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受体7蛋白(CCR7)在膀胱尿路上皮的表达量,分析CCR7蛋白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关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标本和5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的CCR7蛋白含量,分析CCR7含量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CCR7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CCR7阳性率为85.71%,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20.0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的CCR7阳性率为90.91%,淋巴结未转移组为41.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分期膀胱尿路上皮癌(T3~T4)中CCR7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低分期(T1~T2)(93.75%vs.75.00%),高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G3)中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低分级(G1~G2)(93.34%vs.38.46%)。CCR7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有相关性,CCR7蛋白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子(P=0.017,OR=3.152)。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CR7蛋白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杨俊  程帆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9,34(12):949-952,956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TUG1(lncRNA-TUG1)的表达量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qRT-PCR法检测6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lncRNA-TUG1的表达量,分析lncRNA-TUG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术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lncRNA-TUG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呈异常增高趋势,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57±0.66 vs.1.00±0.26,P=0.002 1)。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水平的lncRNA-TUG1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无关。lncRNA-TUG1高表达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lncRNA-TUG1低表达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6)。高表达水平的lncRNA-TUG1、高组织学分级、高临床分期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均为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cRNA-TUG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多,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8):598-602
目的:探讨微小RNA-372-5p(miR-372-5p)、E-钙黏蛋白(CDH1)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于本院确诊的94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组织作为膀胱癌组,选取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372-5p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H1蛋白表达,Ualcan数据库检索CDH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Kaplan-Meier法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组织miR-372-5p、CDH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Ualcan数据库中,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组织中CDH1水平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膀胱癌组miR-372-5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CDH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大小3 cm、可见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3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miR-372-5p低表达、CDH1阳性表达比例高于肿瘤大小≤3 cm、未见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1、2级患者(P0.05)。miR-372-5p高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miR-372-5p低表达患者(88.89%vs. 67.35%,χ~2=6.274,P0.05);CDH1阳性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CDH1阴性表达患者(70.00%vs. 91.18%,χ~2=5.609,P0.05)。CDH1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372-5p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372-5p表达下调、CDH1表达上调,二者均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膀胱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LC3、Beclin-1及BCL-2 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LC3在膀胱癌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0. 05),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及肿瘤分期相关( P <0. 05)。Bec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 <0. 05),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P<0.01)。BCL-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 P<0. 01),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P<0. 05)。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LC3蛋白、Beclin-1蛋白的表达均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6(P<0. 05)和0.3593(P<0. 01)。结论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自噬活性的上调与凋亡能力的下调并存,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调作用,对其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程度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3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1月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确诊并手术的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48例、同期手术治疗的非膀胱癌患者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膀胱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非膀胱癌患者正常尿路黏膜组织中NF-κB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NF-κB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尿路黏膜组织中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30/48)、16.7%(8/48)和6.3%(1/16);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9%(35/48)、45.8%(22/48)和12.5%(2/16),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尿路黏膜组织(P<0.05);NF-κB阳性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G2/G3)组织中NF-κB阳性率显著高于低级别(G1)肿瘤组织(P<0.05);P53阳性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肿瘤分期存在相关性,T2-3期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Tis-1期(P<0.05);NF-κB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8.9个月和30.1个月,阳性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P53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DFS分别为9.2个月和28.6个月,阳性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与正常膀胱黏膜比较,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NF-κB、P5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与患者肿瘤分级和分期有关,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预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2(hMSH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49例膀胱正常黏膜组织中hMSH2的表达状况,分析不同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hMSH2蛋白阳性表达与5年复发的关系。结果: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hMS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34.72%(25/72),低于正常膀胱黏膜的91.84%(4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Ⅰ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为44.4%(20/45),高于Ⅱ~Ⅲ级的18.51%(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Tis~T1期中hMSH2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3.48%(20/46),高于T2~T4期的19.23%(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MSH2表达阳性者的5年复发率为19.35%(6/31),低于hMSH2表达阴性者的46.34%(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SH2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较正常组织低,与其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5年复发率有关,hMSH2可能参与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演化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Argonaute-2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法测定88例经病理确诊的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配对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中Argonaute-2蛋白的表达,分析该蛋白表达与预后和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中Argonaute-2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Argonaute-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高表达Argonaute-2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Argonaute-2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患者明显降低(62.2%vs.86.3%,P0.05)。结论 Argonaute-2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膀胱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5(MEK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3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收集癌灶组织113例,癌旁组织7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MEK5表达情况,比较癌灶组织与癌旁组织MEK5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分析BUC患者24个月的预后状况,并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显著性比较;采用Cox模型分析BU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灶组织的MEK5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BUC组织中MEK5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均P>0.05),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均P<0.05);与MEK5阴性表达相比,MEK5阳性表达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39.13% vs. 68.66%,P=0.002),无进展生存期较低(21.512个月vs. 19.294个月,P=0.001);MEK5阳性表达、肿瘤直径≥3 cm、高级别病理分级、T2~T4期、伴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B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UC患者癌灶组织中MEK5阳性表达率较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沉默调节蛋白1(SIRT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肿瘤进展、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2例不同病理分期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选取1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行膀胱根治术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SIRT1 mRNA表达水平。