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例肝紫癜影像表现。患者女,29岁,CT平扫示肝S6见类圆形稍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MRI平扫示病灶T 1WI呈等-稍低信号,T 2WI呈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等信号,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示病灶呈持续性延迟强化,肝胆期呈不均匀稍低摄取,内见散在小点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SANT患者的MRI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10例均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7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双回波同反相位磁共振成像(IP/OP).结果 (1)单发9例,均为类圆形肿块,4例(44.4%)见假包膜;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8例(88.9%),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11.1%);动态增强扫描均为向心性、渐进性强化,其中辐条轮状强化7例(77.8%),明显结节样强化2例(22.2%),延迟期呈等或高信号,内均见裂隙;7例DWI检查中,低信号6例(85.7%),等信号1例(14.3%);病灶内出血2例(22.2%),均未见坏死囊变.(2)多发1例,表现为脾内弥漫分布的类圆形小结节(>10个),T1WI均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结论 单发脾SAN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病灶周围假包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多发SANT与脾脏其他脉管性肿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平扫和动态增强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NN的MRI征象,对病灶数目、形状、大小、部位、边界、平扫和增强后信号及强化方式进行评价.结果 病灶单发14例,另1例有2个病灶.平扫T1WI及T2WI各发现15和14个病灶,增强扫描发现16个病灶.14个病灶最大径≤3 cm.平扫T1WI病灶呈低信号5个,略低信号9个,1个呈等信号伴有周边低信号包膜及内部点状低信号.在T2WI病灶呈高信号5个,略高信号4个,略低信号3个,明显低信号2个,其中2个病灶内见点状或细线样极高信号.16例在增强扫描后各期均呈低信号,尤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明显低信号,边界及形态显示清楚.12个病灶形状不规则,4个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增强后病灶内部均未见强化,3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细环状轻度强化的包膜.结论 SNN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与肝脏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样PCC患者,11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19个,直径(2.8±1.4)cm,于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5个病灶,增强扫描示14个病灶动脉期呈周边强化,门脉期显示8个病灶内对比剂向中央扩散强化,6个病灶未见上述强化方式;1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改变.4个病灶见邻近肝包膜凹陷,2个病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6例MRI共检出6个病灶,T2WI示5个病灶呈不规则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相应区域均见强化;另1例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有异常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多样,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相关,其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GPA)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GPA,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为单发,右侧6例,左侧9例。根据肿块与颌下腺关系,将SGPA分为3型:颌下腺内实质型11例(73.3%),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T_2WI见更高斑点状高信号,呈沙砾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颌下腺内囊实混合型,3例(20.0%),肿块实性部分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颌下腺旁型1例(6.7%),T_1WI呈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正常颌下腺呈受压改变。15例周围均见包膜形成,T_1WI、T_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包膜完整13例,不完整2例。15例均未见钙化。结论:SGPA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对颌下腺实质型及囊实混合型肿块,MRI有助于正确诊断,颌下腺旁型肿块少见,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脑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PNET共7个病灶的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 肿瘤位于大脑半球3例,小脑2例.CT平扫见肿瘤呈分叶状,与脑灰质等或略高密度影.MRI见 5个病灶境界清楚,信号不均匀,实质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5例病灶边缘见类包膜样改变, T2WI呈略低信号; 轻微水肿5个病灶.3个周围可见血管流空.增强后7个病灶实质及类包膜呈明显强化.结论 脑内PNET有较特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6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26例中共473个结节,结节大小为0.5~12.0cm,其中直径>5.0cm的16个结节,平均直径(2.2±0.2)cm。单发结节型1例,表现为T 1WI低信号,T 2WI稍高信号,无明显特征性征象,增强后动脉期片絮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向心逐渐强化;多发结节型17例,在T 1WI均呈低信号,其中6例病灶内见出血灶,呈斑片状高信号;7例见包膜“皱缩征”;12例在T 2WI见“靶征”;多数病灶在DWI呈中心低信号、外周环形高信号,ADC图呈中心高信号、外周环形低信号;增强后12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4例呈持续环形强化,1例伴肝小静脉阻塞综合征动脉期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显示不清;17例中“棒棒糖征”8例,“瘤内血管征”5例;融合型8例,除包含多发结节型病灶特点外,病灶可相互融合,融合病灶增强后7例呈云絮状渐进性强化,1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8例均有“靶征”、“棒棒糖征”和局部包膜“皱缩”,其中5例见“瘤内血管征”。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MRI有一定特征性,局部包膜形态“皱缩”,T 2WI见“靶征”,增强后出现双环征,门静脉期见“棒棒糖征”及“瘤内血管征”对诊断有重要帮助,同时发现病灶近包膜分布,并且出现病灶相互融合时,更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乙型脑炎患儿的MRI表现,分析病灶的好发部位及其信号特征,数据采用构成比表示.40例(男24例,女16例)均在发病3~30 d期间行头颅常规T1WI、T2WI扫描,其中32例行轴位FLAIR扫描,31例行DWI扫描,7例行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检查.结果 颅内病变主要在T1WI呈稍低信号,在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在FLAIR序列以稍高信号多见,在DWI上多数呈高信号,部分呈稍高信号.40例中,37例病灶累及丘脑(92.5%),15例累及基底节(37.5%),12例累及大脑脚(30%),8例累及大脑皮层(20%),5例累及脑干(12.5%),2例累及胼胝体(5%).病灶常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增强扫描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小儿乙型脑炎的MRI的特征以双侧丘脑受累最多见,其次是基底节及大脑脚受累,而大脑皮层、脑干及胼胝体受累较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的临床资料及34例CT或/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滑膜肉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四肢关节(下肢,46%)。