 2 2 0例对照人群进行测试。 [结果 ]①刑警组的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应对资源得分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职业任务分析显示 ,刑警组在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五个子项上的得分较对照组高 (P <0 0 1)。任务过重和工作环境两项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③紧张反应分析结果显示 ,除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外 ,业务、心理和躯体紧张反应三个子项得分刑警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④刑警组应对资源各子项 :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四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刑警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显著增高。针对刑警的紧张源 ,应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紧张反应 ,增强刑警的应对资源 ,促进和保护刑警的身心健康 ,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