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醒脾化湿汤是江一平主任中医师多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方,具有醒脾助运、健脾化湿的功效,体现了中医"肝病从脾论治"的辨治方法。笔者临床观察以醒脾化湿法,采用自拟醒脾化湿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邪困脾证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的60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19~58岁,平均为39岁;病史5~10年,平均7年。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湿邪  相似文献   

2.
口干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令许多糖尿病患者感到不适,是困扰众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症状。通常认为口干多为热盛津伤、阴液不足,但导师衡先培教授认为在临床中因津液不敷布导致口干也不少见。这类病人脾失运化是津液不能敷布的基本病机,湿浊困脾是脾失化津的常见原因,化湿醒脾是助脾化津的基本治法,临床常用化湿醒脾法治疗这类津液失于敷布的口干患者,具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慢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肠风”等范畴,其病位在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慢性肠炎多因“肝郁乘脾”“湿浊困脾”“脾胃阳虚”“脾胃气虚”致湿浊瘀滞,浊毒伤络成瘀。故笔者根据病理特点自拟化湿醒脾,理气活血的肠府理气活血汤辨治加减,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景岳全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湿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进行整理研究,探析张景岳在湿证方面的理论和临床特色,为现代临床中湿证的治疗提供借鉴。张景岳认为,湿邪为湿证的病因,脾肾亏虚最易生湿。湿证有在皮肤肌表、经络、肌肉、脏腑的不同,湿邪易生杂病。其治疗湿证之法可概括为健脾温阳化湿法、清热利下化湿法、滋阴化湿法。特别是张景岳认为阴虚亦可化湿,对湿证的治疗提出独具特色的滋阴化湿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黄明河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临床上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黄明河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为发病之本,湿浊内困乃发病之标,以调补脾肾、祛湿化浊为治疗大法,分别拟健脾化湿汤与温阳化湿汤治疗,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声生教授临床善从脾论治病证,提出脾以气虚为本,以气郁为先,以气滞为渐,以湿困为标,以气机升降失司为常态,将治脾诸法统称为"理脾法",提出理脾以理气为核心,理脾之功能,理气血阴阳之虚实,理脏腑之寒热,故理脾以补脾气为基础,配合疏肝行气、消积导滞、运脾化湿、芳香醒脾诸法,旺脾以恢复脾脏功能,斡旋中焦以调畅全身气机。依据张教授"脾为之使""脾阴""脾劳""醒阳""脾之阴火"等观点,归纳其理脾十法,即补脾气、滋脾阴、温脾阳、升脾气、醒脾困、运脾滞、消脾积、化脾湿、泻脾热、固涩法。从理脾法定义、重要性及内涵,阐述张声生教授理脾法临证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急性眩晕症的中医病机阐述,切合其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脾为湿困、酿湿为痰、痰扰清窍,倡导急性眩晕症当实行辨病论治,明确其治疗法则为醒脾化湿。在临床施治过程中,还需谨记药物使用当以芳香醒脾药物为主,健脾药物为辅,治本宜温,辅以少量清热利湿之品。  相似文献   

8.
"脾主运化"与机体消化系统及物质代谢的关系极为密切。痛风的发病多为素体脾胃虚弱,嗜食高粱厚味、醇酒海鲜,重伤脾胃,化生痰湿,加之外感风、寒、湿邪,最终导致湿浊痰瘀流注关节肌肉筋脉。故脾主运及主化功能失职,招致内外湿相合,湿浊内阻是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的基本病机,湿、浊、痰、瘀是其重要病理因素,而脾虚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所以临床以健脾化湿法为主要治法,从"脾主运化"角度论治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将对降低患者尿酸水平、提高疗效、减少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析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与脾失运化水湿的关系。在病因中,认为寒邪内侵,困脾生湿;饮食失调,伤脾聚湿;情志失节,脾虚生湿;劳倦内伤,脾不化湿;年老体虚,脾虚湿停。在病机中,认为湿为阴邪,损伤心阳;湿邪弥漫,阻滞上焦;湿盛困脾,累及心络;湿阻经络,心脉滞涩。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胸痹心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是由"寒湿疫"引起,感染者多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常伴有纳差、腹泻、呕恶等消化道症状,舌苔厚腻。主要是因为感受"湿毒之邪",湿邪闭肺困脾,气机升降失司,病位在肺、脾,可波及心、肝、肾等部位,因此治疗上应以"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在诊治大量临床病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和中化湿"法指导治疗,强调既要注重化湿祛邪,又要注重顾护中焦脾胃,实践证明该治法在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等方面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1.
湿邪重浊粘滞,其性趋下,为阴邪。湿邪困脾,必伤其阳;阴寒内生,寒湿胶结中焦,久久难愈。故湿邪困脾者,皆兼有寒邪。湿性趋下,易使脾的升清功能受损。脾不升清,临床上常见脘闷腹胀,食后困倦,思睡,消瘦乏  相似文献   