大多数病变较大( 5cm; 82%),呈结节状或分叶状。CT表现:病变类似于肌肉密度,大多数病变内可见坏死、囊变,增强扫描病变呈异质强化; 8例(44%)于病灶周边见点状、长条状钙化。MRI表现具有两组特征:1)直径 5cm的病变(18例),均表现为异质性,T1WI呈等或低信号,其中7例病灶内T1WI高信号提示出血;在T2WI中,10例(43%)观察到"三重信号征",12例见内部线样低信号分隔,其中6例呈多囊样改变; 2例存在液-液平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质强化; 2)直径5cm的病变(6例),其中4例信号较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变呈均匀强化; 2例呈多囊样改变,可见"三重信号征",呈结节样强化。12例病变DWI呈现高信号。结论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MD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EAMI。患者的MD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9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DCT和MRI检查。结果:13例中8例肿瘤呈实质性,5例呈囊实性。CT平扫示7例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上4例病灶以低信号为主,抑脂T2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3例信号明显不均匀。CT和MRI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示9例病灶呈中等至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实质期示病灶呈持续强化9例,强化程度减退4例,11例病灶强化明显不均匀。仅1例EAML可见少许脂肪信号,6例瘤周可见假包膜显影、较厚且绝大多数完整,9例瘤内可见血管影,4例伴有出血。结论:肾脏EAM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T2WI上病灶呈低信号、增强后中等至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假包膜较厚且完整以及瘤内血管影的显示,有助于提高对EAML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 1例因偶然发现肝脏结节性占位病变的60岁老年女性病人进行了肝脏MRI平扫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经外科手术切除肝脏病变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MRI表现及病理所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检查见肝Ⅷ段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2.0 cm×1.7 cm,边界清楚。病灶在化学位移双回波T_1WI同相位影像呈稍低信号,同层面反相位影像病灶信号强度不均匀减低,快速反转快速自旋回波(FRFSE)脂肪抑制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在动脉早期因明显不均匀强化呈显著高信号,其内下方见一条迂曲增粗的异常血管连接门静脉分支;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信号强度略低于周围的肝实质;在平衡期及延迟期,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在20 min及50 min肝胆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混合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与富血供肝细胞癌有一定重叠,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及平扫MRI信号特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HIM T )的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 HIM T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 扫描,3例行MR检查。结果7例7个病灶,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2例;CT 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T1WI为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CT 及MR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轻中度强化4例,不强化1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6例,边缘强化1例。结论 HIM T影像表现多样,T2 WI呈等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有一定特征,但本病少见,确诊尚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肝段MRI异常信号对肝脓肿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脓肿的MRI表现,特别是肝段MRI异常信号,探讨其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肝脓肿的41个病灶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 4例肝脓肿,单发13例,其中单房7例,多房6例;多发脓肿11例。肝段性异常信号灶29个,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其中4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其余T1WI无异常信号;22个表现为楔形,7个为圆形,范围、大小不一。8例行增强MRI者中,5例平扫表现肝段性异常信号的病灶均呈肝段性强化。另有2例MRI平扫呈肝段性T2WI高信号灶,CT增强检查见动脉期一过性肝段性强化。无论MRI增强还是CT增强其强化形态和范围与平扫MRI肝段性异常信号一致。结论 肝段MRI异常信号是炎症导致门静脉分支狭窄、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对肝脓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材料与方法 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经B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加做MRI检查,3例经B超及CT检查显示5个病灶。 2例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其中2个病灶术前误诊为肝癌和肝血管瘤;另1例肝脏含脂肪的肿块伴有肾脏多发病变及结节硬化。结果 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2)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一些影像学表现能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脏炎性假瘤:13例MRI征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13例肝脏炎性假瘤(IPL)在MRSE序列和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13例经手术证实的IPL,术前均行MRI检查,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和FMPSPGR序列多其动态增强成像,统计病灶数目,观察病灶在各序列上的信号变化和强化特征。结果 共发现病灶15个,在SET1WI上,5个病灶为等信号,其余10个病灶为略低信号。在SET2WI上,5个病灶为略高信号,10个病灶为等信号。在SE序列上病灶的边界显示不清,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5个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和/或延迟期,所有病灶可见到强化表现,如:(1)周边环形强化(12/15,80.0%),(2)小结节状强化(6/15,40.0%)。位于边缘呈“钟乳石”状或位于中心呈核心状;(3)分隔强化(8/15,53.3%)。结论 MRSE序列对IPL的检出和定性有一定困难,FMSPGR多期动态增强可反映病灶的病理特征,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结核瘤的MRI征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肝结核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0例肝结核瘤患者行MR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共12个病灶,MRI表现:(1)自旋回波序列:T1WT上所有病灶为低信号,T2WI上10个病灶为不均匀低信号(8个病灶为中心低信号而边缘为环形或片状的高信号,2个为低信号中见到点状高信号),另2个病灶为高信号。(2)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无强化,2个病灶边缘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主要为边缘强化和分隔强化。结论 MRI可反映肝结核瘤的病理改变过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超顺磁性氧化铁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