结果:SIRT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是否转移呈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是否复发无相关性(P0.05)。癌组织中SIRT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1在膀胱癌组织呈高表达,与临床分期及转移相关,有可能作为肿瘤进展的潜在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2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20例(80例经尿道切除标本,40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标本)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根据VEGF的染色情况计算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正常上皮中,CD24局限于细胞浆表达的极弱。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2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上皮。高肿瘤分级和高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CD24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肿瘤分级和低pTNM分期、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24阳性表达率与MVD呈正相关(r=0.243,P〈0.05)。结论CD2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明显上调,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与肿瘤的浸润、转移、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73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p73基因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73阳性表达率为38.3%(23/6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8.3%,47/60,P〈0.01)及正常膀胱组织(86.7%,13/15,P〈0.01)。p73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且与临床分期、浸润及转移也密切相关(P〈0.05)。结论p73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抑制作用,p7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预判膀胱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原肌球蛋白5(TM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探讨TM5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珐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4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TM5的表达。结果①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TM5蛋白全部阴性表达,48例膀胱癌标本中,TM5蛋白表达阳性者44例,阳性率为9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TM5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显著相关。结论TM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过度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手术治疗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切除标本中HIF-1α的表达情况,Kaplan-Meier法对HIF-1α的表达,血红蛋白含量及吸烟史等变量进行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多变量的影响。结果:90例研究对象年龄51~88岁,平均(68.2±9.4)岁,血红蛋白含量75~145 g/L,平均(109.5±13.9)g/L。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中位总生存期为34.0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14.5个月。不同水平HIF-1α表达组之间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吸烟史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正相关(P0.001)。HIF-1α的表达水平越高,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越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HIF-1α的表达水平是影响OS及DFS的独立因素(P0.05),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DF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IF-1α的表达水平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且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mad-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同一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参数的关系,探讨肿瘤血管形成及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0例正常对照膀胱组织的石蜡标本中Smad-4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Smad-4和VEGF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等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mad-4的阳性表达率(30.0%)明显低于对照组(80.0%)(P〈0.05);VEGF的阳性表达率(68.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P〈0.05);Smad-4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Smad-4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复发及转移显著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复发无相关性(P〉0.05)。结论 Smad-4、VEGF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Smad-4可能参与VEGF的表达调控并影响肿瘤血管生成,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Smad-4可作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V)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BUC组织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HIF-1α和VEGF在两种不同组织的表达和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VEGF在BUC中的阳性表达率(57.1%、72.5%),都明显高于正常组织(4.1%、6.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UC中HIF-1oα表达水平和VEGF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P<0.01).两者表达水平与BUC肌层浸润、非肌层浸润、细胞级别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在BUC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且均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因此,联合检测HIF-1α和VEGF有助于BUC的预后判断及复发风险预测,对分子靶向治疗膀胱癌也可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骨桥蛋白(OPN)和金属基质蛋白酶10(MMP-10)的表达,探索二者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正常膀胱壁标本中的OPN和MMP-10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复发、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17例(85.0%)OPN表达为阴性,3例(15.0%)为弱阳性,而MMP-10未见表达;OP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3.3%(44/60),MMP-10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8/60),OPN和MMP-1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表达中有明显差异(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OPN及MMP-10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呈正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二者之间的表达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OPN及MMP-10表达强度同肿瘤分级、分期、复发、转移有关,可能作为临床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进展及肿瘤预后的指标及在膀胱癌的进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核转运蛋白基因2(KPNA2)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KPNA2在265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46例癌旁正常上尿路上皮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G分级、肿瘤大小、肿瘤边侧和术后膀胱复发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KPNA2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KPNA2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74.34%)明显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率(24.66%)(P0.05)。KPNA2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分期(P=0.000)、G分级(P=0.033)和术后有无膀胱复发(P=0.004)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P=0.265)、性别(P=0.312)、肿瘤大小(P=0.582)和肿瘤边侧(P=0.386)无关。术后随访12~108个月(平均36个月),共有56例出现膀胱复发,总复发率为21.1%。高表达KPNA2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或低表达KPNA2的患者(P=0.007 6)。结论 KPNA2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蛋白、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80例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二者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和CD4+、CD8+细胞数量及CD4+/CD8+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65.4%(102/15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48.8%(3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数量、远处转移及复发有关(P值均<0.05)。膀胱尿路上皮癌中Snail蛋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0.186,P<0.05);Snail蛋白阳性表达与CD4+细胞数量以及CD4+/CDt+值呈负相关(r=-0.313,P<0.05;r=-0.305,P<0.05),而与CDs+细胞数量无关(r= -0.250,P>0.05)。 结论 Snail蛋白可能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表达及诱导膀胱肿瘤局部免疫抑制,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及尿液生物标志物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n=40,研究组)、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n=20,良性组)及健康志愿者(n=10,对照组)血清和尿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OPN的表达量,分析OPN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及尿液OPN表达量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均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OPN表达量与TNM分期、病理分级、是否转移相关(均P0.05),而尿液OPN表达量与TNM分期、病理分级、是否转移无相关(均P0.05);血清、尿液OPN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0.2%、78.0%,特异性分别为84%、84%。结论:OP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具有一定的潜在诊断价值,在患者血清及尿液中显著增高,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6):425-430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织中ARID1A及PIK3C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0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组)及28例癌旁组织(癌旁组)中ARID1A、PIK3CA及Ki-67的表达水平,并将BUC组按照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统计分析ARID1A、PIK3CA在各组间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ARID1A在BUC组中有42.06%呈缺失表达,而在癌旁组中仅7.14%呈缺失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在BUC组中有74例(69.16%)表达显著增强,而在癌旁组中仅7例(25%)呈强阳性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ARID1A的缺失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级及Ki-67增殖指数有关(P0.05),PIK3C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分级、Ki-67增殖指数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RID1A与PIK3CA之间的表达无明确相关性(r=-0.062,P0.05),复发与否与年龄、病变级别、浸润深度、PIK3CA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ARID1A及PIK3CA在BU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且与病变级别、肿瘤浸润密切相关,但两种蛋白间并无相关性,二者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BUC的发生、进展。并且PIK3CA蛋白阳性表达可明显增加BUC的复发率,进一步为探究BUC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