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陶丽  黄梅 《四川中医》2020,38(5):197-200
目的:观察针刺组穴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及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观察。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方式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65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运动能力评分及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针刺组穴治疗可明显提高其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且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痉挛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针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解痉方。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予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加用解痉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1日—9月30日期间,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2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各66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肢体功能、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生活能力及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疗效。结果:干预6周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3例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早期治疗组发病2周内开始治疗,晚期治疗组发病2周至1个月内开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采用肢体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治疗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腹针介入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康复训练依从性、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康复训练总依从率观察组为94. 34%(50/53),高于对照组的73. 58%(39/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FMA、SF-36评分干预后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可强化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康复训练,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偏瘫的改善情况,采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但能帮助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提高肢体功能,更能减轻偏瘫情况、提高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观察。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0%(P 0.05);观察组护理后FMA、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足外翻等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提升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疗法,分别比较两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4wk与8wk的Berg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干预。比较2组下肢功能改善率、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联合组下肢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前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及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上饶市立医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将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3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治疗的29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下肢FM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晨  张京兰  王非 《陕西中医》2022,43(6):793-796
目的:探析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30例脑卒中伴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15例)、观察组(115例)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分别评估治疗前后躯干控制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及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TCT评分、FMA评分、MoCA评分、MA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困重、偏身麻木、手脚胀痛证候积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CT评分、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认知、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4.
林君  李瀛  徐超 《新中医》2021,53(5):189-192
目的:观察填阴汤加味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72例中风后偏瘫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2组患者根据指南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填阴汤加味治疗。2组疗程均4周。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2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分较前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FMMS评分增加更明显(P<0.01)。干预后,2组博格(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分升高,步行能力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BBS、BI评分升高更明显,步行能力评分减少更显著(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52.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填阴汤加味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中风后偏瘫老年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 56例并随机 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进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40min/次;试验组采取20min常规训练+20min上肢康复机器 人训练,1次/d,5次/周,共 3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学参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 估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上肢运动学参数及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力反馈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且优于常规 训练,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与常规训练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12月在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脑病科就诊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康复组在病情平稳48h后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1月、2月、3月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指数评分,治疗期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能力、上下肢运动能力较上月比较均有明显提升(P<0.05),康复组在治疗1月、2月、3月生活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康复组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压疮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运动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游戏对脑梗死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上肢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进行传统康复治疗30min,完成后对照组开始作业训练,观察组开始虚拟现实游戏干预,均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干预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游戏可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彤彤 《光明中医》2016,(22):3320-3321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仅给予早期针对性肢体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结果两组经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89%,对照组仅获得71.11%临床总有效率(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FMA评分均较之前显著提高,但研究组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优(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