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及虎口区软组织缺损伴肌腱外露5例,修复足背及趾区域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11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小3cm×2 cm,最大10 cm×5 cm. 结果 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处理皮瓣成活.手背3例、足背1例皮瓣略显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手、足功能恢复满意;供区肢体无功能障碍. 结论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可修复手足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并肌腱、骨外露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9例,切取皮瓣面积21 cm×10cm~17 cm×8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供区均无腹壁薄弱及腹壁疝的发生.结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不带腹直肌及前鞘,只含有皮肤、皮下脂肪和血管蒂,避免了供区腹部并发症的发生.供区隐蔽,手术操作方便,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支皮瓣顺行或逆行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支皮瓣顺行、逆行或交腿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25例.结果 25例转移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5年,皮瓣均成活且且外观功能良好.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支血管皮瓣具有手术简单易行,对供区及受区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外观良好等优点.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要点。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19年3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等方法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56例。结果 256例患者中,一期成活205例;7例术后24 h内皮瓣出现少量散在的淡紫色淤点,局部应用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后顺利成活;43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36例成活,7例发生部分坏死,其坏死部分基底部已成活,最终行创面植皮修复;1例出现皮瓣边缘感染,经换药后逐渐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移植皮瓣质地良好,外形较满意,受区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穿支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不同的穿支皮瓣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灵活选择,以达到受区外观良好及供区微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供血方式小腿后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12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研究组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观察术后供区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供区穿支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PSV)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68%、皮瓣成活率为96.8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7%、皮瓣成活率为10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皮瓣长度、皮瓣宽度、皮瓣长宽比、皮瓣面积、住院天数、手术次数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费用、皮肤温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7d、14d、30d、3个月PSV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供血方式小腿后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各有优缺点,要结合患者病情、年龄、皮瓣大小及功能需求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月,采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0 cm~7.0 cm×15.0 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或骨骼外露。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7例,带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筋膜蒂皮瓣4例,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及带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筋膜蒂皮瓣1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皮缘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9个月;皮瓣血运良好,无臃肿,外形满意,供区愈合良好;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是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儿童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在小腿内侧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筋膜蒂设计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4.5cm×5.0cm~14.0cm×5.0cm,在小腿内侧设计。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皮瓣质地好,外形美观,疗效满意。结论该皮瓣设计灵活,血运可靠,切取方便,不损伤胫后动脉,是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在足踝及小腿内侧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行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患者11例,男10例,女1例,足踝部皮肤缺损8例,小腿内侧皮肤缺损3例,所有患者经过彻底清创、皮瓣设计,行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移植手术,术后随访。结果:1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皮瓣血液循环稳定,所有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外观满意,供区移植皮片均一期成活。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移植是修复足踝及小腿内侧创面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非恒定蒂胫后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胫后动脉皮支位置,利用各皮支形成的链式供血方式,选择距创面直线距离最近的皮支点做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经1.5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外观满意,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非恒定蒂胫后动脉链式穿支皮瓣不受蒂部位置的限制,切取灵活方便,符合以最小的供区代价换取最佳的修复效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0.
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08例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分别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股外侧穿支皮瓣、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08例(游离移植98例,带蒂转移10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小4 cm×2 cm,最大44 cm×9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5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1例松解包扎后危象解除,4例再次手术探查,2例成活,2例坏死,其余103例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121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好,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 结论穿支皮瓣不携带肌肉、深筋膜及运动神经,对皮瓣供区影响小,还具有血供可靠、质地薄、不需二期去脂整形的优点,是修复四肢浅表创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游离趾腓侧皮瓣与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设计切取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月,对46例手部不同部位、形态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游离趾腓侧皮瓣修复25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1例,皮肤缺损范围为1.5 cm×2.5 cm~3.0 cm×6.5 cm,根据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形状设计和切取皮瓣。结果本组4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小切口放血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手部整体外观、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部分恢复,供区无并发症。结论应用游离趾腓侧皮瓣或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恢复手部良好的外观与功能。