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农村儿童社会适应性问卷对江苏省1072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在社会适应总分上,农村留守儿童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t=-3.57,P0.001),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的社会适应性总分相对优于男生(t=-2.51,P0.05),小学的社会适应性总分相对高于初中(t=2.36,P0.05),单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总分相对高于双留守儿童(t=2.86,P0.01)。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上网时间、与父母联系频率、对爸妈打工目的的认知、对家庭完整度的认知、想与爸妈生活在一起的程度、对爸妈的想念程度、生活态度及照料者教养方式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弱,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从多方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留守状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作为儿童实际照顾者的祖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方法:在中国西北农村选取1069名年龄介于6-17岁由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安倾向),儿童祖父母的抑郁、焦虑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测量;同时收集外出务工父母"回家频率"和"与家庭联系频率"作为儿童留守状况的指标。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与其留守状况、其祖父母消极情绪均显著正相关(r=0.100.43, Ps0.01),与其祖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r=-0.24, P0.0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留守状况对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心理健康具有消极影响,然而留守状况并不能直接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χ~2/df=150.01/56=2.68, CFI=0.97, TLI=0.96, RMSEA=0.04, SRMR=0.03);(3)中介分析表明,留守状况通过祖父母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消极情绪,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结论:留守状况通过影响儿童祖辈抚养者的心理健康进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编留守情况调查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中筛选出留守经历大学生245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1名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有留守经历女生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支持力总分、心理韧性总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女生(P0.05);有无留守经历男生心理韧性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同为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男生情绪控制(t=3.265,P0.01)、个人力总分(t=2.129,P0.05)显著高于女生,女生支持力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2.143,P0.05);③留守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差异显著(F=3.074,P0.05),留守期间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显著(F=3.332,P0.05),与抚养人沟通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F=4.91,P0.01)、支持力总分(F=6.331,P0.05)、心理韧性总分差异显著(F=3.687,P0.05);④与抚养人沟通情况、性别及与父母团聚频率对支持力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10.8%;与抚养人沟通情况对总体心理韧性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3.7%。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一定影响;可通过加强与抚养人沟通、与父母团聚频率等提升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 (GQOLI- 74)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CSQ)对46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及46例健康儿童的父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①孤独症儿童父母的GQOLI—74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物质生活状态(t=1.98,P<0.05)和心理健康(t=2.56,P<0.01)尤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叉;②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t=1.91,P<0.05),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t=-2.59,P<0.01),消极应对表现突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较健康对照者差,他们应对生活应激事件时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友谊质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农村儿童社会适应性问卷以及友谊质量问卷,对江苏省1072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t=-2.81,P0.01)、学习适应(t=-3.64,P0.001)、积极情绪适应(t=-2.34,P0.05)、生活适应(t=-2.37,P0.05)及社会适应性总分方面(t=-3.57,P0.001)差异显著,非留守儿童相对要优于留守儿童,在认知适应(P0.05)方面差异不显著;②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的社会适应性总分(t=-2.51,P0.05)相对优于男生,小学的社会适应性总分(t=2.36,P0.05)相对高于初中;在友谊质量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中女生的友谊质量(t=-3.59,P0.001)相对优于男生,小学的友谊质量得分(t=2.24,P0.05)相对优于初中;③农村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总分与社会适应性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69,P0.001),并且友谊质量总分对社会适应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为49%。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弱,良好的友谊质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学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流动儿童1198人、留守儿童1631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中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维度(CAPBQ-A)评估儿童的利他亲社会行为、生活事件量表(LEQ)评估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心理处境分化量表中的父母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P)和教师信任与支持感知维度(SPRQ-T)评估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结果:流动儿童CAPBQ-A得分高于留守儿童(P0.001)。对CAPBQA得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的是儿童类别(β=-0.07)、LEQ得分(β=-0.04)、SPRQ-P得分(β=0.13)、SPRQ-T得分(β=0.31);SPRQ-P得分对流动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留守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SPRQ-T得分对留守儿童的预测程度比对流动儿童预测程度更大(β=0.06)(均P0.01)。结论: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更差。人际关系对两类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相比负性生活事件更大;亲子关系对流动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利他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要高于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以铜仁为例的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开展这类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编制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铜仁地区4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并以41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对照。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焦虑(t=2.042,P0.05)、孤独倾向(t=5.130,P0.001)、恐怖倾向(t=2.155,P0.05)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极显著的学年段差异(t=5.510,-3.987,-7.005,-3.829;P0.001);3留守儿童男生在学习焦虑(t=-2.017,P0.05)、自责倾向(t=-3.752,P0.001)、身体症状(t=-2.669,P0.01)3个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留守儿童女生。