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评价脑卒中患者小腿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患者和30例正常人,选取踝关节0°(解剖中立位)时,分别在静息状态与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脑卒中患者健侧、患侧和正常人的一侧小腿的胫骨前肌(TA)及腓肠肌内侧头(MG)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厚度及肌纤维长度。结果:静息状态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脑卒中患者患侧TA和MG的羽状角和肌肉厚度均较健侧和正常人减小(P0.05)。静息状态及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脑卒中患者患侧TA和MG的肌纤维长度均较健侧和正常人长(P0.05)。而健侧和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TA和MG的形态结构参数发生了改变,超声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肌肉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中步行对偏瘫患者下肢肌肉厚度、羽状角、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常规运动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水下平板训练,对照组接受陆上步行训练。治疗前后测量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厚度、羽状角,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结果:治疗4周后,2组内侧腓肠肌羽状角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2组其他下肢肌肉厚度及羽状角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股直肌、胫骨前肌、外侧腓肠肌肌肉厚度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均P<0.05),2组间内侧腓肠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2组间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水中步行运动可以提高患侧下肢肌肉厚度、羽状角角度,对平衡功能和步行独立性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 结果 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runnstrom分期评估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评估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FA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MBI、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评分中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8周时观察组MBI评分中的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增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能力、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能力),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训练组各54例。常规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联合训练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饮水试验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差异。结果:联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训练组饮水试验评分、营养状况评分、生存质量及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减少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提升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 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3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BS和Holden评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肖露  代菁  樊巍  刘茂竹  肖少华 《中国康复》2020,35(9):459-46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采用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定患侧肩外展及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sEMG)。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及肩外展和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均更高(均P<0.05)。结论: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水中平板运动对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偏瘫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17例接受水中平板运动及陆上运动训练,对照组17例接受陆上运动训练;选取13例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健康参照组。研究开始前、4周后,测量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两侧腹横肌厚度,患侧下肢股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厚度,计算两侧腹横肌厚度比及患侧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腹横肌厚度、BBS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参数检验,腹横肌厚度比、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等比值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BBS评分与下肢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进行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两侧腹横肌厚度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观察组患侧腹横肌厚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腹横肌厚度比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 。治疗后,2组患者及健康组3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增厚比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下肢股直肌增厚比与胫前肌、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负相关(P<0.05) ,胫前肌与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正相关(P<0.05),2组患者BBS评分与各下肢肌群增厚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水中平板运动和陆上运动训练均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水中平板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侧腹横肌厚度,改善异常的腹横肌形态,增强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力量,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测量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胫骨前肌静息状态与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肌肉的形态结构参数,探讨肌肉参数的改变与关节角度以及发力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与7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应用B型超声测量不同踝关节角度下脑卒中患者健侧、患侧和正常人一侧下肢胫骨前肌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厚度以及肌纤维长度,同时用便携式肌力与关节活动测试仪记录踝背屈肌力及踝关节角度,研究不同关节角度下肌肉参数及其与发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胫骨前肌的羽状角和肌肉厚度较健侧减小,并且羽状角和肌纤维长度均与踝关节角度相关。肌肉收缩时患侧三个参数的改变及踝背屈肌力均较健侧以及正常人减小,而健侧和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卒中后患者胫骨前肌的形态结构参数发生了改变,肌肉参数的改变与踝关节角度和发力是相关的,可能导致了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联合上肢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患侧上肢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sEMGBF疗法和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次,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20 min/次,神经松动术15 min/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关节活动度(ROM)、患侧伸腕肌力(MMT评定法)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2组U-FMA评分、患侧腕关节主动ROM、伸腕肌力、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松动术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偏瘫侧下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12分,随机分为综合组、针刺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分别配合综合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与针刺治疗(取患者下肢穴)。治疗前、治疗10和20d时测定2组患者健患侧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同时进行下肢CSS评分及下肢运动功能Lindmark评分。结果:治疗20d时,综合组患侧腓肠肌RMS值、CSS评分比治疗前和针刺组明显下降(P0.01)。Lindmark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综合组上升幅度高于针刺组(均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肌痉挛。表面肌电测试中RMS值可作为评价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的量化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师昉  李上  刘惠林  吕泽平 《中国康复》2015,30(4):288-289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收集肌肉收缩时的肌电信号。 结果:偏瘫组的患、健侧胫前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健侧胫前肌的iEMG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偏瘫组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健侧(P<0.05), 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又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不仅患侧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收缩不协调,同时健侧也存在肌肉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16.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加以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和病程3个月分别测定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和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息侧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3个月后ARoM、EMG幅值和FMA积分恢复优于对照绢(P<O.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 将发病<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23例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13例和常规组1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腕背伸肌肌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腕背伸平均肌电值(A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定。结果治疗8 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胫前肌iEMG值、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MES组、综合组各20例,常规组接受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3组患者的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进行营养指标测量,同时记录治疗前后3组患者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舌骨上肌群肌电积分值及各项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改善幅度更优于NMES组和常规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阈值。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腕关节的AROM、EMG阈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