12.
湿邪是痹证的主要病因,内湿是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病机之本;"脾主运化"是对机体生理、病理学高度总结,特别是与消化系统及物质代谢的关系密切。脾虚是内湿生成之源,脾虚湿困证是临床常见证型,是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重要的病因病机,贯穿其始终。临床上,对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的治疗,多从脾论治,以健脾化湿为主。  相似文献   

13.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脾虚湿困,肝郁乘脾,湿从热化,木化为酸.治疗法则:醒脾化湿泻肝降逆制酸.六香醒脾抑青汤系笔者在临床中系统运用中医理论,应用简易法则,以“象”类推,佐以“数”“理”,据此立方.结合临床,统筹筛选而成。笔者以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56例,疗效显著.且以一得之见,藉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脾肾气虚、湿浊中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醒脾祛浊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选取脾肾气虚、湿浊中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脾祛浊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且症状积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脾肾气虚、湿浊中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脾祛浊汤,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 笔者从脾论治慢性肾炎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不揣浅陋,将常用的六法概述如下: 1 芳香化浊,醒脾利湿法 适用于湿浊困脾,水湿停滞型。症见肢体浮肿,头晕目眩,脘腹痞闷,纳差,  相似文献   

16.
芳香化湿是祛湿的重要方法之一,因其用药气味芬芳而得名。具有宣通气机、醒脾化浊、运化水湿之功能,对于湿浊内阻中焦,脾为湿困所致的疾病,甚为对证。脾恶湿而喜芳香,芳香之品通过促进脾胃运化水湿之功达到渗利湿浊之目的,药力平稳,用于临床,常获良效。现举例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在实践中,选用藿香、苏梗,白蔻仁、薏苡仁、半夏、苍术、枳壳、陈皮组成醒脾化湿汤,治疗一些辨证为脾为湿困的病症,收到较好疗效,今介绍如下。急性肝炎本病患者如有面色不华,食少呕恶,胃脘胀满,胁肋不舒,大便不实,舌苔厚腻,脉濡缓等症,为脾为湿困者,可醒脾化湿治疗。例一,张某,男,36岁。病人于一九七七年五月感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右胁隐痛。检查诊断为急性肝炎,经保肝治疗半月,症状减轻,但好转慢,要求改用中药治疗。肝大剑突下3厘米,肋下1.5厘米,边缘钝,触痛。肝功:碘试  相似文献   

18.
<正>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二经。本品辛散温通,芳香达透,能解郁行滞,开泄中焦,运脾化湿,和胃畅中。《本草正义》云:"藿香,清芳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之妙品。"此药辛散而不峻烈,性微温化湿而不燥烈,常与苍术、厚朴、半夏等相伍,方名藿香平胃散,为化湿和中,理脾开  相似文献   

19.
湿邪作为中医外感和内伤的重要致病因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诸多症状与多湿环境、多湿体质、湿邪阻遏气机、湿邪困脾、脾肾阳虚等密切相关,故充分了解其病机关键,掌握核心治法是治疗该病的重点。以"湿邪致病"为理论引导,经过大量文献梳理及反复临床实践,从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生理病理机制方面揭示湿邪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在联系,以"温肾健脾调枢法"为基本治则,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十一、内湿与外湿的区别与联系外湿指六淫中的湿邪,多为外伤雾露、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汗出贴衣、气候潮湿等感受的外界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状态,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外湿与内湿是相互影响的。外湿侵入机体易伤脾,即湿邪困脾,则脾失健运,又生内湿;脾虚内湿素盛之体,又易感受外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