结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但从各因子得分看,其心理健康仍是我们要长时间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46例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及46例健康儿童的父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孤独症儿童父母的GQOLI-74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物质生活状态(t=1.98,P<0.05)和心理健康(t=2.56,P<0.01)尤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t=1.91,P<0.05),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t=-2.59,P<0.01),消极应对表现突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较健康对照者差,他们应对生活应激事件时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之间的联系,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和自编的《中学生社会支持调查表》对安徽省蚌埠市某农村中学初中3个年级253名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各年级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在116~130之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②留守学生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心理支持,被试获得的社会支持中父母支持>学校支持>亲戚支持>网友支持(P<0.05);③父母支持、学校支持及亲戚支持与心理韧性得分间皆有显著正相关(r=0.47,0.36,0.32;P<0.01);④留守女生比男生更擅长向身边人求助和倾诉,对支持的利用度高于男生;⑤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留守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有显著差异(F=7.70,P<0.05),与父母联系的频率越高,其心理韧性的得分也越高.结论 父母及学校的心理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基本情况,探讨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SLS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青少年社会资源量表对湖南某市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1313名11~17(13.66±4.72)岁留守儿童开展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的受惩罚和其他生活事件两个因子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2)单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t=5.32,P0.001);(3)生活事件、社会资源和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4)社会资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解释生活满意度水平方差变异的0.5%(F=4.43,P0.05),社会资源在生活事件与满意度之间调节效应显著。结论: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满意度有影响,社会资源在其中起到调节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依恋模式对自尊水平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价量表、自尊量表,对220名留守儿童及8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3.18,-2.36;P0.05),自尊量表得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45,3.22,3.52,2.82;P0.05);②留守儿童依恋回避与自尊水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负性相关(r=-0.23,-0.29,-0.35;P0.05),自尊水平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r=0.31,0.30;P0.05);③留守儿童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在留守儿童依恋回避和自尊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具有不安全依恋、低自尊及社会支持欠缺的特征,留守儿童依恋模式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对自尊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照顾者的生活质量、照顾者负担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知情同意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180人,使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分别对患者的抑郁症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和照顾者负担进行调查。结果:SF-36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1);ZBI得分为(32±15)分,73.7%的青少年抑郁症照顾者处于轻中度负担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病程长、有自杀史,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的照顾者SF-36评分较低(P0.05)。住院抑郁症患者、病程长、HAMD评分高、在职、近3个月发生重大事件的照顾者ZBI评分较高(P0.05)。青少年抑郁症照顾者SF-36各维度得分与ZBI两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56~-0.24,均P0.01)。结论:青少年抑郁症照顾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存在明显的照料负担;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月收入低、在职、近3个月发生重大事件、病程长、有自杀史、HAMD评分高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照顾者生活质量低、照料负担重,且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张兴贵主编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陕西农村两所中学的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27.18±4.19,积极情感=3.76±1.01,消极情感=3.21±0.95);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722和-3.000,P0.01);消极情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2.958,P0.01);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主观幸福感的多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性别、年级、对打工的态度、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学业成绩、所获得的帮助支持、师生关系、与看护人的沟通、家庭气氛、看护类型、零花钱、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1)。结论在制定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2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差异显著(t=2.17,2.71,P0.05);3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且差异显著(F=2.90,P0.05);4父母的打工年限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等产生影响(F=3.09,2.94,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问卷和SF-36生活质量问卷对147名留守妇女施测。结果:(1)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妇女在躯体功能(F=7.069,P0.01)、肌体疼痛(F=3.175,P0.05)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拥有不同子女数量的留守妇女在躯体功能(F=4.158,P0.05)、生理健康(F=3.863,P0.05)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留守妇女的家庭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2,P0.05),留守妇女家庭功能和生理健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5,P0.01)。结论 :(1)年龄是影响留守妇女的躯体功能的重要因素,50岁以上留守妇女的躯体受限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留守妇女;(2)子女数量对留守妇女的生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3)家庭功能得分越低,家庭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作用.方法 采用亲子沟通问卷对156名在校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出亲子沟通问卷得分偏低、适合进行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40名进行团体箱庭心理干预活动,并进行后测.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得分比较:①父亲的亲子沟通得分,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24,P<0.001);②母亲的亲子沟通得分,虽然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得分低,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3.593,P>0.05);③从父母总的亲子沟通得分上看,非留守儿童要明显高于留守儿童,而且差异显著(F=7.681,P<0.01);④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心理干预情况的前后测比较:这40名亲子沟通较差的留守儿童,通过团体箱庭的心理干预后,亲子沟通质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与父亲的沟通(F=15.390,P<0.001)、与母亲的沟通(F=6.923,P<0.01),还是与父母总的沟通(F=11.889,P<0.001),后测成绩都明显高于前测,且前后测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 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质量的提高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城市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以吉林市两所小学的四~六年级的2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用BPAQ攻击行为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攻击性的总分(t=-2.442,P=0.016)以及愤怒(t=-2.157,P=0.033)和身体攻击(t=-2.884,P=0.005)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在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得分中言语攻击因子与孤独感(P=0.004)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减少留守儿童孤独感能够帮助降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