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位置参数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THA治疗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假体位置参数,包括:髋臼外展角、前倾角、髋臼旋转中心及股骨偏心距。观察随访3年时Harris评分情况。采用等距分组法将假体位置参数进行分组,对比不同组间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结果 THA术后脱位率为1.22%(3/246);髋臼外展角重建在35°~55°者185例,占75.2%;髋臼前倾角重建在5°~25°者174例,占70.7%;术侧髋臼旋转中心位置及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18.32±6.57)个月,末次随访时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0.76±8.45)分,优良率为88.6%(218/246)。髋臼前倾角和髋臼旋转中心水平位置不同组间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髋臼旋转中心垂直位置及股骨偏心距不同组间的Hari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手术髋臼外展角重建不宜大于55°;髋臼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重建向上不宜大于健侧50%;股骨头偏心距重建增大不宜大于健侧20%,超过以上范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会受到影响;而髋臼外展角重建小于35°和股骨头偏心距缩小大于健侧20%有可能会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骨性标志及软组织标志相结合的方法,作为重度髋骨关节炎患者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侧假体定位参考依据的临床效果及其技术操作要点。方法:对31例重度髋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骨性标志与软组织标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髋臼侧假体定位,术后测量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随访6~39个月,平均(22.0±1.7)个月,观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及Harri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术后1周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2.52°±4.00°,前倾角为15.34°±3.29°;术后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脱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6±7.1)分改善至终末随访时的平均(89.0±5.5)分。结论:骨性标志与软组织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是重度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定位髋臼侧假体的有效方法,能够保证髋臼侧假体安放于"安全区域",运用该方法能够提高髋臼假体定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 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入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最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最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使用自制髋臼假体角度导向器辅助安装,对提高髋臼假体置入角度准确率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90例(98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设定髋臼最佳置入外展角为40°,前倾角为20°。患者随机分导向器组(50髋)和对照组(48髋),其中导向器组手术中采用自制金属髋臼假体安装导向器辅助下进行髋臼假体的安放,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手术,没有借助任何定位导向安装设备,完全靠徒手安装。术后拍骨盆前后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并将测量的外展角与前倾角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安放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结果]导向器组:手术中安装导向器时间为40 s~1 min 30 s,髋臼前倾角为14.54°±5.25°,外展角为41.82°±3.61°;对照组前倾角为17.49°±8.47°,外展角为39.26°±7.19°。将外展角、前倾角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角度导向器可以提高置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术中操作方便,安装导向器耗时短,可以反复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在直接前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在3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行THA的患者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术后摄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先观察术后假体的前倾角是否位于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内(15°±10°),再与术中所测角度进行比较,评估术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骨盆正位片测量32例髋臼假体前倾角均在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范围。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4. 58°±2. 50°;术后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6. 48°±3. 45°;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 25,P=0. 71)。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行THA中应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性化髋臼导板在单侧全髋关节成形术(THA)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选取人尸体髋标本20例(由昆明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进行实验研究。每例标本右侧定义为导板侧,左侧定义为对照侧。经CT扫描后对每例标本髋关节行三维重建,计算并确定导板侧髋关节旋转中心(HJC)及旋转轴线,设计并制作与导板侧髋臼Harris窝表面形态一致的反向导板,辅助THA术中髋臼假体植入。测量术后导板侧髋臼假体与对照侧髋臼的外展角(β)、前倾角(α)、HJC与泪滴的垂直距离(H)和水平距离(W)并进行比较。采用Prism 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个性化髋臼导板与髋臼Harris窝贴合紧密且稳定性好。髋臼导板辅助臼杯假体植入后与对照侧髋臼方位对称。导板侧与对照侧β角分别为(49.9±4.1)°和(49.5±4.7)°,α角分别为(17.7±3.1)°和(18.3±3.5)°,H值分别为(21.6±2.8)mm和(21.9±3.4)mm,W值分别为(29.7±3.1)mm和(30.90±3.31)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髋臼导板可做为辅助单侧THA术中髋臼假体准确植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一种自动角度测量仪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前倾角的测量,并对其效果作出评价。方法选取60例行THA患者,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0例,分别通过CT及自动角度测量仪测定外展角和前倾角,根据Harris评分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中测定实验组前倾角14.57°~16.39°(15.23°±2.13°),对照组前倾角13.68°~17.16°(16.37°±2.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前倾角更接近于理想值15°。对照组Harris评分术前为51~65(58±8.94)分,术后第4周为63~81(74±7.95)分,第12周为67~85(78±6.84)分;实验组Harris评分术前为49~68(60±8.73)分,术后第4周为69~85(82±7.76)分,第12周为74~90(84±6.58)分;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和术后第12周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角度测量仪因其准确简便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短柄股骨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调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颈前倾角的应用体会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生物型微创短柄股骨假体AccoladeⅡ行THA治疗19例(21髋)CroweⅠ~Ⅲ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股骨颈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异及股骨偏距、髋臼偏距,同时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6个月随访,股骨颈前倾角由术前33.68°±10.40°减小到15.33°±4.26°,肢体短缩由术前(17.34±15.69)mm减小到(-1.46±7.64)mm,股骨偏距由术前(32.27±4.64)mm增大到(42.51±5.89)mm,髋臼偏距由术前(38.32±7.67)mm减小到(32.21±4.90)mm,VAS评分由术前(5.58±1.79)分恢复到(2.24±1.18)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2.34±8.81)分恢复到(85.86±6.