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周怡驰  胡世平  晏军  冉云  李玲 《新中医》2021,53(14):186-189
近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肝轴参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胡世平教授将肠-肝轴和中医肝病实脾理论相结合,探讨脂肪肝的中医发病机理与治疗,指出脂肪肝主要责之肝脾同病,以脾虚调节脂代谢失常为本,肠道菌群失衡属脾虚的微观表现,肠-肝轴或为肝脾同病的病理基础;肝病实脾理论指导脂肪肝治疗的核心在于调脾,其机理或通过调节肠-肝轴,促进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和肝功能,以延缓、阻止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肝轴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的发生与发展。吕文良教授将调节肠道菌群与中医抑木扶土理论结合,探讨AILD的病机治疗。吕文良教授指出,脾气虚弱,肝气郁结,肝脾同病是AILD的发病基础,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是中医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之一。在治疗上应以抑木扶土,实脾理肝,健脾为主作为治疗大法,通过肠-肝轴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恢复肝脏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笔者发现本病的中医核心病机在于肝脾不调,现代病机与肠-肝轴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提出"肝病实脾、肝脾同治及调节肠-肝轴"的理论治疗本病,经多年临床验证及其他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脑和肠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紧密,"脑病治肠"治疗中风病是中医整体观念和上病下取治则的重要体现,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论治中风卓有成效。脑-肠轴学说的深入研究,发现胃肠道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免疫、神经、内分泌、肠道菌群等对大脑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调节胃肠道稳态是治疗中风等脑病的潜在途径。故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应用,并联系脑-肠轴学说,探讨基于"脑病治肠"治疗中风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贾可欣  李寒  刘闰平 《中草药》2023,54(5):1609-1619
“肠-肝”轴相关疾病是一类基于肝脏和肠道相互作用失衡而引起或加重的疾病。传统中医学基于五脏整体观对“肠-肝”轴相关疾病的认知延伸了自身的肝脾概念,调和肝脾类中药对“肠-肝”轴相关疾病亦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契合中医“肝脾同调,治肝实脾”的独特理念。通过对调和肝脾类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微环境、保护肠道机械屏障、平衡胆汁酸稳态、调节神经递质治疗“肠-肝”轴相关疾病进行系统性回顾,为从“肠-肝”轴角度阐释调和肝脾类中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创新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   

6.
湿热蕴结证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证型之一。湿热蕴结脾胃引起肝脏病变,这与现代医学中"肠-肝轴"学说不谋而合。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推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演变进程,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湿热引起的证候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与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推测土旺侮木是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7.
俞宏燕  熊焰 《光明中医》2021,(2):204-20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类代谢相关疾病,临床上本病患者多伴有肠道菌群失调,可出现便秘或泄泻,西医对于本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包括微生态制剂、益生元、合生元以及粪菌移植等,作用局部,短期疗效可观,但费用较昂贵;同时中医认为治疗肝病可从疏通大肠入手,现代很多学者将这一理念运用于临床,均获得了不错疗效。故治疗本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中医可采用"通"法,包括疏通气机和通达肠腑气血阴阳。"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所写的《医学入门》,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后人分别从气机开阖、生理、病理等方面展开论述肝与大肠二者的关系;同时现代医学也提出过与"肝与大肠相通"类似的学说,即"肠-肝轴",它是构建人类机体肝脏与肠道微生物联系的重要系统,同时肠道内微生物及其含有的内毒素是参与"肠-肝轴"的主要部分,人类肠道是体内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它们之间处于共生及竞争状态。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生理功能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同时它们还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糖类、脂肪等)的吸收、消化、代谢等过程。因此,基于"肝与大肠相通"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失调的病机及治疗,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知肝传脾""治肝实脾"乃中医临床治疗肝病的经典思路,肝脾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脾气健旺,使肝有所藏"。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受到脾脏功能的调控同时,通过肠—肝轴影响肝脏。临床治疗上也把调理脾功能作为一种主要的治法,疗效显著。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理论的认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脾脏的"主运化"和"主卫"功能体现在肠道微生态,进而影响肝脏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是中医"治肝实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脾胃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介绍了肝脾相关的理论及现代研究,并阐述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与肝脾相关理论间的联系,认为肠—肝轴学说是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对脂肪肝等肝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和进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分泌物质信息分子通过脉络丛和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联动反应。肠道神经元又与脑迷走神经的突触相连,直接接触联络肠道菌群,构成“脑-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的信息传导。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的疏肝健脾法,通过调节“脑-肠-菌”功能轴发挥治疗作用,调节“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状态,在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对脑-肠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血三脏"理论是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肝脾3个脏腑,经过黄绍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临证探讨,认为该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脑肠轴和肠道菌群,即新提出的脑-肠-菌轴学说,故本文通过肠易激综合征探讨"血三脏"理论和脑-肠-菌轴学说之间的相关性,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发现"血三脏"理论心肝脾之间的关联性与脑肠轴和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关系存在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蓄积内毒素、降低免疫功能及诱导全身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大量实验证明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及微炎症状态,延缓肾脏损伤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其治疗符合中医“脾肾学说”“伏毒学说”等理论,与肠-肾轴、慢性肾脏病-结肠轴等学说不谋而合。故从中西医病理观、中医药延缓肾衰竭进展机制方面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志异常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为本虚标实之病。脑-肠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传递的一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本文基于脑-肠轴学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联系,以脾立论,从“痰”“虚”“瘀”3个角度论述与心、与肝、与肾之关系,以祛瘀、化痰、补虚为法来治疗,为中医从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是临床上急危重症肝性脑病的早期阶段,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MHE目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发病机制,同时也与肠道菌群失调及炎症介质学说有关。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关系,发现“脑-肠轴”参与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纵观中医学发展史,脏腑理论、中医八法、经络循行等理论均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念。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旨在为临床上诊治该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脑-肠轴是近年来发现的肠道与中枢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途径介导,通过这些途径,肠道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中枢神经也可以调控胃肠道的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于中医理论而言,脑-肠轴是一种基于脏象学说的脏腑联系,对应的脏腑联系较为宽泛、抽象,包括脑与胃肠、肝脾、肾,故而可用补脾益肾、疏肝健脾、调肠治神等治法辨证论治相关脑病。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涵盖了脑卒中、癫痫、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病症,现将从这几种常见的脑病出发,分别论述在中西医维度下对应的“脑-肠轴”机制,以期为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构思提供参考,提高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涉及肠道动力和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因素。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继而引发腹泻或便秘。治疗针对肝郁不舒对应的脑-肠轴学说、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随症加减后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脑和胃肠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认识。近年来对脑-肠轴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胃肠道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神经、内分泌、免疫、脑肠肽、肠道菌群等对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医学者发现,脑肠轴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疏肝理脾、肝脾同治可起到调节胃肠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多重作用,这与脑肠轴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西医不同角度阐述脑肠轴学说与肝脾同治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