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顾植山教授重视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并擅长以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运用经方,于2014年运用甲午年运气方及三因司天方运气方之附子山萸汤、正阳汤治疗神经内科疑难病获得可喜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王凯军主任医师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过程中研创的一种针法。其理论基础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离合理论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顾植山教授据此绘制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图1),王凯军主任医师由此将三阴三阳量化分布于太极图中各特定区域(图2),在人身各处作开阖枢太极图(以头部及腹部为主,图3),  相似文献   

3.
介绍史锁芳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从肝肺论治咳嗽的临床经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既是对阴阳盛衰变化的表达,又是对六经气化状态的描述,反映出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方式。肝肺气机升降是维持全身气机运动的重要环节,正常状态下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如肝肺气机升降失调则引起咳嗽。史锁芳教授治疗咳嗽时根据“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注重肝肺气机之升降,结合“六经欲解时”理论,抓住“少阳为枢,阳明为阖”这一关键,升少阳降阳明,疏肝肃肺,力求恢复肝肺气机之升降,气机升降如常则咳嗽自然痊愈。  相似文献   

4.
顾植山教授用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的临床应用,是龙砂医学流派三大特色之一。本文以顾植山教授用开阖枢理论指导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妇科疾病验案3则,阐述当疾病由少阳刚入太阴时通过调理少阳枢机,可枢转回少阳而解,当病在厥阴亦可通过调理少阳枢机使病出表至少阳而愈。只要抓住这两种病机,不必"诸证悉具",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临证时应遵循古法煎服,注意煎服时间,并要确保柴胡为北柴胡。  相似文献   

5.
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对三阴三阳气化功能及联系的形象概括和总结。三阳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阳气的释放,三阴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阴气的潜藏。“阳不入阴”是不寐的基本病机,三阴三阳之开阖枢的正常调节对阴阳协调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六经开阖枢与营卫及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8-98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各有三个时辰的"欲解时",然其在临床辨治的应用方法一直缺乏明确的解读。顾植山教授结合《黄帝内经》解读"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动态有序变化的时空规律,发现三阴三阳六经病在其欲解时段可出现规律性的临床特征,进而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的特色临床辨治理论,拓宽了伤寒经方的应用方法。通过导师老膺荣经治的三个临床病案,初步介绍龙砂医学流派这一基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特色辨治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经络学说作为源头说明"开阖枢"理论与伤寒六经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认为伤寒六经是通过三阴三阳的哲学思维方式,采用"开阖枢"的术数模式表达天地阴阳四时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三阴三阳和"开阖枢"理论均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8.
许溪彬  袁海宁  田露  赵宏杰 《光明中医》2023,(16):3109-3112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重要理论之一,其创立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以开阖枢的特点阐释三阴三阳的变化,描述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作用和病理特点。生理上,太阳、太阴主“开”,阳明、厥阴主“阖”,少阳、少阴主“枢”。病理上,疾病发生是脏腑经络开阖枢作用失调的结果。此文系统梳理开阖枢理论的基本释义、产生源流、理论发展、临床应用等各方面内容,使之更好的用于理论指导及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欲解时"问题,研究《伤寒论》者多置而不论,或认为当存疑待考,或有探讨者亦都拘泥于"欲解",鲜见运用指导临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的,参照"欲解时"判定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执简驭繁,常取良效。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脏腑辨证,其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与肺、肾、心三脏失调相关。六经辨证包含脏腑、经络、时空等概念,以六经辨病乃执万病之牛耳。六经病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六经"开阖枢",重视脾主四维枢机、少阳阳枢、少阴阴枢对六经"开阖枢"影响。临证当以六经"开阖枢"枢机,和脾胃枢机、肝肺枢机、肺肾枢机、心肾枢机,即以枢调枢,天地和而泰,则胃食管反流病自愈。本文从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以枢调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论治。  相似文献   

11.
介绍史锁芳教授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运用太极六气针法治疗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太极六气针法是以开阖枢理论为基础而创立,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疗效较佳。并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2.
开阖枢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三阴三阳,气之离合,以开阖枢的形式,产生升降出入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保证。人体三阳之气上升,则三阴之气下降,此时三阳之气的活动是开阖枢,三阴之气的活动是关阖枢。人体三阳之气下降,三阴之气上升,此时三阳之气的活动是关阖枢,三阴之气的活动是开阖枢。开阖枢是人体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的主要依据。是动态的阴阳,时态阴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即源于开阖枢的时间定位。  相似文献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所引起的排卵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顾植山的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所发现的女性卵巢周期性生理特点,重新对女性月经周期进行分期;并据此提出“从少阴”,促进窦卵泡发育和选择;“开太阳”,促进优势卵泡发育;“扶厥阴”,促进成熟卵泡排出的中医治疗新思路,以指导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的治疗,以期为女性不孕症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总结李春红教授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李教授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疾病加重或向愈的关键时间节点,是临床辨治不寐的有效抓手,其精髓在于通过“时间节点”快速定位病变经。李教授指出,不寐的发生是三阴三阳开阖枢转化失调所致,其确立精准定位六经、开阖转枢气机的治疗方法,以伤寒经方加减化裁,对于本病多经合病的情况选择分时服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三阴三阳之合与门、三明三阳之离与关阖枢二方面,分析探讨杨上善三阴三阳门--关阖枢理论的来主主要内容。认为该理论具有系统论思想,是《内经》三阴三阳的重要发展,与后世“开阖(合枢”理论相比,不但更切合经文原意,而且对阐明三阴三阳生理功能、作用实质等问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三阴三阳经的学术思想,用“关阖枢”和“开阖枢”来形象比喻和客观描叙三阳三阴经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作者在文中具体阐述了《伤寒论》中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关阖枢”和“开阖枢”。  相似文献   

19.
在顾植山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下,以阴阳二气的变化结合现代医学对女性月经周期的认知,加深对女性天癸、月经周期以及生命周期的理解,丰富中医经典的阴阳学说,加强现代医家天人一体的观念,总结女性不同时期相关疾病的防治思路,为临床上女性调经、种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作者利用经络红外热成像检测观察到天气对人体的影响会因体质的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但在相同气运下人体脏腑及经络的偏颇是存在典型共性的,这种共性源于特殊运气格局对人体特定脏腑及经络的靶向影响。由此推知,在三阴三阳开阖枢机主事影响下人体必然有相应的脏腑及经络与之相感应,经过对2011—2015年五运六气影响下的各枢机主事阶段由于枢机不利而出现的特征性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分析的观察总结,作者初步构建了常态下三阴三阳开阖枢机人体经络气血状态的模型。同时,针对《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一种时位辨证的论点,作者结合常态下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经络气血状态的模型,捕捉不同气运格局影响下三阴三阳枢机开阖不利的特征性"伤寒热图",对指导临床六经辨证论治具有客观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