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取顺德区某重点中学的491名初一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近1年内相关心理卫生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9.78%(48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困扰报告率为34.83%(171人),性问题困扰报告率为29.12%(143人),发现其心理健康状况和成绩满意度、与父母关系、特殊嗜好、父母之间关系以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近1年的生活事件有影响。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与多项因素有关,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外资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心理测量问卷对2647名(男820名,女1827名)外资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交焦虑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近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315人(11.9%),中度心理问题117人(4.4%),严重心理问题68人(2.6%);近半数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48.1%),其中,轻度焦虑为35.8%,中度焦虑为10.7%、严重焦虑为1.6%;多数人的生活质量达到满意水平,有22.4%的人感到不太满意,仅有极少数人(1.5%)感到不满意;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存在一些差异。结论外资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与一般市民相当,但年轻人和技术人员的心理问题较多、生活满意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运用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本组大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生平均分为4.31,男生平均分为3.65,女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t=3.21,P<0.01);来自城市学生的平均分为4.30,来自农村学生的平均分为3.67,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3.06,P<0.01).120名大学生的自尊总均分约3分,属较高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差异不显著.高自尊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低自尊组学生.结论:大学生对现在的生活中等程度满意;其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学生危机脆弱性、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危机脆弱性"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4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有50.5%的中学生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农村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t=0.962,P<0.05),非独生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中学生(t=1.823,P<0.01);②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③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各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r=-0.270~-0.469,P<0.001),且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的回归效应(R2=0.25,P<0.001)。结论中学生危机脆弱性较高,生活满意度是危机脆弱性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CQOL)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01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有16.5%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处于差和较差等级,且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在总分及各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1.979,-2.647,-2.052,-2.406,-2.042;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成绩、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照顾者管教程度均影响其社会心理功能得分(t=3.849,-3.402,-2.943,-2.678,4.008;P0.05),成绩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得分(t=2.580,P0.01),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和照顾者聊天频率影响其生活环境得分(t=-3.727,4.478,P0.001),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父母期待获得的学历、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满意度得分(t=-2.749,-4.474,3.117,2.655;P0.05),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照顾者管教程度、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期待获得的学历、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总分(t=-3.067,-4.098,-2.789,4.089,2.334,2.655;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低于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父母联系频率、和照顾者聊天频率、照顾者管教程度、照顾者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期待获得的学历、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在本横断面研究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村内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无严重精神问题及听力障碍的老年人451人(年龄60~92岁).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测量其生命质量,用AMOS5.0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451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评分为78.5±15.4;男性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女性[(81.2±13.0)vs.(77.5±16.3),P=0.003];在年龄上,随着增龄生命质量评分降低[(82.2±13.3)vs.(77.0±16.0)vs.(71.4±16.4),P<0.001];家庭收入越高、家庭关系越和睦、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满意度越高其生命质量评分越高(如,生活满意度:低66.1±16.7,中79.2±12.9、高86.7±10.4,P<0.001).路径分析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283和0.252),慢性病和家庭关系既有直接影响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38和0.139),还通过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090和0.105).年龄和性别通过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产生间接作用(作用大小为-0.120和-0.038).结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慢性病患病情况、家庭关系、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间接因素.提示有关部门应有重点、有层次地制定老年卫生保健政策,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城乡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运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MSLSS-CV)对1152名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测查。结果:(1)城市学生在所有维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农村学生(均值差范围为0.2-0.4,如,城乡学生家庭满意度均分分别为4.6±1.0、4.2±1.0,均值差=0.4;城乡学生自我满意度均分分别为4.6±0.7、4.4±0.7,均值差=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中学生各维度满意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农村中学生在各维度满意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3)城乡差异对各维度满意度和一般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均高于人缘因素,分别为5%、10%、4%、6%、17%、11%。结论: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考察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989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敏感、强迫、敌意、偏执和抑郁;女生心理健康较男生差,高中生较初中生差,高一年级最为严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父母的拒绝与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结论: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社会支持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贵州省布依族3~6年级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贵州省布依族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贵州省布依族聚居县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6年级布依族小学生469名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样方法抽取汉族集聚地的汉族小学生513名作为对照。了解布依族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布依族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较低。总体满意度均分(42±13),为不太满意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一般满意度水平(t=-13.297,P<0.01)。