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生物型微创短柄股骨假体AccoladeⅡ行THA治疗CroweⅠ~Ⅲ型DDH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AccoladeⅡ短柄假体可有效纠正轻中度DDH患者股骨颈前倾角至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中青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骨性融合的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26例中青年AS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31髋)。患者AS导致髋关节病变距行THA时间为2~26(11. 2±0. 8)年。均采用生物型假体。结果 1髋术中发生股骨近端劈裂骨折,予钢丝环扎固定; 1髋术后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半年后康复; 1髋髋关节后脱位即时手法复位。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123(36. 5±2. 8)个月。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未出现松动、下沉。术后3个月,1髋发生髋臼侧透亮线,2mm;所有股骨侧未见透亮线; 4髋发生异位骨化。Harris评分术前为12~30(20. 1±1. 8)分,末次随访时为78~92(87. 1±7. 1)分;总被动活动度术前为0°,末次随访时为171°~235°(215. 0°±22. 0°);被动屈曲度术前为0°,末次随访时为70°~102°(85. 8°±9. 3°); Harris评分、总被动活动度、被动屈曲度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1)。结论 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融合可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优良的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估计算机辅助下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手术方法及假体植入的精确性.方法 对40例患者分成导航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和标准常规技术完成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以及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偏移度及股骨假体柄干角和前倾角的偏移度.结果 手术时间导航组较对照组长38.7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导航组较对照组多109.4 ml(P<0.05).随访平均14.5个月,HH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髋臼杯外展角偏移度(7.3°±4.3°)大于导航组(1.9°±1.3°)(P<0.05),对照组髋臼杯前倾角偏移度(3.9°±2.3°)大于导航组(2.4°±1.5°)(P<0.05).导航组股骨假体柄干角偏移度(1.5°±1.0°)小于对照组(11.3°±1.3°)(P<0.05),导航组股骨假体前倾角偏移度(1.8°±2.3°)小于对照组(6.5°±5.3°)(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可以提高假体植入的精确性,避免股骨颈皮质骨切迹,降低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与常规THA术后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因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原因接受由同一名术者使用同一品牌假体单侧初次THA手术患者1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常规手术组。术后摄骨盆正位及髋关节穿桌侧位X线片, 观察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及外展角、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手术侧别、术前血容量及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导致机器人定位螺钉松动, 术中改为常规手术。常规手术组8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9.7±6.8)个月, 机器人辅助组84例为(18.6±5.4)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采用THA治疗的73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HA术中是否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分为研究组(37例,THA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和对照组(36例,行传统TH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及术前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和髋关节ROM,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外展角、假体联合前倾角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髋臼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杯的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的优化组合方法. 方法 建立THA三维可视化模型,定义两种髋关节活动度标准:一般标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时内旋≥30°、后伸≥30°和中立位外旋≥40°而没有假体撞击)和严格标准(髋关节屈曲≥120°、屈曲90°时内旋≥45°、后伸≥30°和中立位外旋≥40°而没有假体撞击).头颈比变化范围为2.00 ~2.92,股骨假体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 ~ 70°,计算满足髋关节两组活动标准、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安装参数.结果 严格标准下的安全范围较一般标准小,两种标准下的髋臼杯安全范围面积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当颈干角为130°时,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40X1+38.41,Y2=- 1.007 X2 +47.46;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OImin)和头颈比(GR)的关系分别为OImin'1=168.13 GR1-2.504,OImin'2=213.79 GR2-2.272.当颈干角从135°移向130°时,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面积也有所减小.结论 THA中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扩大臼杯安放的安全范围.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变小,杯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股骨颈前倾角的增大和颈干角的变小均使得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陶瓷-陶瓷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对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进行第四代陶瓷-陶瓷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髋臼假体放置角度为30°~40°,对照组髋臼假体放置角度为40°~50°。所有患者术前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6、12个月及每隔1年进行随访,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拐杖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基于X线片的内植物情况分析(假体碎裂、假体柄下沉、髋臼杯移位、假体周围骨质等)及髋关节功能状况等调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5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试验组Harris髋关节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3.14±0.37)d,对照组为(3.13±0.35)d,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拐杖使用时间为(14.83±1.63)d,对照组为(15.32±2.64)d,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4.93±0.38)d,对照组为(4.85±0.64)d,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年,两组患者异位骨化及股骨假体松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假体碎裂、髋臼杯松动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陶瓷-陶瓷髋关节置换术中适当降低髋臼杯外展角对于假体远期生存率具有较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智能手机角度测量软件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测量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的准确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9月,在50例患者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测定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男24例,女26例;年龄37~83岁,平均71岁。左髋22例,右髋28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均排除髋臼发育异常。