趾腓侧皮瓣皮肤质地、外观更接近正常手部掌侧皮肤;腓动脉穿支皮瓣可根据手部创面大小灵活切取,二者均可作为理想的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小腿皮瓣(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方法:①在小腿设计局部随意筋膜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6cm~7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②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轴,在小腿内侧设计逆行轴形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12cm~6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足底、踝部、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结果:临床共选用11个皮瓣,其中6例为筋膜皮瓣,5例为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修复同侧或对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11例皮瓣术后均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效果良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筋膜皮瓣,设计灵活,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丰富,尤其在局部主要血管受损时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可切取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恒定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足底、踝部、小腿严重创伤的最佳选择。此两种皮瓣的应用应针对小腿创面的部位、面积及其创伤特点进行合适的选择,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11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1例;年龄6~72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绞压伤1例,摔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砸伤1例,电击伤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前臂1例,膝部5例,腘窝2例,小腿1例,足踝部2例。创面范围8.0 cm×4.5 cm~27.0 cm×8.0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12 d,平均6 d。切取大小为9.0 cm×5.5 cm~28.0 cm×9.0 cm的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游离移植3例,带蒂移位8例。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1例发生静脉危象,均经对症处理后创面修复。受区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8个月,平均13.1个月。皮瓣外形、颜色、质地良好,膝关节活动未受限。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行,既可带蒂移位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又可游离移植修复前臂、足部等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均伴有胫骨开放性骨折.采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8例,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例,供区直接缝合,不能缝合的采用全厚皮片植皮.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可正常行走,恢复体力劳动.皮瓣质地良好,无臃肿,无磨损,颜色与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根据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和面积,选择合适的小腿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移植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对侧足部远端缺损的方法。方法切取小腿内侧带蒂肌间隙穿支动脉皮瓣修复对侧足部远端皮肤缺损。结果移植22例皮瓣全部成活,保住了足远端裸露的骨骼、肌腱等组织,保证了足部的行走平衡。结论利用小腿内侧皮瓣覆盖修复对侧足部远端皮肤缺损是一种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质地好、不牺牲主要动脉血管的较好方法,适合修复足部远端的小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16.
不同穿支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不同穿支蒂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选择及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2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分别采用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深支皮支为供血动脉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指腹及指侧方缺损5例;以足内侧动脉浅支为供血动脉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皮肤缺损及指侧方皮肤缺损10例;以内踝前动脉为供血动脉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及指侧方皮肤缺损11例;以多皮支动脉供血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指中节、近节环形缺损3例.结果 术后29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23例获得6~13个月的随访.皮肤弹性、色泽良好,两点分辨觉6~9mm.结论 足内侧供区隐蔽,皮瓣切取方便,不损伤动脉主干,皮肤质地与手指相近,应用不同皮穿支的足内侧皮瓣移植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前和足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报道应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胫前和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8月~2004年12月应用小腿外侧岛状皮瓣顺行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5例,逆行修复足跟、足背软组织缺损10例,游离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3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经拆除蒂部缝线,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危象解除;1例因术中意外损伤腓静脉出现皮瓣静脉危象,术后切开皮瓣边缘皮肤放血并局部滴注肝素液1周,皮瓣成活。本组均获随访2个月~1年,皮瓣无臃肿,弹性好。结论 小腿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解剖恒定、厚薄适中、供区隐蔽等优点,是修复胫前和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带蒂转移修复四肢及颈部、腋窝、肩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用同侧带血管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颈部、腋窝、肩背部创面;选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1例四肢骨外露或肌腱外露创面.其中12例以胸背动静脉-外侧支-穿支为血管蒂,4例以胸背动静脉-前锯肌支-穿支为血管蒂,皮瓣不携带深筋膜、背阔肌和胸背神经.皮瓣面积最小10 cm×5 cm,最大26 cm×10 cm.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瘢痕不明显,肩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质地良好、供区隐蔽、血管蒂长、血供可靠,且不牺牲背阔肌和胸背神经.带蒂转移是修复同侧颈、肩、腋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游离移植适合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32cm×17cm~15cm×7cm.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8例,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蒂4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术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面积约1.0cm×1.5cm),经换药伤口愈合.随访时间6个月~3年,皮瓣外形满意,供区植皮无溃疡或磨损,行走步态接近正常.结论 采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供血可靠,是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20.
李舒琳  陆九州  蒋军健  徐雷 《骨科》2016,7(1):27-30
目的:探讨应用三种不同的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科采用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采用健侧胫后血管束桥接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的患者纳入股前外侧皮瓣组,15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的患者纳入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组,10例采用小腿内侧穿支皮瓣转移的患者纳入穿支皮瓣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的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情况等。结果3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成活。股前外侧皮瓣组发生1例感染;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组发生4例静脉危象、2例感染;穿支皮瓣组发生1例动脉危象。三组皮瓣成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4,P=0.276);而三组间供区情况(闭合/植皮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77,P=0.000),股前外侧皮瓣组供区植皮率远远低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结论三种不同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