布依族小学生在认知满意度、情感满意度、总体满意度3个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分组分析布依族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维度、认知满意度、总体满意度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4,P<0.01;F=2.997、3.310;P<0.05),主要是三年级组小学生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五、六年级组小学生。2布依族小学生的各维度满意度以抑郁体验分数最低,家庭生活分数最高,分数从低到高依次为抑郁体验、躯体体验、学校生活、同伴交往、自我认识、生活环境、焦虑体验、家庭生活。认知满意度(47±13)高于情感满意度(4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18,P<0.01)。3布依族小学生认知满意度、情感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均低于汉族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31,43.217,74.110,P<0.01)。分段分析布依族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总体不满意段351名(74.8%)明显高于汉族小学生259名(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48,P<0.01)。满意段99名(21.1%),明显低于汉族小学生223名(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89,P<0.01)。比较满意段两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回归分析发现学习成绩对布依族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t=2.064,P<0.01),学习成绩越好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越高。提示,布依族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较低。学习成绩对主观生活质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4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2%;(2)农村留守中学生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如,MHT总分(42.7±1.1)vs.(33.6±1.6),P=0.004];(3)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8.8±0.4)vs.(7.6±0.5)、(7.9±0.4)vs.(6.3±0.6)、(4.4±0.2)vs.(3.0±0.3),P=0.031、0.027、0.000]及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6.2±0.6)vs.(3.9±0.2);(7.3±0.2)vs.(4.8±0.2),P=0.008、0.006、0.000]均高于非留守组;(4)相关分析表明留守中学生MHT总分与消极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26~0.48),生活事件量表中丧失因子与MHT各因子相关性最低,应付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因子与MHT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r=-0.21~0.33);(5)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因子中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消极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为38%.结论: 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应付方式和消极应付方式都与心理健康相关,但消极应付方式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调查表、简易应对疗式问卷等工具对480名医学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对专业的满意度、应对方式及心理症状进行模型似定和验证。结果: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对专业的态度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拟合优度指数、调整拟合优度指数均大于0.90。结论:结构方程模型存使用上比很多传统的统计方法更具有优势,但使用时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及幸福感、满足感 ,是测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 。本文对深圳市宝安区 10 5 5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 ,旨在探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卫生状况的现状及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社区老年保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在深圳市宝安区随机抽取 2个镇 ,然后以整群抽样法在 2个镇内各随机抽取 5个村 ,在被抽取的 10个村内共有 10 89名年龄≥ 6 0岁、有常住户口的老年人 ,其中 13名老年人因有严重的听力及精神障碍而被排除。以此 10个村内所有…  相似文献   

14.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有关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调查研来已有不少报道’-‘。为了解农村中学生的精神卫生状况,寻找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并为预防心理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劲利县第七中学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1资料及方法1.1对象选择我校高一至高三的学生,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年级抽取一个班共156人,男94人、女62人;一年级52人、二年级46人、三年级58人;年龄15~20岁·平均164士25岁。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0)[‘j和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按指导语对每个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贵州省5所大学的12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和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及较高的负性情感;女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男生,负性情感低于男生,城市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农村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低于普通家庭学生;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可不同程度的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方差变异的19.7%,19.9%,22.4%,36.8%.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较高的负性情感;生活满意度、负性情感存在性别差异,生活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家庭经济收入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神经质、外向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因素结构.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对高中学生主观感进行心理建构,在此基础上,拟定了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初稿,然后进行3次的调查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正式问卷由35个项目构成,分属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学习满意感、身体满意感5个分量表.结论 编制的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可以反映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对高中学生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诊断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初一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初一学生抑郁症状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和环境因素。方法:用自陈问卷调查300名样本的抑郁症状及自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分析这些因素与抑郁症状之间以及生活事件各因子与自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尊、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9和-0·14),生活事件与之正相关(标化回归系数0·26);在生活事件6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及相关因子与自尊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和-0·13)。结论:抑郁症状在初一学生中相当常见;自尊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支持以及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在各种生活事件中,来自学习过程的压力和挫败对自尊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15名医学院大学生,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与评定。结果 515份有效问卷中,SCL-90总分≥160分189人,占总数的36.70%,因子分≥2.5分人数占总数前3位的因子分别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有更多心理问题。1、3年级之间和2、3年级之间在SCL-90评分上有差异。被试者母亲受教育程度与被试心理问题呈负相关。内向和SCL-90呈负相关,精神质与SCL-90呈正相关。结论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方法:对518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途径。结果:生活事件间接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和个性内外向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因素;消极应对方式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是生活事件、个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间环节。结论:改变认知和纠正学生不良的应付方式与防御方式可能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城市、农村重点中学各1所,在2所学校各随机抽取初一年级4个班,共8个班,分别随机分为干预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对照组4个班(城、乡各2个班).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年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进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