术后1周摄骨盆正位X线片,利用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自身测量的可靠性,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结果差异;定义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大于手机测量值为+,反之为-,计算术中及术后角度测量误差范围。结果术中手机测量及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02±1.33)°,前倾角为(17.62±2.20)°;术后PACS系统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4.74±4.05)°,前倾角为(17.22±5.57)°;两种方法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77,P=0.482;Z=-0.368,P=0.713)。术后PACS系统测量44例髋臼假体角度在安全区范围内;6例前倾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5°,外展角超出安全区范围1~3°。髋臼假体前倾角术中及术后测量前倾角偏差为-21~+10°、外展角为-10~+9°,提示与术后PACS系统测量值比较,术中手机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偏大,外展角偏小。结论 THA术中利用智能手机的角度测量软件确定髋臼假体植入前倾角及外展角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Ⅰ科采用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为37~65岁,平均51.8岁。运用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辅助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臼杯的外展角、前倾角及髋关节旋转中心,记录患者手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O2(患侧)与解剖旋转中心O1(健侧)的符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髋关节旋转中心O2与解剖旋转中心O1的纵坐标分别为(19.36±3.61)、(18.33±3.41)mm,横坐标分别为(39.93±2.97)、(39.99±3.1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中心符合。术后患侧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均在正常范围内:外展39.3°±3.2°,前倾14.6°±1.2°。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42.3±3.2)分提高至(94.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3,P=0.002);优13例,良1例。随访期间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未见异位骨化形成。结论3D打印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器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协助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精准植入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经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2015年因髋关节发育不良经初期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29例患者(29髋)所行单侧THA的结果。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42.00±13.85)岁(21~64)岁。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系列X线片,对临床和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后脱位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以及术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无需要翻修者。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52±51.06)个月(25~18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2.90±12.18)分(16~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2.66±5.16)分(76~97分)(P0.001)。26例(86.66%)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结论]尽管既往髋臼截骨术会对后续的THA治疗造成诸多技术性困难,但采用生物固定型假体对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病例进行THA重建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仍然令人满意,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结合打压植骨治疗髋臼内陷症的疗效.方法 对20例髋臼内陷症行全髋关节置换,辅以非结构性打压植骨修复髋臼内侧壁缺损.手术前后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术前髋关节评分平均为(40.5±7.8)分,术后为(88.9±8.1)分.所有髋臼侧移植骨生长良好,术后CT提示移植骨与内陷髋臼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应用自体股骨头或同种异体股骨头打压植骨填充髋臼结合多孔生物型髋臼假体治疗髋臼内陷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大直径股骨头(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影响该类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12月,采用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41例(4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记录患髋的活动范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X线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情况.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39例(47髋)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为95.1%.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8±1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0±5.4)分.患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屈髋由79.8°增加至110.2°,外展由20.9°增加至38.3°,外旋由12.0°增加至26.0°;术后2年屈髋平均可达113.2°,外展可达40.2°,外旋可达30.8°.术后患者轻度跛行3例,大腿不适2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假体松动或脱位、术后异位骨化发生.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5°±4.9°,前倾角为14.5°±2.1°,髋臼未见松动、移位.术后均未发现透亮线和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大头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特别适用于活动量大、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Methods From October 2007 to December 2007,41 patients (49 hips) underwent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metal-on-metal THA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Clinical outcomes measures were Harris score,hip range of motion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bduction angle and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ere measured on radiological films.The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around the prosthesis were also recorded.Results Thirty-nine patients (47 hips) were followed up at least 2 years.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had improved from (43.8±13.1) points preoperatively to (92.0±5.4) points at final follow-up.All the patients had at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No late complication happened.For the rang of motion at final follow-up:flexion of the hip had improved from 79.8° to 113.2°,abduction had improved from 20.9° to 40.2°,external rotation had improved from 12.0° to 30.8°.Radiological measurement showed the mean abduction angle of cup was 39.5°±4.9°,the mean anteversion angle of cup was 14.5°±2.1°.No radiolucent line and osteolysis were found after THA.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THA using metal-on-metal prosthesis with large diameter femoral head is encouraging,especially for young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